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花艳 任统伟
肺癌化疗前后增强能谱CT成像中碘含量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余花艳 任统伟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增强能谱CT成像中碘含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肺癌患者化疗1周期前后增强能谱CT检测的碘基值、RECIST1.1标准评价结果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碘基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碘基值降低,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的碘基值较治疗前升高,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91<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碘基值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2个评价标准虽然不是完全一致,但是两者在本次和复查时的结果评价都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增强能谱CT对肺癌化疗的疗效评估和预测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增强能谱CT;碘含量;肺癌;疗效评价
(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2017,32:064~066)
肺癌是1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其临床症状易与其他肺部疾病相混淆,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的机会;而且肺癌对化疗敏感性差,所以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化疗评价手段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价疗效的检测手段包括:常规CT、CT灌注成像、MRI和PET/CT等[2-4],但这些方法存在敏感性差、准确度有限、费用高、耗时长等缺点,局限了其在临床推广应用。
许多学者发现,肿瘤的产生和生长与其微环境密切相关,检测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CT灌注、MRI和PET/CT就是从不同侧面分析肿瘤组织的血流情况的变化来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2-4]。本研究是通过增强能谱CT检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肿瘤组织中碘基值的变化来评价化疗的效果,并与RECIST1.1标准的评价结果做对比,以评估增强能谱CT成像中碘含量的检测作为肺癌化疗效果评价标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确诊的肺癌患者58例,其中中心性肺癌31例,周围型肺癌27例,经分析病情后确定采用化学治疗手段。所有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62±11.6)岁。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增强能谱CT扫描检查。
1.2 检查方法
扫描仪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HealthCare Discovery HD750 CT扫描仪,扫描条件为管电压80 kVp与140 kVp瞬时切换,管电流600 mA,层厚5.0 mm,间隔5.0 mm,矩阵512×512,螺距为1.375∶1,转速为0.6或0.8 s。增强扫描使用德国欧立奇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碘海醇(扬子江公司生产,规格:300 mg I/ml),剂量为70 mL,随后注入盐水30 mL,速度为 4.0 mL/s,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分别于25、55和140 s开始扫描。根据增强动脉期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上绘制碘基图。分别检测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碘基值,此数据由同一人在不同时间测量三遍,选择区域时避开囊变、坏死、钙化部位和造影剂伪影较重区[5-6]。
1.3 疗效和数据评价
根据RECIST1.1标准,根据化疗后靶病灶、非靶病灶的变化和有无新病灶的产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6]。
根据肺癌最新CT评价标准,将评价结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碘基值降低≥15%),病情稳定组(SD,碘基值变化介于PR和PD之间)和病情进展组(PD,碘基值增高≥15%);CR和PR为有效,SD和PD为无效[6-7]。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比较2组间平均碘基值的差异,CI=95%。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治疗前后碘基值比较
治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的碘基值分别为(21.04±5.87)100 μg/cm3和(20.05±6.13)100 μg/cm3,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2)。治疗后2组的碘基值分别为(18.97±5.73)100 μg/cm3和(23.28±5.65)100 μg/cm3,无效组的碘基值高于有效组,且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P=0.0091);化疗前后碘基值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5.008,P=0.01),见表1。
有效组在治疗前后,碘基值降低,但经比较后发现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6,P=0.1192);无效组治疗后碘基值升高,变化同样没有统计学意义(t=1.584,P=0.1219),见表1。
表1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碘基值比较
2.2 2种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评价的比较
按照RECIST1.1标准评价和CT碘基值标准评价结果的对比见表2。2个标准均认为PR的有9例,SD的有3例,PD的有3例。以CT评价标准为参考,有效组中RECIST1.1标准评价高估的比例占7.69%(3/39),低估的有66.67%(26/39);无效组中高估的有47.37%(9/19),低估的有21.05%(4/19)。其中,CT标准无效组高估的4例患者在复查时评价结果为PR,有效组低估的14例中有10例复查时为SD。比较碘基值与RECIST1.1评价结果的相关性,碘基值与本次和复查时RECIST1.1评价结果都呈正相关,见表3。
表2 RECIST1.1评价结果与CT标准的结果比较/例
表3 碘基值与疗效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由于其临床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患者确诊时一般都为晚期。目前临床治疗肺癌常用放化疗的手段,而疗效评价是修改治疗方案、指导后续治疗的一个关键性指标,选择及时准确的评价方式是研究人员的关注热点。临床上主要根据实体瘤治疗反应评价标准(RECIST)和WHO标准评估肿瘤的大小[8]。常规CT平扫是最常用的肿瘤疗效评估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操作快捷、风险和价格低等。随着对肿瘤的研究不断深入,关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肿瘤细胞所在的内外环境与其生长和转移存在密切联系。肿瘤的微环境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和侵袭,微环境的改变也可以限制肿瘤的生长和发展。近些年兴起的影像学检测肿瘤的方法是从肺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或新陈代谢等肿瘤微环境的改变来检测肺癌的发生、分期和疗效,如CT灌注、MRI或PET/CT等[6]。
