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波,李 纶,田万文
(文山学院,云南文山 663099)
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价值的整合与再设计应用
任晓波,李 纶,田万文
(文山学院,云南文山 663099)
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丰富,研究价值很大,但开发程度不高,保护力度不够,而作为当地高校的一名民间艺术研究者,理当肩负将地方民间美术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文章对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整合,把民间美术资源再设计并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鉴于这一事实情况,可为今后地方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并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做出了方法的探索。
民间美术资源价值;整合;再设计应用
在党中央提倡民族文化大繁荣的政策背景下,边疆民族文化日益繁荣,各类民间艺术之间的交融渗透影响也逐渐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方面。而民间美术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一支,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且蕴意深厚,有的民间美术“特立独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还有的民间美术“雅俗共赏”成为大众文化,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先民们长期以来最直观的思想生活情感表达。文山州作为云南省的边疆地区,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而在这些民族中又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如何使我们边疆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得到保护和发展,避免其走向落没,是我们高校研究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资料表明因为火的应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量,从而最后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早在远古时代,云南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在云南文山州更是有句町文明古国。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建立于1958年,是云南省的东南门户,东邻广西省百色地区,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地区,南部的麻栗坡、富宁和马关3县与越南接壤,全州境内共有11个少数民族。
文山州的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崖画主要有西畴县狮子山洞壁画、丘北狮子山洞壁画、麻栗坡大王岩崖画、岩腊山崖画、田房村仙岩崖画、弄卡崖画、黑箐龙崖画,其中最具代表的崖画当属麻栗坡大王岩崖画;雕刻主要有石雕和木刻,其中马关阿峨新寨农民木刻版画最具代表;铜鼓主要有壮族和彝族铜鼓,分布密集,类型多样,工艺精湛,虽然几经大规模的毁灭,但依旧是省内之最,目前发现的铜鼓已有138面,壮族铜鼓又以其花纹精致繁缛而闻名,壮族以其民族信仰的太阳,鸟,羽人等纹样和反映其民族生活情景的杆栏、舂米、剽牛、舞蹈、竞渡等图案;服饰图案主要有壮族、苗族、瑶族、彝族和傣族等民族服饰图案,其中壮族人口占到全州人口的近约一半,有侬、土和沙3个支系,故壮族服饰图案最具代表。
(一)大王岩崖画
文山州麻栗坡县羊角老山大王岩崖画以自己独有的艺术特点(省内唯一的多色崖画)吸引着当代艺术学学者和人类学学者的眼光。现存有两组崖画,共有抽象图形38个。“一号崖画在石壁东侧,画面高8米,宽6米,中间是站立着的两个高大的女人形象,其面部露出眼睛、鼻子,两手下垂,手腕朝外,两脚分开,是祖先逝世时用布遮脸的形象,其身下还绘有顶礼膜拜的祭祀用的动物形象31个,色彩对比鲜明,形象逼真;二号崖画在一号崖画的右下侧约20米处,高3米,宽约20米,可见图像13个,人物不画五官,躯干呈三角形,四肢动态各异,形象生动活泼。”[1]202据当地居民说起,这是壮族农民起义军首领“农智高”的形象。色彩为上白下红,白线够了轮廓,整体形象突出生动,图形互为交错,形式构图一律采用平涂剪影,无透视关系,画面构成大小不一,无明确的比例尺度关系,疏密自然,却有一种浓厚的古朴装饰意味。
(二)马关县阿峨新寨农民版画
文山州马关县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题材大多选取于壮族农民生活情景,简单中蕴含深刻,拙笨中凸显灵巧,自然中寄托愿景。长久以来阿峨新寨农民版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而享誉国内外。学者李靖寰在《云南民间美术概论》中指出“民间版画的坦率与真诚正是某些正规院校的训练和某些精雕细刻的作品中所缺乏的东西。”[2]由此可见马关县阿峨新寨农民版画在民间美术资源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例如在刻画蚱蜢时候可以呈现三到四倍的蚱蜢,刻画农夫下田可以把农夫的胡须刻画的细致入微等。
(三)文山壮族铜鼓纹样
李昆声教授认为:“文山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的时代上限为春秋早期或更早,下限为战国晚期,与整个万家坝型铜鼓的年代框架相一致。这一情况表明云南文山极可能是世界铜鼓起源地之一。”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和重器,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也是是天地人的一种宇宙观念统一体,这种观念表现在铜鼓中即:鼓面代表上界(天),鼓身代表中界(人),鼓足代表下界(水)。而雕刻在铜鼓上的纹样有太阳、云彩、星辰(也称乳钉纹)、飞鸟、青蛙、人物、百兽、器物、水族、波纹等。
(四)文山壮族服饰图案
文山壮族服饰图案丰富多彩,而壮锦图案又与蜀锦、云锦、宋锦一道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壮族的纺织印染起源很早,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轮看,壮族先民早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学会了纺织”。[1]103壮族服饰图案内容充实,寓意吉祥深远,大多来源于人民生活,有水、鸟、鱼、虫、花、草、兽、回纹、斜纹、方格纹、鹤、荷花、鱼穿荷花、双凤朝阳、团龙飞风、大小铜钱、五福捧寿和乾坤孕蛙等。
在古代少数民族对无论是对器具还是服饰所灌注的有意味的意识和美都是具体的,常常在最醒目的地方描绘纹样或是刻画愿景或是做特殊处理,都起到表达其民族人民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情感作用。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具有原生性、独特性、边缘性、多元文化的影响与融合这样一些特性,同时也具有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学研究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
无论是将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整合还是再设计,都需要建立在现代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唯有这样才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的整合
整合是一种设计思维的一种,是由国际设计学会创立人和常任理事,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视觉艺术大学George Teodorescu教授创立。下面我们对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整合:
