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微笑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革,越来越要求教学的实践性,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实施具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重点是培养和塑造他们对小学数学的兴趣,主要是把小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起来,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设定情境;激发兴趣;师生关系;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实践中的教学,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与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学习知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慢慢地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根基。
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悦性,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掌握一些数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此同时,重点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在此结合我从事小学数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就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浅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应积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课程教学开始前,要初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热情与学生进行交谈,告诉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发言,鼓励学生参与中来,在发言中一定要自信,特别是遇到自己不懂的知识时,一定要高高举起小手,在课堂上解决掉问题,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积极地引导学生在民主的方式下学习,让学生感到彼此是平等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悦的交谈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搞好师生间的和谐氛围,让课堂教学变得自然而然,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奠定良好的学习根基,以此来体现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做到了课堂教学中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情境设定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自身技能的特点来创设一些课堂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知识。在教学中也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多方面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最终让学生热爱上数学的学习。
例如,可以通过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数激动人心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倒计数时5、4、3、2、1用的计时单位就是“秒”,从而激发学生对“秒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播放电视剧的片头曲,让学生察看播放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学习“24时计时法”的奥妙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情境的设定要具有数学“味道”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应该模拟生活化的情境,也就是具有现实性、有意义性以及具有挑战性的,应具备数学味道的东西,应避免空而大的情境设定。设定的教学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社会问题,让所学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来。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设定的情境应具有数学的“味道”,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开展教学,而且要具体、明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情境的设定要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1)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通过植树来引入植树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在植树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在其中巧妙地设定数学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很好地解决植树的问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载一棵树(两端要载)。一共要在多少树。教师设定问题,组织学生在100m的校内小道上栽树来解决这个运用问题。这时,有学生就会提出每隔5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有的学生就会提出对吗,这时教师可以提出100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我们先看看20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就会抢答道:20÷5=4要栽5棵,因为两端都要栽,接下来以此类推,30m、35m、40m等等,让学生通过植树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2)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设定情境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了孩子们尝试的欲望,让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接触”。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提高教学的效率。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数学实践中的教学,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运用各种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实现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出版社,2002.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