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媒体传播的偏向

2017-02-13 06:24:33LiuJun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媒介信息

刘 珺/Liu Jun

人脑最伟大的两种发明是文字与货币——它们是思想的共同语言和自身利益的共同语言。——米拉波

无论是文明的发展还是思想的进步,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过程,都可被归于传播。人类的发展从使用象形文字的古文明时代,到现在无时无刻不在应用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的传播过程是怎样到来的,它如何干预着我们的生活,它将走向何处,都值得我们思考。

人类发展至今,文字是文明流程的媒介。文明作为思想发展的基础,它的传播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开始的泥版、楔形文字的时期;从埃及的莎草纸、软笔、象形文字和圣书文字到希腊—罗马时期;从苇管笔和字母表到帝国在西方退却的时期;从羊皮纸和羽毛笔到10世纪或中世纪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羽毛笔和纸张的使用相互交叠,纸的应用对印刷术的发明更为重要,即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使用纸张和毛笔以及欧洲使用纸张和羽毛笔的时期;从手工方法使用纸张和印刷术到19世纪初这个时期,也就是宗教改革到法国启蒙运动的时期;从19世纪初的机制纸和动力印刷机到19世纪后叶木浆造纸的时期;电影发展的赛璐珞时期。在上述时期,传播媒介对于知识的性质有何含义,每一个时期的更迭基于怎样的变动,知识的垄断积累到什么样的程度时,平衡会被打破,对这种种问题的困惑也延续到今天。

原始文化中,复杂的文字属于特殊阶层的资产,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简单灵活的口语是传播的最快捷途径,复杂文字被普通大众接受、学习、转化的过程十分缓慢,在转化的过程中,它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知识垄断和对应的等级制度,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人们担任权力机构中的不同职位。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高阶层会把统一的文化与思想转化为口语或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传播开来,形成一种制度或者模式,但模式一旦形成就会逐渐进入到僵化模式,“一种伟大的制度是其创建者的坟墓”,打破僵化模式的办法便是文人学士通过不断努力,使一个时代的文化达到空前繁荣,但这往往出现在帝国崩溃的前夕。制度与文明的更迭正是在这样一个传播的悖论当中无限地循环着,而传播与文化又有着因果联系。

其实传播的突然进展,是文化动荡的反映。比如工业革命和机械的知识,把学者的影响摧毁殆尽。外在的力量再也不会呵护他们,而是要千方百计地置他们于死地。传播技术的伟大进步,反而加剧了人们对彼此理解的困难程度。就连科学、数学和音乐这些思想的最后庇护所,也陷入了机械化的控制之中。印刷术重新强调书籍的作用,带来宗教改革的兴起,反过来,新的传播方法削弱了的对书籍的崇拜,为新的意识形态开辟了道路。

重点要说明的是,印刷术的发展对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作为一个传播媒介,它对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笨重而耐久,不便于运输的媒介,它将更加适合于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适合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当媒介轻巧灵活而便于运输时,它则更加适合于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而不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对于不同的文化,传播媒介有不一样的偏向性。比如甲骨文、石鼓文等,就比莎草纸上的文字保持下来的概率高很多,经由考古发现,更加有效地保存。但文明的发展却使莎草纸取代了石头上书写的象形文字,埃及王权当时使用太阳历,而发现了恒星年推算出的新历法能够弥补太阳历的不足,而对时间的控制是埃及人君主立宪的根本,进而大批使用莎草纸的僧侣寡头用莎草纸传播历法与制度,无形中动摇了石头刻录的太阳历,使得摇摇欲坠的帝国被外族击溃。

在此基础上,知识的垄断激起了一种新媒介的竞争。这个新媒介就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纸。中国人发明了用碎布造纸,用毛笔写字,完善了一套象形文字,历史悠久,约四五千字,用以满足一般的需求,用汉字通话的结果,是中国人不用再去开发字母表。作为传播媒介的纸,与满足其发展的印刷术一经传播,加快了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传播,这种快速的复制手段,将时间与空间无限压缩,由此书面语的发展,阅读的习惯,使得一种新的方式逐渐席卷了整个文明世界。

以印刷机为中心的知识垄断完结了人们对空间的执着追求,结束了对连续性和时间问题的忽视。报纸垄断时间,但它对空间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因为报纸具有不稳定和危机的特征。19世纪下半叶大规模生产的木浆纸,促进新闻纸工厂的大发展,给报纸市场拓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发行量的增加满足了广告的需求,尤其满足了大百货店的需求。对于扩大发行量、广告和新闻的销售量来说,必不可少的那一类新闻,必然是使人激动的新闻。人们对狂欢和刺激有势不可挡的兴趣,这种兴趣被用来谋求商业利益。一方面,追求刺激和轰动新闻的倾向,对始终如一的外交政策产生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外交政策又日益成为新闻的源头。随后出现的广播和电台使西方文明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倚重的是集中化,它密切关注的是连续性。纸和印刷业传播的偏向,注定要被广播所抵消。

