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摘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本文通过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小说中年轻侍者的话语来揭示其势利的内心世界,厌恶老人、冷漠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对精神世界无知的人生态度。透过对话的特殊含义,读者能更好地体会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中简约语言之下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一切皆虚无。
关键词:《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年轻侍者;会话含义理论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叙述了一个午夜发生在某个干净明亮的餐馆,一个孤独、曾企图自杀的老人午夜仍在餐馆里喝酒,两位侍者在等待打烊的故事。格赖斯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含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人们在谈话中遵守合作原则,才能达到相互了解,从而使得谈话得以顺利进行,当违反合作原则中某条或多条准则之后会产生特殊会话含意。这篇论文主要探究年轻侍者与年长侍者和老人之间巧妙的对话,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刻会话含义。
一、势利的内心世界
开篇两位侍者一问一答,简单明了。然究竟先是由年长者先发起对话还是年轻侍者,难以推断,出现分歧。如果说话双方对应不同,相对的某些词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分开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年轻侍者说的话标记为(Q),则对应的就是年老侍者。
“Last week he tried to commit suicide,”one waiter said.
“Why?”
“He was in despair.”
“What about?”
“Nothing.”
“How do you know it was nothing?”
“He has plenty of money.”
(1)
“上周他想自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Q
“他绝望啦。”
“为什么绝望?”Q
“虚无”
“你怎么知道没有什么?”Q
“他有很多钱。”
(2)
“上周他想自杀,”一个侍者说。Q
“为什么?”
“他绝望啦。”Q
“为什么绝望?”
“没事儿。”Q
“你怎么知道是没事儿?”
“他有很多钱。”Q
假设由年长侍者先展开话题,则年轻侍者提出的第三个疑问句中“nothing”和年长侍者的“Nothing”相去甚远,体现出人生追求的差异。当年轻侍者问老人轻生原因时,年长侍者回答的“Nothing”指“空虚,迷茫”,是心理和精神上的虚无。而年老侍者与老人有共同的感受,老人自杀是因为内心的孤独难以承受,想避开这个虚无淡漠的世界,年老侍者直点主题,用意深刻;而年轻侍者则把“nothing”理解成为“没有什么”,即从物质层面来理解,对有很多钱的老人自杀感到疑惑不解。年轻侍者希望得到一个明确地解释,然而都没能如愿。“Nothing”一词产生歧义,含糊不清,违反了方式准则中避免含糊不清,避免出现歧义的要求。年老侍者没有让年轻侍者得到充分满意的回答,违反了数量准则。一段简短的对话就从侧面揭示了年轻侍者和年长侍者他们各自对于自杀的理解及他们自己内心对人生的反思。当年轻侍者继续追问“为什么你知道没有什么”时,年轻侍者再次违反了合作原则中不讲明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没有证据的话的质量原则,他对于年老侍者所说的话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而年老侍者给出的回答竟然是“老人有很多钱”,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在年老侍者看来,很多钱意味着虚无,物质的丰富并不能取代精神上的空虚。正是因为有很多钱,很富有,反而觉得有些东西是用钱难以买到的。而“有很多钱”这句话从年轻侍者的角度看,则并非违反关系准则,反而是遵循了这一准则,因为他把这句话单纯地认为,有钱就可以,自杀这件事其实没有什么。可见年轻侍者根本没有明白年老侍者的用意。
若由年轻侍者发起,可知其对老人意图自杀这件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年老侍者问年轻侍者老人为什么自杀时,年轻侍者只知道老人是因为对生活绝望。当被问道老人绝望的原因时,他竟侃侃而谈没有什么。年轻侍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依旧没有改变,从年老侍者的“你怎么知道没事儿?”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年老侍者似乎对这件事情的究竟更加了解,年长侍者清醒、理性,他渴望年轻侍者能够给与自己一致的答复,可是最后年轻侍者的回答令他感到很失望。年轻侍者的回答“他有很多钱”一句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这句话从表面上看年轻侍者根本就没有与年老侍者合作,看似答非所问。然而,在他们两个看来,这句话则一语中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弥漫着的物质利益为上。
二、冷漠的人物形象
