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品牌,挖掘发展内生力
2016年,主动调整、创新突破、寻求转型升级成为行业品牌发展的主基调,品牌建设内核更加清晰,品牌与科技、模式、渠道、资本、文化、时尚等要素的联结更加紧密。下一步,落实纺织行业的“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品牌工作的目标任务,推动“三品战略”的实施,以提高品牌竞争力、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推进品牌国际化为着力点,推动制造品牌、终端品牌、区域品牌三大领域协同发展。这一发展方向成为引领中国纺织行业品牌走向成功的关键。
在会议现场,杨兆华重点发布了“2016年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发展报告”,总结和提炼了行业品牌发展现状的新特点,解析品牌建设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寻求品牌创新求变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加快创新,转型升级的成效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品牌运营整体向好、渠道终端不断调整优化、品牌培育稳步推进、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工信部联合调查的120家企业数据显示,在经营业绩方面,企业主营收入平均达到20亿,增长5.6%,平均利润率是11.07%,远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在渠道终端方面,许多品牌开始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整,提升消费体验。同时,品牌也在积极开拓线上的销售,尤其以直播、网红等新模式最为亮眼。透过2015年的服装家纺网上销售情况来看,整体销售额超过了8300亿。2016年,整体数据形成了16%的增长。这进一步说明,行业品牌运行方面取得一定发展。
另外,品牌培育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杨兆华介绍,2016年共有17家企业获得工信部的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近五年来共50家企业获得“品牌示范企业”称号,占整个工业的20%。在联合会追踪调研的企业中,共有31.4%的企业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价值。2015年的品牌价值平均达到71.6亿元,同比提升了4.65%。2016年纺织服装品牌价值50强中,有6家企业超过100亿元。2015~2016年连续两年参评的23家企业的品牌价值平均提升了26.3%,8家企业超过了50%。从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显著。
不仅如此,中国纺织行业品牌与科技创新的联结也更加紧密。一方面,企业在科研的投入逐渐提升,新产品销售得到了6.83%的提升。另一方面,智能化仍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向,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开始探索智能化转型。
在模式创新的探索过程中,行业品牌不仅加大了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还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探寻着更多可能。品牌对于共享经济、社交经济、IP跨界合作等模式的探索均有成果显现。比如,罗莱、富安娜等家纺企业就以大家居的概念,将产品从单纯的家纺产品扩展到家具、家居、家饰等多个领域,拓宽消费者关注点。
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行业品牌的发展同样风生水起。此外,随着新三板业务的加速推进,企业开始选择新三板作为对接资本市场的快速途径,企业登陆新三板的热情增加。企业并购日益活跃,推进了品牌资源优化与国际化。品牌的跨界经营成为常态,改变着企业品牌的内涵与外延。
据统计,目前已有303家企业在全球主要证券市场拥有上市公司。2016年,有6家服装家纺企业在深圳和上海的战略市场上市,同时有32家等待中。新三板共有171家纺织服装企业,其中当年新增了61家。
文化作为品牌发展的软实力,同样成为行业品牌建设的关键点。杨兆华表示,注重品牌文化、企业文化与中国文化元素的融会贯通,注重品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成为品牌提升设计创意能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消费方式的便捷化、智慧化变革给企业的品牌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面对现存的挑战,行业品牌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自主品牌集中度低造成的认可度不足、渠道成本与模式探索带来运营压力、综合型人才匮乏以及国际快时尚品牌快速扩展带来的市场竞争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与改善。
杨兆华在深入介绍与总结了2016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的成果与挑战后,详细地介绍了未来品牌建设的方向。他表示,落实《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品牌工作目标任务,推动“三品”战略实施,以提高品牌竞争力、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推进品牌国际化为着力点,推动制造品牌、终端品牌、区域品牌三大领域协同发展。
演讲嘉宾以多元的视角分享了各自对品牌建设过程中的经验。现场嘉宾认真听取会议内容。
他表示,具体来看,其一,坚持以品牌培育试点,重点跟踪品牌的培育,以及品牌的价值评价为抓手,来提升行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它的竞争力。
其二,做精产品,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升且做强产品。不仅要通过调结构做到克服过去的供需不配的困难,还要通过新的供给侧供给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同时,要以弘扬工匠精神来做好产品。