1.造型法整合
麻栗坡大王岩崖画的造型方法归纳起来有:抽象、描边、夸张和交错等。马关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造型方法归纳起来有:夸张和写实等。壮族铜鼓纹样的造型方法归纳起来有具象、抽象和提炼等。壮族服饰图案的造型方法归纳起来有适合纹样、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的图案造型法。
2.用色习惯整合
少数民族居民对所处的环境进行色彩提炼,将崇山峻岭的绿色、娇艳欲滴的红色、五谷丰登的黄色和清澈洁净的蓝色等都刻画在生活之中。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色彩审美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多的服饰色彩,多用重彩,且云南当代画派也以“重彩画”出名,以红、黄、绿、蓝为基本色彩,其余是补色,也称对比色,整体色彩鲜明热烈。有学者也曾说起:“对比是掌握色彩规律并获得色彩美的钥匙”。[3]
(二)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的再设计应用
将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整合后,根据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将整合成果进行设计提炼,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设计师设计意图,这也是民间美术资源的一种有效保护和传承手段。设计被称为是“有机智的努力”,而再设计则是对初次设计的二次或多次处理。将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再设计并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在当今是一种设计潮流。在作者所在单位,学院要求以“项目带动教学”,我们也做了诸多尝试,例如:
1.在服装设计中的再设计应用
曾任迪奥高级定制的首席设计师“加里亚诺”,被称为服装设计界的“鬼才”,也曾多次来到云南寻找民族元素,例如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和色彩、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蝴蝶图案和自然风光。文山州的瑶族分布很多,作者在2015年10月份到富宁县洞波乡参加瑶族盛会 “盘王节”后,在“立体裁剪”的教学中尝试指导学生将瑶族服饰图案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图1所示,设计师将瑶族图案提炼后应用到裙身做装饰;图2所示,设计师将瑶族图案提炼后应用到上衣门襟处做装饰(图1、2指导教师:任晓波)。
图1 (作者:玉坎孟)
图2 (作者:邓若男)
2.在平面设计中的再设计应用
市场化的大众生活中,有许多视觉艺术会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使自己的设计在同类设计中更具有竞争力。
文山州的壮族居民,有一支系以“坡芽歌书”闻名,有81个记录符号,每个符号代表一首歌曲,记录先民的生活日常。我们以这种民间美术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平面设计尝试,如图3、4所示,设计师将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整合后应用到布艺、产品包装和书签上来装饰,以彰显其民族文化;如图5、6所示,设计师将瑶族图腾经过变形处理后应用到社会人士的名片和手提纸包上(图3、4指导教师:苏燕;图5、6指导教师:任晓波)。
图3 (作者:范贵桃等)
图4 (作者:范贵桃等)
图5 (作者:杨正光)
图6 (作者:自东霞)
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丰富,研究价值很大,且开发程度不高,保护力度不够,正是因为这样,作为地方高校的一名民间艺术研究者,理当肩负将地方民族美术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将其进行资源整合和再设计,这样可为现代设计提供不竭的素材和灵感。在民族风盛行的当下,有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有人说民族和世界接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遇,但设计界从来不缺少将民族资源再设计应用的人才,究竟如何更好的将文山州民间美术资源整合和再设计应用,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在路上,一直在努力。
注释:
①《壮族文化概览——勐僚西尼故》 ,戴光禄,何正廷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第202页。
②《云南民间美术概论》 ,李靖寰,汤海涛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第355页。
③《壮族文化概览——勐僚西尼故》 ,戴光禄,何正廷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第103页。
④《色彩美学》 ,郭廉夫,张继华主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116页。
[1]戴光禄,何正廷.壮族文化概览——勐僚西尼故[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
[2]李靖寰,汤海涛.云南民间美术概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355.
[3]郭廉夫,张继华.色彩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116.
[责任编辑刘贵阳]
Integration and Redesign Application of Folk Arts Resource Value in Wenshan
REN Xiao-bo, LI Lun, TIAN Wanwen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99,China)
Wenshan has rich resources of folk art, and it contains great research value, but the development is not high and the protection is not enough, and as a folk art researcher of local college, the author should be responsibleto the local folk art heritage an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resource prot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integrated the value of Wenshan folk art resources, redesigned folk art resources and and applied it to daily teaching, in view of this fact, it makes method exploration for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using their resources and in daily teaching.
Folk art resource value; Integration; Redesign application
J528
A
1008-9128(2017)01-0095-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1.027
2016-05-2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边境少数民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13XMZ062)
任晓波(1987-),山西忻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李纶,云南昆明人,教授,研究方向:民间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