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剑
在《理想的风筝》中,作者以回忆童年的口吻,描写了一位虽然身体残疾但心胸开阔、积极向上的刘老师。诵读此文,我们必然会被刘老师的精神所感动。笔者通过与文本、作者互动,重点围绕人物、语言以及表达等三方面进行解读。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与作者互动,分析其表达意图,就会明白作者主要是想通过刘老师这一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细读课文就会发现,作者围绕这一主题精心选择了三个具体故事,即“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尤其是“笑谈腿疾”这一故事,大多残疾人对于自己的残疾是避而不谈的,是有一点自卑心理的,但是刘老师不同,大大方方地说自己的腿疾,可见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的。还有对“上课板书”这一故事,其核心并不在于说明刘老师的板书水平有多高,而是在于说明刘老师相对于其他健康老师板书过程的艰难。还有对“放飞风筝”这一故事,作者借此故事主要表达了一个意思,即刘老师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也希望与正常人一样动起来。
三个事例虽小,但是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刘老师对腿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向往。故事简单,却发人深省,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信心和希望。
语言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工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品析文本语言,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主题,从中借鉴表达技巧,真正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
而对于这篇课文来说,其语言运用不仅体现在情感上,还体现在精当中。如在“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段话中,作者主要扣住了“笑声”“酸涩”“尊敬”这三个关键词语,恰当地表达出了学生对刘老师讲话的那种情感变化,描写质朴,引人深思。还有对“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这一句,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像“笑着 ”“ 叫 着 ”“拄 着”“ 蹦 跳 着 ”等等,不仅让人在诵读中感受到节奏的明快,而且能给学生一个个清晰的画面,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乐观与顽强。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作者这样刻画主要是向读者传递一个乐观、向上的残疾人形象,在让学生感到敬佩的同时更能引发他们进行深思。
这篇课文的表达技巧,同样是值得学生学习推敲的。首先是作者对事例的选择比较典型。文中一共选择了三个例子,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篇课文虽然是写人的,但作者在表达中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如“笑谈腿疾”是记叙,而学生的情感变化是议论,还有“放飞风筝”是记叙,但作者内心的感受是议论。这种表达形式,不仅让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毫无痕迹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对于写人,作者并不是仅仅写人,其开头更不是开门见山,而是采用一种睹物思人的方法,通过风筝引出人物,既而想到了他小时候的刘老师。这种表达方式从表达来看,是属于一种倒叙的方式,娓娓道来,更能表明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之大,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题目。“理想的风筝”表达更多的是刘老师对生活的理想,同样也是作者对生活的理想。一举两得,我们不由得感叹作者的构思之精妙。
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语言、表达等方面不仅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乐观向上的刘老师,还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激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互动,以便深刻把握课文主题,学习刘老师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