CT灌注成像用于肺癌化疗的疗效评价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CT灌注是一种定量或半定量的检测方法,能够反映肺癌微血管和器官的血流分布发生变化和肿瘤组织的功能学变化;不仅可以直观看到组织的形态变化还可以了解组织、器官的功能情况[9]。但是由于目前的血液动力学模型不够完善、个体差异太大、辐射剂量较大等局限性,CT灌注评价的准确性欠佳[10]。MRI是一种新兴的疗效评价技术,优点包括: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重复性好;对患者辐射小,可获得任意解剖层面的图像;不使用造影剂,而且能清晰反映病灶形态及其血供情况、细胞结构特点和与癌旁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肺癌的疗效评价[11]。但该方法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如肺实质缺失产生MRI信号的物质基础,导致肺部MRI成像分辨率低;心脏等部位的伪影严重影响MRI成像效果[5]。PET/CT也是一项新型用于肿瘤检测的技术,它结合了PET的功能显像和CT的高分辨率的优点,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同时PET/CT 能显示肺癌原发灶与支气管、纵隔大血管及胸膜等的毗邻关系和浸润情况,为肺癌的 T 分期提供数据。对于部分中央型肺癌患者,PET/CT 也能清楚地区分肿块和阻塞性肺炎[12],但其缺点是显像剂单一,无法区别多个病灶聚集区;图像融合不同步,图像受呼吸运动影响大,且辐射剂量大,费用高[5]。
本研究中用到的增强能谱CT主要通过对检测部位的碘浓度进行定量检测,对肺组织的关注状态进行十分准确的定量分析。由于碘基图对碘含量极其敏感,增强能谱CT能够准确反映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肿瘤部位微环境的变化,不仅可以检测目前肿瘤的治疗效果,还能够对下次检测结果进行预判,为评估肿瘤疗效和化疗方案的改进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增强能谱CT可以通过定量检测肿瘤部位的碘基值变化反映患处的化疗效果,可以应用于临床肺癌的化疗效果评价。
[1] 陈逸群,邹月芬,刘希胜,等.双源CT双能量扫描评价肺癌化疗效果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05-108.
[2] 黄 群,尹化斌,蒋 培,等.CT灌注成像在肺癌放射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5,55(17):31-32.
[3] 白 萍.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化疗效果的临床评价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8):1054-1056.
[4] 柳阳春,徐 全,章 晔,等.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对比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1):149-150.
[5] 包如意,李梦颖,葛 颖,等.能谱CT成像中碘(水)图在肺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1941-1943.
[6] 李梦颖.能谱CT碘基物质分析在肺癌诊疗中的初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1.
[7] 路 媛,鄂林宁,吴 山,等.双源CT能量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6(6):562-566.
[8] 杨 旭,许 光,雷 振,等.RECIST1.1与WHO、RECIST1.0标准评价周边型肺癌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5):355-358.
[9] 舒圣捷,王 全,周 航,等.低剂量256排螺旋CT肺灌注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2):177-180.
[10] 肖建宇.CT灌注成像在肺癌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1.
[11] 郭惠庄,余盛龙,陈汉威.MRI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3,53(42):67-68.
[12] 孙志超,吴仪仪,余仲飞,等.增强CT与 PET/CT 在诊断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J〕.医学研究杂志,2014,43(10):42-45.
(编辑:甘 艳)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Iodine Content and Efficacy in Lung Cancer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with CT Imaging
YUHuayan,RENTongwei.
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Pingdingshan,Pingdingshan,46700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levance of iodine in enhanced energy spectral CT and clinical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of lung cancer patients.Methods 58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enhanced energy spectrum CT detection of iodine value,RECIST1.1 standard evaluation results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of them.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ffective and ineffective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iodine base value(P>0.05).Iodine value of effective group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whose change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And Iodine value of invalid group increased,and this chang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91<0.05).The difference of the 2 groups in iodine base value after treatment differenc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The 2 evaluation criteria were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but this and next results of which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P<0.05).Conclusion Enhance energy spectral CT for lung cancer chemotherapy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and forecast had certa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Enhance energy spectral CT;Lodine value;Lung cancer;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余花艳);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肿瘤医院(任统伟)
10.3969/j.issn.1001-5930.2017.01.020
R734.2
A
1001-5930(2017)01-0064-03
2016-02-17
201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