“Why”、“What about”和“How do you know it was nothing”三个特殊疑问句则显示出了年轻侍者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与后文中“What did he want to kill himself for?”、“How did he do it?”、“Who cut him down?”、“Why did they do it?”、“How much money has he got?”一系列的向年老侍者提出的疑问句相吻合,年轻侍者究其原因,显示出一个天真但无情的形象。纵观全文,可以发现“bed”一词在文中一共出现8次,而在年轻侍者的话语中就出现了6次。年轻侍者从开始到结束都总是在说他想要回家躺在床上睡觉,“I want to go home to bed.”看似是很平常简单的愿望,但是他想早点回家是建立在剥夺了老人和年老侍者的权利之上的。“早点回家休息”正常来说是一个人的本能冲动,因为家的温馨和幸福感是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代替的。然而在这篇文章中,年轻侍者的行为却与年老侍者和老人的所做所想形成鲜明的对比,“bed”一词也成为了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成为了冷漠无情的象征。“It is not half–past two”可以看出,咖啡馆平常很晚才关门,今天还不到两点半就提前以卖完酒要关门的理由让老人无奈离开,这不仅仅对年老侍者,对于老人来说更是一种失望。“I want to go home to bed.”年轻侍者一句回答摆明了他的立场,原因很单纯,就是因为想回家休息,许久都没有在三点之前睡觉了。紧接着年老侍者试问年轻侍者一个小时是什么,说“What is an hour?”,结合后面“And you? You have no fear of going home before your usual hour?”我们应看到年长侍者表达了不满年轻侍者对待老人的恶劣态度会话含义。年轻侍者回答“More to me than to him”,这个回答显然违反了关系准则,他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一个小时是什么,而是将一个小时在我心中和在老人心中的重要性做了一个比较,冷漠无情的年轻侍者再次与年老侍者意见不一致,自私地说出这一个小时相比老人对他来说更重要。
文中还有年轻侍者讲述的一些很刺眼的话语如 “finished”、“What do you want”。当老人示意加酒的时候,年轻侍者一反服务至上的态度,直接问你要什么,表现出他的不耐烦的情绪;“You should have killed yourself last week”,年轻侍者急于回家,他对老人待在酒馆迟迟不走很是不满,刚刚向年长侍者抱怨说老人应该在上星期就自杀,又当着老人的面说了同样的话。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老人死了,就不会妨碍他早点儿回家睡觉了”,一种冷漠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殊不知老人听力不好,没有对他所说的话进行反击。年轻侍者这种极不尊重老人的态度令人心寒;通过“An old man is a nasty thing”,年轻侍者对老人厌恶的态度以及较低的道德素养更加明显。年轻侍者的态度彰显了当时的世事炎凉和人情冷漠。
三、虚无的人生态度
老人和年老侍者已经失去了青春,没有了自信,面对精神上的茫然,而青春和自信这两者年轻侍者却都拥有。老人和年老侍者明显意识到了周围生活的环境的虚伪以及信仰缺失。文中老人意图自杀来解脱内心的虚无,被救后继续徘徊深夜的咖啡店。在文章的最后,年老侍者戏仿《新约》中马太福音的祈祷文,连续使用30个‘nothing/nada包括6个‘nothing、20个‘nada、3个‘it和1个‘that来代指‘nada,一吐内心中压抑的虚无。而年轻侍者却丝毫没有感觉,如此看来,其实真正精神上空虚的应该是年轻侍者。
麻木、冷漠的年轻侍者侧面体现出他令人怀疑的人生态度。年轻侍者其实已经陷入了自以为幸福的幻想里,他自以为拥有青春,拥有自信就能逃离空虚。“And you? You have no fear of going home before your usual hour?” “Are you trying to insult me?”这句话中年轻侍者的回答再次违反了关系准则,当年老侍者问他有关于他的私事的时候,他立即变得敏感不安,并且有点生气。紧接着他补充道:“I have confidence. I am all confidence.” 年轻侍者立即辩解自己自信满满,根本不会害怕发生什么。这两句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年老侍者冷静睿智,“年轻和信心是世间两件十分美好的东西,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我常担心还会有人来酒吧,将它当作安身之地,所以每天晚上我不愿关店门。”这句话中,年老侍者所指的“人”不仅仅指他自己和老人等没有青春和自信的人,当然也包括年轻使者等其他人。不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他们感到孤独无聊时都会去酒吧排解心中的忧愁,而这位年轻侍者丝毫没有感觉到这种威胁,明明生活在空虚中却丝毫没有察觉,根本没有意识到空虚漫来,悄无声息,自然更不懂年老侍者与老人。与其说他是年轻充满自信,不如说他是无知与虚无,他这种对人生精神世界领域的无知则更是令人可悲的,他内心所拥有的虚无感比年长侍者和老人更加严重。
四、结语
本文运用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年轻侍者在与年长侍者、老人对话时的违背合作原则的表现,以及其会话含义。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应该是现代社会中每个内心空虚的人都渴望得到和追求的一个庇护所,而年轻侍者提前打烊使得老人和年老侍者精神上的空虚难以得到排解,揭示了年轻侍者的自私势利的内心世界,冷漠无情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实际上也同样是过着虚无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Ernest Hemingway. A Clean,Well–lighted Place[M]. Creative Education.1990.6.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米卫文.从认知诗学视角看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J].外国语文,2010,10(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