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工匠”精神

2017-02-14 02:07伏虎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工匠艺术设计精神

伏虎

(广西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南宁 530006)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工匠”精神

伏虎

(广西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南宁 530006)

“工匠精神”指匠人专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下的设计市场与设计教育教学中相对缺失。作为一种理念、一种责任,它应该是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起重视的问题,也是提升一个国家整体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

工匠精神;艺术设计;教育教学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工匠精神”指代一种精于专业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的精神理念,在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或是技巧和方法,也不是具体那个环节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它应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环节中一以贯之的约束的力量,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价值与能力的体现。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匠”,木工也,“工”,巧饰也。后来扩展到掌握一定方法技巧的和创造力的工人,“百工”成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指:在长期从事某项生产活动或是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不断坚持和创造的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信念追求,继而把某项活动从简单的重复和繁杂的过程中升华为艺术表现的精神信仰。“工匠精神”带有明显的职业精神的范畴。

《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手工业规范和工艺要求的重要文献,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在科技、工艺美术、规范等方面的重要成果与经验。文献中对“工”是这样描述的:“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它的意思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创造了有利于人类活动的美丽器物,心灵手巧的人把制作过程记录了下来,保持着前人的制作传统可以称之为良好的工匠,他们做的各式各样的美丽器物,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所做的啊。以上表述说明,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对于工的要求是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常人的智慧,同时也说明“工”事的时间延续性、传承性,并给予很高程度的尊重和社会地位并认可其社会价值。“以器载道”体现的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形式的创造,所散发出的具有文化和艺术,物质与精神,实用与鉴赏的多重意义,体现的是为质量而执着的“艺术工匠”的信念与理想。

二、设计教育的现状

每年的艺术高考成为中国的一大景观。除了少数专业艺术院校的招生是按照专业来报名和单独命题考试之外,大多数综合性大学基本都是按照所谓大类来招生,也就是说考生在考试时只要通过基本的绘画测试取得合格证,就可以根据文化课考试情况选择哪个专业。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根本就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选择哪个专业完全是盲从或是运气。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美术课程也几乎是基于绘画和审美素养的培养,很少从设计的角度去培养除去审美之外的其它能力。应运而生的美术高考培训机构因此也只能把精力放在基础绘画技巧的强化训练上,几乎完全不涉及关于设计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就使得对专业人才的选拔无法体现对专业的认可和专业特殊性的要求,虽然艺术与设计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但毕竟显示的是明显的不同。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一个可能根本不喜欢环境设计的同学,被迫埋着头在图纸上计算各种尺寸和比例,苦不堪言不用多讲,个人发展更是令人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近千所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各个专业。这反映出的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各高校的盲目扩张。有的院系一个专业3至5名教师,几间教室就开门招生了。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追逐催生出了快捷的人才培养模式,难免粗糙。设计是要担负责任的,小了说是为了养家糊口,体现自己的才能与价值,往大了说是,设计师要通过有担当的设计来改变一个国家的形象与地位、提升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中国在全球汽车制造、家电、家具、服装、玩具等领域的制造与销售保持着大国形象,Made in China的标签几乎遍及全球,但却难以形成Designed in China的共同认知。庞大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形成巨大的反差。

三、设计教学中的工匠精神

(一)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扎实的理论修养和精湛的技术技艺来引领和带动学生的学习

设计作为艺术它具有非理性的成分,但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讲它又必须受到某种严格规则的限制,而且在此过程中不能不考虑涉及到的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些科学和功能、艺术和审美多元化要素在多层次穿插交织的特点使设计行为更为复杂化,那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能力则成为最关键的要素。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艺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有着“师徒传承”特点,教师的严格首先源于过硬的自身素质与能力,其次才是过程中的严格要求。因此,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规范性的理论讲授之外,必须亲自示范,亲自动手,及时纠正和改变背离课堂教学要求的问题,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强调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能力,真正用扎实的艺术素养,过硬的能力和技巧去指导学生,感染和带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保证专业课堂教学的严肃性,使得学生获得专业学习的认同感,在集体竞争的氛围中来强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在心传身授的过程中,双方需要彼此的配合和促进,换句话说“好教师也是学生给逼出来的”。一个老师如果面对的是不思考、不努力、不配合的学生,那么他的专业水准很难提高,教师长此也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进一步学习探究的热情。那么反过来,我们的教师也要做出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没有创新、方式方法过于保守、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单调枯燥,不能一味的说现在的学生太差了。试想,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总有很多想法需要你去引领,许多问题需要你去帮助解决,很多问题或疑惑需要你去回答,那么我们的教师就会在专业上更加勤奋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方法的创新,否则自己会面临被学生赶出课堂或被冷落的尴尬地步。也就是说学生服你了,那就好办。

