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松
(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苏北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吴国松
(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算了苏北五市39个区县1996年至2015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苏北五市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苏北五市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差异。研究还得出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农村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越高,则相应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也越高。结合研究结论,提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必须将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苏北
解决“三农”问题,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江苏农业发展今后的战略重点还是以技术进步为主,农业科技进步在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上还有相当大的空间。苏北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面临着农业科学技术力量薄弱、创新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要解决苏北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只有依靠涉农科学技术创新并在农业生产上进行有效的应用和推广,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无论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纵观中国农业发展自身的历程,接受新的技术革命挑战,苏北农业技术现代化都不能简单地复制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一定要从苏北的农业与科技实际出发。因此,对苏北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无疑对苏北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苏北如何提升农业全面转型中科技引领和支撑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由大变强,由传统或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苏北涉农科技引领和支撑是苏北农业发展转型的潜力所在、出路所在和希望所在。
当前有关科技引领和支撑三农发展的全面转型、农业产业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科技对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以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科技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林梅等,2007;刘旭,2007;岳光辉,2008;贾敬敦等,2015;何晨曦等,2015;李敬锁,2015;傅建祥,2016;杜华章等,2016;李宝林等,2016)[1~8]。高启杰(2009)、张淑云(2011)研究发现农业科技研发层面的投入偏低,政府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不高。张雨(2010)认为构建有效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需要深刻理解农民技术采用行为。胡中应等人(2013)研究认为,社会资本的缺失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业技术服务效率的改善。全锋(2010)、马冬军(2012)认为,我国农业科技资源主要分布在科研教学单位,应将科教单位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最新成果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的作用。现有文献侧重探讨农业科技进步的方向或重点,以及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路径或模式。洪银兴(2013)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实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化。柯炳生(2010)、信乃诊(2011)认为需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重点突破农业科技四大领域关键技术。郭珍(2011)分析了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提出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中国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从实践层面来看,已有不少省份加大了科技应用的步伐,如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粮食丰产工程、星火富民工程等,但对上述各类“科技工程”的运行机制、发展模式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转型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还很少,构建适合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现有文献对江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问题进行研究的较多,对欠发达的苏北区域农业发展转型过程中科技因素的实证研究的较少;从苏北区域农村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科技引领和支撑苏北农业发展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还没有实证研究。推动农业发展转型的科技支撑能力到底如何?本文将在现有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苏北农业发展实际,对苏北五市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对当前影响苏北五市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解剖,最后提出促进苏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支撑政策。
基于研究需要和现有文献的综合,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度苏北五市39个区县的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进而分析苏北五市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根据Coelli和Battese(1995)模型的基本原理,在杨传喜(2011)[9]、岳慧丽等(2014)[10]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1996至2015年苏北五市39个区县的面板数据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度苏北五市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具体模型如下。
TEn=exp(-un)
ef=∂lnY/∂lnXf
模型中i=l,2,…,39,分别代表苏北的徐州(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邳州、新沂、铜山、睢宁、沛县、丰县),淮安(清河区、青浦区、淮安区、淮阴区、金湖县、洪泽县、盱眙县、涟水县),盐城(亭湖区、盐都区、大丰区、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连云港(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和宿迁(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t=1,2,3,… 20,分别代表研究时期1996年至2015年。投入变量R和C分别代表苏北五市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和农业科技财力资源。产出变量Y代表苏北五市39县区剔除价格因素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模型的误差遗漏项Vit表示农业科技效率的外部影响因素和统计数据上的误差,服从独立同分布的正态随机变量,反映不可控因素对总产出的随机影响。Uit反映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损失的非负随机变量,表示在第t时期仅仅影响第i个生产单位的随机因素,为技术非效率因素,代表产出角度的技术无效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选取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科技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及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等四个因素作为影响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变量,该变量负值意味着其对技术效率有正影响,正值意味着有负作用。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1997-2016)、《江苏农村统计年鉴》和苏北五市39个区县的相关年份统计公报。基于数据的可获性,研究中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采用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农业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替代,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采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来度量。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指标来衡量,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来衡量农村科技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状况采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来替代,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反映农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指标,研究中该数据由彩色电视机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和计算机普及率三个指标加权而成,三者的权重分别为20%、40%和40%。
(一)苏北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析
本文基于苏北五市39个区县1996年—2015年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运用Frontier(version 4.1)程序软件,对苏北五市39个区县的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详见表1和表2。
表1 苏北五市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表1计算得出的苏北五市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平均值为61.53%,意味着在现有生产状态下,也即在不增加苏北五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的前提下,苏北五市若能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苏北五市的农业总产值将有38.47%的增长空间。表1显示苏北五市39个区县中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为92.67%,最低的仅有24.41%,这说明苏北五市39个区县间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技术效率差别较大,进而苏北五市的农业发展水平也会呈现更加不均衡发展状态。
表1中苏北五市农业技术效率分组显示,农业技术效率小于0.3的占样本比例的11.62%,农业技术效率在0.3~0.5的占样本比例为8.43%,农业技术效率在0.5~0.7的占样本比例为20.75%;农业技术效率在0.7~0.8的占样本比例为26.38%,农业技术效率在0.8~0.9的占样本比例为19.95%,农业技术效率在0.9~1的占样本比例为12.87%。
表1结果显示苏北五市的农业技术效率集中在0.5~0.9之间,0.9以上的仅有12.87%,说明苏北五市的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水平不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苏北五市的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排序看,淮安排在第一,其次是盐城、徐州、连云港和宿迁,宿迁的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低于苏北五市平均水平。