其三,大力发展区域品牌。充分发挥以产业集群或者区域品牌形成的品牌集约为优势,实现品牌孵化功能。同时,还要加强平台建设,包括创意设计平台、金融对接平台、人才培养平台,以及供应链合作平台。
其四,提升品牌的软实力。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在创意研发方面,从面料、服装、家纺等国内外赛事中,挖掘更多创意设计与人才资源;在研究趋势方面,也要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研究和发布平台。今后,我们希望探索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把设计平台进行有力的推进。
“以上所提及的内容是接下来重要的工作方向,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要把这些工作做好,要加强方方面面的联合。尤其要发挥中纺联的联合作用,与中纺联之间的部门和专业协会合作。此外,还要发挥纺织行业产业完整的优势,做到协同开发,共同进步;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也离不开各地的政府、协会的合作。这也是我们行业在过去得以快速发展的宝贵的经验。我相信,从企业的需求和行业需要出发,协同各方资源,创新工作内容,必将推动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杨兆华总结道。
品牌建设的方法与策略各有不同,企业在品牌创建和运营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做法和体会。因此,本次会议以“融合·智汇”为主题发布年度“品牌思享”,与会代表分享了品牌运营的经验做法。
江苏金太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袁红星以“融合纺织产业链创领家纺新格局”为主题,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常务副总经理徐波以“产品与服务创造价值”为主题,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郭卫星以“‘智’动未来--智能设备助推服装智造”为主题,红博商业总经理王丽梅以“‘ 汇’:融创新态,汇聚再造新高度”为主题展开演讲,内容围绕产业链,产品、品牌与服务,新科技、新设备以及新业态等关键词展开,精彩观点频现,引发阵阵掌声。
袁红星在谈及品牌内涵时表示,品牌需要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对于广大的家纺品牌而言,要进行品牌化的提升,首先要对终端消费者需求有深度把握,为他们提供引领市场且符合品牌定位的产品和服务。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把品牌的核心符号、核心产品与核心价值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塑造出一个优秀的品牌。”
而对于如何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问题,徐波则重点提及两方面内容。他说道,“一方面,整合最优秀的供应商资源。无论从原材料供应纱线、辅料、面料,还是成衣的制造,我们都要寻找到各领域中最优秀的伙伴,一同创造好产品,做到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关注研发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加强现货的提供和快速反应能力,形成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联动。同时,在产品的研发上,不断与欧洲、韩国等优秀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实现自身的提升。”
郭卫星则从产品研发、创新技术的层面,介绍了杰克在过去一段时间所得的成果,并分享了他对于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优化的观点。他说道,我们对杰克的企业定位是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就塑造了品牌的个性即创新和服务。我们的核心就是品牌创新和为客户提供优秀的服务。
王丽梅的演讲则锁定了跨界、融合等关键词。她透过生动的案例分享了商业平台建设中,如何打破边界创造更多具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她说道,除了多元的关联与合作外,商业的发展还需要有内容的支撑。这是一个有内容、有文化、有思想的时代。“以红博商业为例,我们的催化剂就是艺术。因为艺术是我们的生态平台的其中一部分。现在我们就是要通过文化、艺术的关联,来催化出更多闪光点,带动整个商业平台的建设。”
演讲嘉宾以多元视角分享了各自对于品牌建设的经验。这些闪光的观点也启迪着更多行业人发展品牌、创造品牌价值。
孙瑞哲:品牌建设,是纺织服装行业全国建设的四大战略之一。作为“三品”战略的核心内容,对于新时期、新常态下的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作用十分重要。
曹学军:我们要把握新常态和新变化,培育新动能。特别在创意设计、质量管理等方面补短板,主动打造吸收增量、消费升级的趋势。
杨兆华:行业正在积极实施“三品”战略,主动调整结构,努力创新,以适应新常态。品牌、科技、时尚、模式创新及资本结合越来越紧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转型升级的成效逐步显现。
袁红星:品牌要占领消费者的心智,为其提供价值。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做好产品,做好服务。
徐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产品本身带来的体验和购物环境带来的体验,决定了消费者会不会再次购买。
郭卫星: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要把品牌个性定位为创新和服务。
王丽梅:大家都在谈跨界,为什么跨界?因为不跨界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目的就在于满足需求,引领需求。
陈大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历来对品牌工作高度重视。因为品牌是我们行业的价值创造力、文化创造力的综合体现,是行业综合实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