教育人事改革非要“能者上,庸者下”吗

2017-02-14 21:05谌涛
山西教育·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事制度教师队伍岗位

当前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深水期,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推出,如“县管校聘,变学校人为系统人”、全员聘任制、校长组阁制、校长职级制等。在讨论这些改革的成效和目标时,“能者上,庸者下”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对于这句话中的“下”大致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落聘;二是职务、岗位、聘任等级的下调。“上”则与之相反。无论基于何种理解,在我看来“能者上,庸者下”都不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选项。

现实中推进校长组阁制改革、全员聘任制改革,许多人听到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没有校领导落选、有没有教师落聘?仿佛此类改革没有人落选、落聘,改革就是不彻底、不成功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方式,不是目标。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也是衡量改革成败的首要指标。如果改革非得要有人落选、落聘,就是把方式当成目标,本末倒置,就容易急功近利,必然损害改革应然目标的实现。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办法有很多,落选、落聘是极端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教师积极性,但此条件下教师的积极性是外在压力强加的,不能内化为工作的主动性。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许多工作无法用具体细致的考核标准来衡量,缺乏主动性的积极性不仅无法持续,还会降低教师对岗位的忠诚度,长此以往,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终将显现。非上即下的线性做法,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竞争,教师在岗位有无的考验之下,这种竞争难免会异化,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和学校的内部和谐。

“能者上,庸者下”其结果并不必然向好。“能”与“庸”只是相对的概念,不是终极评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要实现改革目标,就要让教师在适合的岗位上,干正确的事情。一个人的“能”或者“庸”只能说明他在目前岗位的表现,并不意味着他的表现就会一直是“能”或者“庸”。改革中的“上”意味着岗位的变化、职能的变化,也有可能带来“能”或者“庸”的互易,其结果并不必然向好。

而改革中的“下”,让教师落选、落聘则在某种程度上切断了教师由“庸”转“能”的机会。教师在入职时都是经过学校测试和挑选的,基本素养应该不错,为什么在学校工作一些年以后成了学校管理者眼中的“庸者”?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者的原因,学校管理者需自我追责,主动承担责任,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如果将“庸者”落选、落聘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教师个人,把落聘教师推向学校管理的对立面,也是一种对教师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把“上”和“下”理解为职务、岗位、聘任等级的变化,“能者上,庸者下”也是人为地制造改革障碍。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涉及每一位教师,也意味着绝大部分教师的职务、岗位、聘任等级将发生变化。如果提出“能者上,庸者下”,对于那些职务、岗位、聘任等级被调低的教师,在接受相对较差岗位的同时,还要被贴上“庸”的标签,改革就很难得到这些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猜你喜欢
人事制度教师队伍岗位
《当代中国人事制度》出版发行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