(二) 排除其它干扰因素,真正上好每一节课

从青铜器到精美的瓷器,从明代家具到刺绣纺织,中国古代所创造的技术文明与艺术典范无不与先辈们传承、弘扬、践行“工匠精神”密切相关。师徒技艺的传授,不仅是技术与手艺的传授,更是品质、价值观念的传承。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动态的过程,每一节课则是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竭尽能力,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艺术类学科专业教学有着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绝不能放松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规律性和规范性。这都是“工匠”精神随包含的实质内容。

中国目前正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日本设计,德国制造一度享誉全球,究其原因是企业的精品意识和从业设计师的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态度。要培养一流的设计师,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是专注与全力以赴,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投身于课堂教学。在授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指导学生反复改进、不断尝试,把一次作业,每一个方案都当做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的雕琢与锤炼,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三)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组织、协调能力,要让学生感受到氛围

设计是由其功能使用,技术规范等综合决定的应用艺术。乌尔姆设计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核心之一是提出设计“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这一理念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师徒双方都有重要意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教师如同产品作坊的师傅或总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组织、协调能力。一件璀璨的工艺美术品背后是多少人、多少工序、多少环节完美结合的过程,只有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理念,学生才能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最后的自觉追求。

艺术类各专业由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基本技能、个性特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课堂教学效果和过程有着不确定性。因此各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基于教授课对象的不同特点,提倡采用不同的手段,百花齐放,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所长,尊重基本的艺术教育教学规律,并严格要求。这里的氛围指空间环境氛围和严谨工作学习氛围。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没有完备的实践教学设备与设施来支持学生的设计实践,那么我们的教学只能停留在理论讲述和学生被动接受的阶段,学生如果没有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如何提高对自身的要求,那么他如何体验工艺之美、材料之美和制作之美,如何在此过程中体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首先要有一定数量与专项功能的实验教学场所,要用好的功能、好的工作环境,好的氛围、好的设备设施,努力做到能够把学生吸引到实验教学场所来,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艺术设计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设备设施采购等环节要切实加强管理与采购的水平,设备设施不一定要追求高精尖,要用相对有限的资金解决好服务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要充分考虑到日常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后期维护与更新,让设备设施真正运转起来,真正发挥实验室应有的功能。

(四)创新实践与人才要求

创新就是对现有事物的改造,它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双层含义。创新同样需要“工匠精神”。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察和体验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传统的设计形式在不断更新的技术引领之下,面临被超越或改变的困境,但同时又充满机遇与挑战。高校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并把握时代的特征,改革和创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提供机会。一方面是企业行业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一方面却是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而投入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企业不满意高校培养的人才,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又不高,被动的等待和片面的追求眼前的收入差距,就使得供需的矛盾特别突出。这就出现了企业一边招人,同时又有大量人员流失的现状,双方在这样的相互选择与博弈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企业在用人机制上都要把握“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一蹴而就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带来的是毁灭性的后果。只有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真正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信念去追求,作为规范去要求,作为要求去执行,才能挖掘各自发展的潜能,提升各自的竞争力与综合优势。

四、结语

设计就是要解决问题,它容不得虚假与取巧。它必须以专注与诚实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设计教育,在探索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要求下, 设计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敬业的精神,设计更应该体现出的是一种工匠精神,这是一种责任。是真正能使中国的设计发生质的飞跃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

[1] 邹其昌.《考工记》与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之建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9(5).

[2]王敏.设计OR艺术——乌尔姆设计方法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0(02).

[3]凌继尧.世界艺术设计的若干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n Art Design Teaching

FU Hu
(Arts Institute,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 China)

"Artisan spirit" refers to the craftsmen focus, the pursuit of perfect quality of creation. This quality in the current design market and design education teaching relative lack. As a concept, a responsibility, it should be our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sues, but also to enhance the overall design of a country the key factors.

artisan spirit; art design; education

G642.3

A

1008-2832(2017)07-0142-03

广西2015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A196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工匠艺术设计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星.云.海》
《花月夜》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