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2017-02-13 00:41高阳
考试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

高阳

摘 要: 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在具体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指出数学情境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关键词: 数学 情境教学 教学注意点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根据情境认知理论,知识是一种高度基于情境的实践活动,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情境中才有意义;学习是一种文化适应,不可能脱离情境而产生。所以具体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重大,数学情境教学不仅能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智慧,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在我国实践已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所在,针对于此,本文指出情境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一、教师主导,目的明确

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教学设计上,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体现为教师的设计理念,更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的掌控;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和本节课教学内容衔接,渗透相关数学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点。教师应比较不同教学情境的效果,充分考虑预设和生成的各种结果;设置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当学生遇困时提供启示,从而实现教学预设目标。

教师应明确问题探究意义。如讲到指数函数时,教师提出一张纸能否折十次的问题,这个问题新颖,但是问题的意义在哪儿呢?教师如果在此指出研究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将有利于明确探究目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同样是折纸的问题,放到指数运算性质这一节来讲,此例和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有多大联系呢?显然这样引入不太妥当。有的问题直接指出探究目的会更好,如研究幂函数的时候,教师通过给出相应幂函数的定义,直接提出“幂函数有哪些性质呢?”。由于学生之前研究过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这个课题已经在学生头脑里有了相应“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节省时间,更关键做到目的鲜明。

二、重视质量,突出本质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教师应选择更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如有教师讲等比数列时举了大量例子,这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些例子之间到底有多大区别?它们各反映了怎样的等比数列?从学生角度看,如果少一个会不会影响学生对等比数列本质的理解?我们倒不如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再如初中讲三视图一节内容时,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复杂的教具演示给学生看,这个情境没有必要,一者演示具有局限性,二者学生完全有能力凭想象得到结果。

数学教学应考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如什么是集合,这个概念一般教师都会引入相应例子。引入例子的目的当然是让学生理解“集合”这个抽象的概念,所以这里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集合的本质是什么?”集合的本质是由一些特定元素构成的整体。这里关键是什么叫特定,如果教师不把握这一点,举再多例子,学生也会产生疑问:“到底什么叫集合呢?”只有教师在举例的时候渗透“特定”这个特征,学生才能从根本上领会集合的含义。再如函数的定义,教师应把握三个函数的本质属性:“数集到数集上的对应关系”,“随处定义”,“单值对应”,在问题情境的案例中有所渗透,才能使学生更进一步把握函数概念。

三、以生为本,符合实际

如何以生为本?首先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已有经验是怎样的?从学科角度看,这基于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引入同样一个数学中的案例,基础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反应。从生活角度看,基于教师对生活的理解。教师和学生的年龄有一定的差距,看待生活的眼光自然不同,譬如初中讲指数运算,涉及银行还款利息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成人比较敏感,初中学生则不一定感兴趣。不同地区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江南引江北的例子,农村引城市的例子,都不利于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

四、去情境化,着意抽象

数学在本质上研究的是抽象的东西,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数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直观层面,将不利于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养成,情境教学最终还要回到抽象数学本身。如初中通过面积法讲解多项式乘多项式,形象直观且容易理解,问题是当我们求形如(x+2y)(5a+3b),(3y-2x)(3x-5y),(ma-nb)2等问题展开式时,需要学生具有对抽象数学法则的理解能力。只有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持久的兴趣,由此数学学习亦不至于仅停留在由情境创设带来的表面热闹。

最后还应该指出数学情境教学应该贯穿教学始终,有的教师仅把情境教学理解成一种必要的引入环节,以后不再考虑情境的创设,这实际上没有深刻理解情境教学的内涵。事实上例题讲解、课堂练习等均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题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冷平,梅松竹.《数学课堂中的情景教学误区》[J].教学与管理,2001年11月.

[2]潘胜洪.数学情景教学中的去情景化问题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数学
我们爱数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