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森架
摘 要: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中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经过不断地探索,根据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有效课堂
“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在课堂中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合适的任务情境,学生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中心,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本文以化学反应原理中《原电池》为例,介绍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及反思,以期与大家相互交流探讨。
一、“任务驱动”自然而不突然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颇高的化学学科。以《原电池》一课为例,其基本流程为:
创设情境:播放iphone广告——橙子电池给手机充电
激发兴趣:化学实验内容来自生活,用学生身边的实验现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更能引导学生去动手和思考。
提出任务:探究橙子、几根不同金属导线与组成水果电池的关系。
明确任务: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求是初步认识原电池原理,探究原电池的组成结构和电流产生的原因。
分析任务:起到充电宝作用的水果电池,那么这个“电”从何处来?
制定方案:自己做个水果电池,体验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滑过舌尖时的酥麻感,从而思考这个“电”从何处来?科学探究不同电极以及电解液形成原电池装置,分析思考原电池形成的一般条件。
指导任务: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或者提示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称为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新奇和有趣情境的引入十分重要,身边的化学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不仅学生乐于动手探究,而且能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影子以及化学的神秘感,这是每个化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
实施任务:独立设计,动手实验,相互交流。
如果放羊式的让学生随意进行实验拼购,就不能体现实验的任务导向,但又不能突兀地打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全程监控学生任务完成的进程,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以尽快调整自己的探究方法及方向,从而逐渐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评价: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同理合作、收集处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发现问题、收集分析可用资源、展示交流探究成果环节中都需要学生始终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任务汇报: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和本质原因。学生通过对水果电池盒铜—锌电池以及对各种原电池装置进行分析对比,去体验和领悟“如何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可观察到的电子定向移动的宏观现象”,自主地去探究这些电池中电流产生的原因。
知识总结:通过探究原电池的形成,别具一格的课堂引入,使课堂趣味横生,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建构。
二、旁支错节活力课堂,精彩生成
学生的知识构建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不同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因此在任务教学中,教师亦可根据教学内容和个体差异灵活设定任务难易程度,学生依据自身能力量力而行,不断寻求突破。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重新生成的过程。
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电流计指针偏向的一极即为正极”并不十分清楚,某位学生甚至一直将电源符号的长竖线误认为负极,而较短的竖线误认为正极,她的解释是:“平常我们使用的电池正极是一个小突出,就像符号中这短短的竖线,负极凹进去的大片面积都可以放电,所以应该用长线表示。”学生的这种认知错误在普通学校中比较常见,所以我将这节课的引入做成连续播放的幻灯片。
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将物理符号和化学原理联系起来,达到思维的优化,也能将原电池电极的放电和电子流向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课堂上只要教学任务明确,有效课堂即可达成。所以说“任务驱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将学习任务巧妙藏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围绕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各个击破,从而迅速构建化学学科核心知识并促进化学学科意识的形成,力求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化学角度认识生活中的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全面理解其内涵,精心设计创新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及体现。“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每个学生都尽力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提供不同的解决途径,既可以不断地增长知识技能,又可以培养合作精神,配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雪茸.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郑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