对于报纸来说,仅仅依靠新闻这个基础是难以施展拳脚的,特稿于是应运而生,漫画和摄影图片尤其得到长足的发展。报刊的形式有周报、月刊、季刊,美国通过媒体的战争,来赢得政治上的胜利。然而广播是一个新的媒介,它诉诸人的耳朵,而不是人的眼睛,因此它强调的是集中化,罗斯福曾经将广播当作面向人民的主要手段。向新媒介转轨的过程中,总是充满变数,向广播的转型同样不例外,广播的特点是连续性和时间,与注重空间的媒介形成反差,所以它不得不诉求于有组织的力量,将有组织的力量作为确保连续性的工具。然而阅读比听人讲来得快,个人的集中精力的思考,比争辩中的口头阐述与反驳的效率更高。所以书面化的知识传播更具有说服力。

科学对文化发展的冲击,尤其表现在对信息和知识传播的贡献中。同理,在知识传播的类型中,也可以看到科学的冲击,换句话说,科学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不仅生活在它提供的播撒知识的机制中,而且生活在知识播撒的类型中。书籍和讲稿日益增多,科学的成果走向大众,门外汉也感到饶有趣味。大众化书籍解说物质世界的奇观,又激发人们的幻想。人们意识到,生活的时代“正在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所取代”。

机械化对印刷业产生的影响,其显著表现是,寿命短暂的东西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为了满足更多大众的需求,娱乐信息成为必需之物。广播更是凸显了它的重要性。在电影和广播中,对娱乐的需求成为必不可少的。这个追求在现代的互联网社会中尤为显著。

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被纳入产品和商品范畴,新媒体产业发展与市场结构、传媒组织和机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媒体信息传播活动的范式和规律。

20世纪末,以商业门户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迅速崛起,其生存的合法性来源于商业门户网站被视为“非传媒组织”,即网站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者,而不是信息的原创者。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站的广泛影响力使它成为综合性的传媒组织。网络新闻快速发展,并且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报刊、广播、电视开始正式搬上互联网。当然,因为利益的驱动,商业门户组织在新闻价值观上有意无意偏离主流和传统价值观,为了迎合部分网民的喜好,而且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最高目标,导致庸俗市场新闻观大行其道,“标题党”横行。由单方面消费的传统媒介传播,转化为零消费需求,由用户选择信息的来源渠道,并且,用户本身也变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彻底改变了官方信息的权威性,当个人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人们开始无意识自我放大,开诚布公,没有隐私,没有秘密。人甚至产生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该如何生存的幻想,网络改变了人的生活习惯,阅读可以随时从网上找到想读的书,取代了过去跑几个书店寻找一本书的过程。获取最新的消息不是从当天的报纸或早间新闻,而是新闻APP、微博、微信、娱乐视频的观看更是随时随地。

传播不单单由统一的官方发布,互联网的快捷和无国界,将海量消息无时差传播,进而将信息(知识)碎片化传播,既突出了重点,而又容易失控。内容偏向,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超时空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够接受和传播信息。交互性,一方面是人与机器的互动,另一方面是人通过机器与其他人的互动,不仅是网络信息的消费者,还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海量性,则是将网络空间视为漫无边际的星河,无论是发布信息还是储存信息,都能达到海量的级别。

信息的交互,大众的参与与讨论、交谈,是形成舆论的一种媒介,是一个经久不衰、无所不在的媒介,虽然它未必很有规律。新媒体特有的人际传播放大效应,导致网络意见可以快速转化为全国性甚至全世界的舆论。新媒体并非是表达自由的乐土,自由极易被滥用,宣泄情感,诋毁他人,传播个人极端主义价值观。新媒体构建公民社会的公共空间,依赖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网民的网络交谈,从BBS到现在的各种在线交流工具。网络口水战成为新的交战方式,网络开启了一扇足不出户却知晓世界的门。

新时代赋予每个人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的新身份,网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线,新媒体的传播确实可以使人快速地获取知识,但无论哪个时代的人学习和吸收的时间都是一定的,自身的发展、实现价值的方式依然依靠个体本身。新媒体技术产生了一种全球性的、口语式的文明,这种文明的产生必然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媒介信息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市场论坛(2020年12期)2020-03-17 08:06:52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
信息
建筑创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