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琼
原文: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解读:“茂密”一词说明森林里树木多、长得茂盛,为小动物提供有利遮蔽,所以老虎“寻找食物”很不容易,一边寻一边找。这一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茂密的森林不仅挡住了小动物们,也会遮住老虎的身体。这样一来狐狸竟没有发现老虎,因而从它的身边窜过。“窜过”说明狐狸速度快,反应灵敏。但是老虎一“扑”,不仅速度快,而且力量大,让狐狸无处可逃。
原文: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解读:“骨碌一转”说明狐狸真是反应快,诡计多端呀!“扯着嗓子”那是狐狸的心里还是有点担心呀:如果老虎不上当怎么办呢?所以它通过大声来装腔作势,威慑老虎。另外老虎就要吃它了,如果声音小了老虎也听不见。
这里反问句“你敢吃我?”意思是说“你不能吃我”。用这个“敢”字比“不能”更能表达出肯定的语气,显得狐狸有底气,并不是故意撒谎。
原文:“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解读:老虎上当啦!我为什不能吃你呢?这有什么原因呢?它的“一愣”有好奇、有怀疑,也给了狐狸逃命的机会。
原文:“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解读:有理不在声高,狐狸不需要再扯着嗓子大声说话了。“违抗老天爷的命令”,难道你老虎不要命了吗?狐狸真狡猾,老虎已是百兽之王,它还会怕谁呢?只有看不见的老天爷!
这一句话也看出狐狸心理发生了变化:第一次说话,狐狸可能有点提心吊胆,担心老虎不上当受骗;可当老虎一愣,让它信心十足,说话有了底气。
原文: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解读:一个“蒙”字,看出老虎开始发晕了,觉得狐狸说的话是真的,于是松开了爪子。
原文: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解读:“摇了摇尾巴”,你看狐狸的计谋成功,心里是多得意呀!这种兴奋使它已经抑制不住身体本能的反应。老虎松开爪子的时候,狐狸是有机会逃走的,可是它没跑,反而要带路。一是它跑不过老虎,前面说过它窜过老虎身边,老虎一下子就将它扑倒,所以不能冒险。二是它一跑,谎言就被识破了,如果再次被抓就无路可逃了。狐狸骗老虎本来只是为了逃生,没想到却趁机树立了自己的威风,真是一举两得呀!
狐狸正是抓住了老虎的心理,只用了3句话就让老虎放松警惕相信了它,真不是一般的狡猾呀!
原文: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解读:狐狸和老虎的动作、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写出狐狸的虚张声势,如果它不是这样从容镇定,老虎一定会怀疑它之前说的话。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行为则显示出它的不自信,既觉得狐狸在骗它,也害怕遭到老天报复。
这段话中还描写小动物的心理变化:一开始它们很“纳闷”,狐狸跟往常不一样,感到很惊讶、奇怪;后来它们看到狐狸身后的老虎大惊失色,吓得撒腿就跑四处逃窜。通过小动物心理的前后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老虎平时的威猛。可有意思的是百兽眼中这样凶猛的大老虎,竟被一只小狐狸骗了,你看是多么可笑、可悲呀!
原文: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解读:一个“原来”道出了事实真相,百兽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个“借”字说明狐狸的仗势欺人,它借着老虎恐吓百兽,同时它也借着百兽欺骗了老虎。
如在第2~6自然段中,狐狸用语言骗了老虎,让它半信半疑,那么第7、第8自然段狐狸则是用行动骗了老虎。这样的一言一行,让狐狸既逃了命又树立了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