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娜
(大理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三维”视角转换的课程探索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案例的撰写及活动设计”教学案例
杨 娜
(大理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通过“三维”创新视角转换来探索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案例的撰写及活动设计”的教学案例,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运用“三维”视角转换研讨高中课文,不仅直观地展现出校本活动设计的知识体系,还模拟高中课堂的真实场景,使学生换位思考问题。
三维视角;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我是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2015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二下学期开设了金国祥老师的《校本活动设计》课程。其中,金老师在讲授“教育教学案例的撰写及活动设计”这一专题时,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兰亭集序》为例进行教学示范,精心设计了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并通过“高中教师——高中学生——硕士研究生”的三种身份视角转换环节,别出心裁地向我们展示了“教育教学案例活动设计”课程探索的独特魅力,令人感悟颇深。
【案例描述】
(一)高中教研组的集体备课环节
2016年9月8日上午8时,金老师款款地走进教室,写下了板书“教育教学案例的撰写及活动设计”,并分发了学习资料,并抛出了一个问题:9名同学分三个小组进行10分钟备课,然后进行说课。
于是,我们三人一组开始讨论,课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第一组围绕“乐——痛——悲”的情感线索进行阐释。先是对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进行说明,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是山水游记类散文。说明教学程序后导入新课,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先解决字词问题并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思想感情,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背诵。
第二组张诣琳同学对第一组的说课进行点评:一是没有板书设计;二是课文中需重点掌握的字、词没有明确说明;三是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没有结合课后习题。
第二组在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单元目标进行深刻领悟的内容,着重强调单元目标要求学生“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书法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并在说课讲解过程中结合课后习题深入探讨,旨在使学生全方位地把握文章知识。
第二组的特色是设计了象形板书,板书的形状是一座亭子,内含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对文章情感脉络的梳理形象、直观,使板书的功能得以体现。第二组的板书如图1所示。
第二组陈述完毕,金老师让学生进行点评。第一组的吴志丹同学代表小组对“悲”的内容提出异议,认为悲的内容应该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仅仅是对所“悲”延续状态的总结,而真正的核心句应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第二组马玲同学进行反驳:从句子的整体判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句是“悲夫……”一句的延续,“悲”的延续使人更加悲伤、绵长,因此“后之……”句才是“悲”的主要内容,两小组对该句争论不休。
随后,金老师做出点评:“同学们从简单的说课变成了教研组的集体备课,这让我很惊喜。同学们能在短时间内将《兰亭集序》的备课内容完整阐述,很好!对于同学们产生异议的句子,老师认为你们说的都对。多种说法暂存于此,先不讨论。这样说,大家同意吗?”同学们表示认同。
(二)模拟高中课堂的教学环节
接下来,金老师重整旗鼓,化身为高中语文教师,9名硕士研究生则化身为高一学生。
金老师开始上课:“请同学们先大声齐读课文。同学们看这个“曲”应该读第几声?我们知道这是个多音字,当它读第三声时,有时是地名,如“曲靖”;读第一声时,又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纷纷作答。
随后金老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文前面的《单元学习目标》,让大家明白,学习古代散文要注意景物和情理的融合,并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前两段的线索脉络:①良辰→②趣事→③人贤→④美景→⑤真情→⑥赏心悦目。
接着指导品读文章第三、四段,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并指导学生按照文章线索,采用三个组交换“读——背”进行提示的方式,尝试着让大家把课文当堂背诵下来。
在提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乐’的感情?”时,金老师故意将问题问得大而空洞,使学生没能答出老师心中所想答案。这时,金老师跳出“高中教师”角色,告诉学生:如果老师的提问不清晰,不具有可答性,课堂将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这样的课堂是非常失败的。至此,模拟高中课堂环节达到高潮,激发我们对有效课堂的深层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情节合理、真实,情感真挚、流畅,师生情绪跌宕起伏,这一亮点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金老师言传身教地重现了“高中课堂”,以“音读——意读——情读——背读”为纲贯穿整堂课,体现了文言文教学“文”( 文意把握)与“言”( 字词理解)的有机结合,实用且创新。加之故意设计的“失败”细节,使得整堂课鲜活、生动。既巧妙地体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又使学生切身感受“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所在。
(三)校本活动设计的示范环节
最后,金老师分发了由他负责起草的大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培计划(2014)—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申报书》的文本资料,结合真实的校本活动案例,系统讲解关于教育教学案例活动设计的两种基本范式:一种是“集体备课,一人多轮跟进”,流程如下:确定课例主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做课者—→做课者授课,教师集体听课—→做课者反思,其他教师评课—→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做课者再次授课。如此反复,直至形成指导性教学方案。另一种是“集体备课,多人多轮跟进”,流程如下:教研组集体听某位教师授课—→做课者反思,其他教师评课—→另一位教师再次做课,其他教师再听课→做课者反思,其他教师再评课。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如此循环,直至每位教师授完同一内容。这两种范式各有特点,是多年来讨论研究的成果。通过示范,使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通过微观体验,掌握校本活动的设计原则和实作技巧,激发了我们对校本课程的极大热情。由前面两个课程讨论环节的铺垫引出“校本活动设计”的知识理论成果,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细细想来,意味深长。
【案例反思】
这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教师通过三种身份切换、设置三个教学环节,最终融合到一起,共同组成校本活动设计的总体框架,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三个环节中角色由“高中教师—高中学生—硕士研究生”进行转换,话语角色与课程推进有机结合,在教师预设下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大家感同身受地了解到校本活动设计的系统知识和细化技巧。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真正以切换的视角想问题,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学习“校本活动设计”的理论框架,而是亲身体验校本活动设计的细节、方式和方法。没有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井然有序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先是讨论《兰亭集序》的备课方法,紧接着模拟高中课堂,讲解《兰亭集序》,形成课程“预设—生成”的最佳考量。
通过“三维”视角转换研讨一篇高中课文,不仅直观展现了校本活动设计的知识体系,还模拟了高中课堂的真实场景,使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从体验中获得所学,从讨论中推进课堂。这样的课程,使我们受益匪浅;这样的探索,也使我们获得启发。
〔责任编辑:钱晓玲〕
Curriculum Explor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onversion ——A case study of “Writing and Activity Design of Teaching Cas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YANG Na
(Education Science School,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0, China)
“Three dimensional” innovation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case of “writing and activity design of teaching case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ducation”,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case background, case description, case review. Like this “three 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onversion study of a high school text, not only intuitive to show the school-based activities of the design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but also simulated the real scene of high school classroom, let the students empathy. This course, people benefit a lot.
three 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ase background; case description; case review; cas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1.016
2016-11-01
杨娜(199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2015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
G633.3
1008-6714(2017)01-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