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列
砚边絮语
□杨卫列
老王是一名普通的书法爱好者。
老王只喜欢投稿,不喜欢参赛。
老王从还是小王时就一直如此,且乐此不疲。
功夫不负苦心人。
老王的作品、文章没少在书画专业报刊露脸。
老王也由此在圈内颇博得了一点虚名。
可是,提起老王,本地人总是好奇地问:“老王是谁啊?”
老王觉得这对自己有些不公平。
于是,老王决定向本地报刊投稿。
老王认为这样可以改变当下的情状。
说干就干。
不几日,精心准备的几幅作品便电邮到相关专栏。
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
可是,没过几天,老王的手机响了。
老王一看,正是某专栏的电话号码,赶忙接听。
“王先生好!我是‘××××’专版编辑。请问,你是中国书协会员吗?”
“对不起,我不是!”
“那——你是省书协会员吗?”
“对不起,我也不是!”
“哦!”对方挂断了电话
老王知道结果已经注定。
老王长叹一声:“如此选稿,不投也罢!
小王是书法爱好者。
小王在一家网站发布了几幅魏楷习作。
小王希望能有高手对自己的作品予以评点。
一天过去了。
两天过去了。
三天过去了。
N天过去了。
小王看到的无非是“学习”“顶”或“未入门”等词语。
大家都“惜墨如金”。
小王深感求教不易。
小王深感网络就是世俗社会的影子。
这天,小王懒懒的打开自己的帖子。
小王看到了一行字:
“楼主临过很长时间的《兰亭集序》吧!”
小王没想到等了这么多天却等来了这样的一句话。
小王无言以对。
小王是骨灰级书法爱好者
小王对书法孜孜以求了十余年
小王依然是书法爱好者
小王十分苦恼
老王怜惜小王,倾囊相赠:
一要研究“形式”。
二要研究“趋势”。
三要研究“特色”。
四要研究“技巧”。
五要研究“评委”。
六要研究“关系”。
…………
小王如醍醐灌顶。
小王如法炮制。
不久,小王果然如愿以偿。
A是一位商人。
A也想附庸风雅。
A于是向知名书法家B订购了一副对联。
对联订购价为一万元。
转眼间,交货日期便到了。
A左思右想,感觉自己太傻帽了。
傻帽到居然花一万元买什么破对联来附庸风雅。
A于是说:“哟,真不巧,只带了5000元,剩余的下次一定给您补足。”
“哦,确实不巧,下联怎么就找不着了?等下次找着了一定给您。”B说。
看来,这便宜是占不着了。A于是摸摸兜,然后讪讪地说:
“您瞧我这记性,那5000元不就放在这边口袋里吗,怎么就忘了呢?呵呵呵呵……”
“哦,真奇怪,下联不就在这儿吗,怎么就没看见呢?”B说。
B接过钞票。
A接过对联。
俩人相视,嘿嘿而笑。
某书法家宴请一帮朋友。
地点选在一家五星级豪华酒店。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用餐终于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接下来该付款了。
“对不起,忘记带钞票了!”书法家拍拍口袋说。
“没关系,请把您的手机号和身份证留下吧!”收银员小姐说。
“这样吧,我给你们酒店写幅字如何?”
“他可是知名的书法家了,一幅字好几万块呢!”朋友从旁帮腔。
“对不起,这个我做不了主,我得请示我们总经理。”
“不用请示了,”总经理应声走过来说,“我们只认‘人’不认‘字’!”
解构汉字,或把汉字墨象化,书法便“现代”了
线条如死蛇挂树,结体亦步亦趋,书法便“老干部”了
在八行笺上抄一些所谓的自作诗文,书法便“新文人”了
貌似文化人,写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书法便“文化”了
歪歪斜斜,缺胳膊少腿,书法便“流行”了
不择手段,拉开与传统的距离,书法便“艺术”了
美女伴奏,书家书写,书法便“音乐”了
以美女秀发为笔,玉体为宣,书法便“行为”了
阑干
书卷气
子曰诗云
怒发冲冠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清·曹寅诗一首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子美《山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欧阳修词句
书法以用笔为上
而结字亦须用工
——宋·苏轼
口头上,总是振振有词,要敬畏经典;
行动上,所谓敬畏不过是欺人的招牌。
在台上,慷慨激昂,时时处处为书坛;
在台下,拉帮结派,处处时时为金钱。
在人前,正大光明,正气凛然;
在人后,勾心斗角,诬蔑构陷。
在人前,大谈写书法就是写学问;
在人后,妄言书法与学问有何干?
对名利,告诫他人要淡泊、要宁静;
于自身,不择手段去巧取、去豪夺。
对学问,告诫他人要坚守、要寂寞;
于自身,常常心浮气躁、剽窃抄袭。
对书法爱好者,横挑鼻子竖挑眼;
于名家或领导,曲意奉承甜似蜜。
你夸我点画飞动,我夸你结体巧拙;
你夸我墨色淋漓,我夸你章法天成;
你夸我形神兼备,我夸你汲古融今;
你夸我立足传统,我夸你勇于创新;
你夸我五体皆精,我夸你诸体皆能;
你夸我书法高妙,我夸你文章独步;
你夸我书风古雅,我夸你文气宏放;
你夸我羲之在世,我夸你虔礼重生;
你夸我书坛俊彦,我夸你德艺双馨;
你夸我书坛旗帜,我夸你青年标杆;
你夸我当代大师,我夸你无愧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