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更要有素质教育意识,给本门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使数学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
一、摒弃枯燥冗长文字内容,使用图片、声音、动画等手段,使数学教学基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认知和情意两个系统共同参与的,由认知活动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构成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五种心理素质),而由意向活动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构成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因素),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生初步认识新知识点时对它充满好奇、满怀兴趣。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学生在低年级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过初步印象,但对于它们的构成、各部分名称、分类等没有具体认知和研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提出为什么长方体会呈现出各种形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变化?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思考,从而激发研究的氛围和激情。
那么在数学课上,如果直接生硬地传授观点,就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会使他们失去原先的兴致。这就必须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重新感受知识的内涵。
我在教学时,通过网络搜索的大量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知识。这样既纠正了学生片面的观点又介绍了学习相关知识的用途和重要性,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二、注重教学过程设计、开放性课件,培养学生互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发现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课堂完整流畅,设计课件时严格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过程确实会比较流畅,但是这样的教学形式过于教条,让学生有了很多束缚的感觉,而且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失去的数学教学的魅力——教学的互动性。
那么,怎么才能克服两者之间的矛盾呢?
教学方面要有要求和规范,不能过于苛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通过课件的互动和交互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
我想,没有哪个兴趣是单纯地通过语言培养、维持的。只有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参与,了解其中的知识,掌握方法技巧,从而产生成就感,这样才是学习的根本途径。
教师方面,重要的是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应该规范化、简洁化、智能化和人性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动静结合。
三、注意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基于此不难理解协作学习的价值。
数学分组协作式学习不仅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且通过开展分组协作,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于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和相互协作的态度,共享数学信息和资源,共同负担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因而每个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都要先自主学习,然后将各自的学习成果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上协作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学生的兴趣和动力都会提高,这样就真正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在探究中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愉快地汲取知识和形成操作技能。这样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目前的数学评价多数沿用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围绕着教学中学习的多样性。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理解数学信息的能力、数学素养的评价,同时学生之间的协作成果进行评价。
这就需要结合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和自评、互评的新的学习模式。
过程评价是发挥评价激励机制的有效方法,过程评价要对学生的能力提高进行评价,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知识,了解自我。学生自评与互评相关联的评价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都体现在自己的成绩中,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协作的动力。
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数学教学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会压制孩子们的创造精神。要让数学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有效教学的一面旗帜,需要大家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樊健.回归儿童生活 提高德育实效[J].小学德育,2004.
[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小学各科教与学,2006.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