(二)苏北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2中时间趋势系数T值都通过显著性检验,意味着苏北五市的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显著。表2中的苏北五市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和农业科技财力资源两种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分别为3.8677和-2.9401,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结果显示苏北五市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弹性与农业总产值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苏北五市的农业技术人员投入增加1%,苏北五市的农业总产值相应增长3.8677%,进而可以得出有效增加苏北五市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数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苏北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2结果同时也显示苏北五市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弹性为负,数值为-2.9401,意味着苏北五市的农业科技财力资源投入增加1%。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总产值2.9401%,意味着苏北五市的农业科技经费没有被有效使用,没有对苏北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正面促进作用。由两大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得出,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苏北五市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在不减少农业科技经费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有效促进苏北五市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表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计量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LR为似然比检验统计量,在此符合混合卡方分布。
表2中的Z1代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结果显示Z1与苏北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呈现正向关系。意味着苏北五市的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升1%,苏北五市的农业总产值可提升0.0139%。现实的政策含义是有助于提升苏北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各项政策实施能够有助于苏北农业总产值的增加,进而要加大苏北农村的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提升苏北农业现代化水平。
表2中的Z2代表农村科技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结果显示Z2与苏北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呈现正向关系。意味着苏北五市的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加1%,苏北五市的农业总产值可提升0.0091%。现实的政策含义是有助于提升苏北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各项政策实施也有助于苏北农业总产值的增加,进而要千方百计的探寻苏北农村农民收入的增长途径,只有农民有钱了,他们才能够购买更多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用于农业生产,从而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终提升了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
表2中的Z3代表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状况,结果显示Z3与苏北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却呈现负向关系。意味着苏北五市的农村的受教育年限增加1%,苏北五市的农业总产值却下降0.4662%。这与苏北五市的农村人口净流出是相关的,苏北五市的农村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很少有返回农村建设的,同时一些具有高中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也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进而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无法带动苏北五市农业总产值的增加。现实的政策含义是苏北五市的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农村留住人才的各项政策措施,吸引流出的各类农村人才反流至农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而最终提升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表2中的Z4代表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结果显示Z4与苏北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呈现负向关系。意味着苏北五市的农业生活信息化发展没有实质上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加,苏北五市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提升1%,苏北五市的农业总产值下降0.09519%。可能的原因是现有苏北农村生活信息化发展并没有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等有效衔接,相关信息媒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实的政策含义是今后的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一定要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了解农民切实的信息需要后,对症下药,在网络咨询的基础上,增加现场交流的机会,进而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基于苏北五市39个区县20年数据,本文对苏北五市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展开了实证研究,得出苏北五市农业生产中的农业科技效率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苏北五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效率:
1.苏北五市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员投入数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弹性与农业总产值呈现正向相关关系,有效增加苏北五市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数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苏北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苏北五市要保持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减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尽管实证结果显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与农业总产值呈反方向变动,但这不是减少苏北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的理由,持续增加苏北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能够保证苏北农业科技创新顺利开展,以增强苏北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
3.苏北五市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只有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升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才能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苏北五市要大力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吸引人才回流,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离不开各类信息的推进。在资本、劳动力、科技等生产要素中,农村的人力资源存量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必须将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效率提升。
[1]杨传喜.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2]岳慧丽,诸叶平,雪燕,等.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河北县域农业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9): 423-427.
[3]杨建龙.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4]王阳,漆雁斌.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4(4): 462-468.
[5]陈祺琪,张俊飚,程琳琳,等.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区域差异分析及驱动因子分解[J].科研管理,2016(3):110-123.
[6]杜华章,赵桂平,严桂珠.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与创新[J].山西农业科学,2016(1):85-91.
[7]傅建祥.以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以青岛市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257-261.
[8]李敬锁,赵芝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项目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20): 28-31.
[9]何晨曦,赵霞.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03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6): 1020-1025.
[10]贾敬敦,吴飞鸣,孙传范,等.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管理研究,2015(20):1-7.
(编辑:程俐萍)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Wu Guoso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aiyinNormalUniversity,Huaian223001,China)
With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model,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hangesof allocation efficiency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from 1996 to 2015 in 39 countie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and analyze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has a certain improvement space, and differences in five cities in Northern Jiangsu. It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rural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level is higher,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act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higher, the correspond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is higher.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talent, putting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as the primary factors, and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income level of rural residents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o enhanc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fluencing factors;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2016-11-13
吴国松(1979-),男(汉),江苏淮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苏北“三农”问题方面的研究。
2016年度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R2016022)
F323.3
A
1671-816X(2017)03-0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