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香,林 芳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美国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与指导策略
——兼评《如何在语言中生存:研究生学习指导》
刘立香,林 芳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语言学专业研究生面临着语言学习、学术能力培养和就业等各种压力,在美国语言学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自主判断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强调团队合作和头脑风暴,这种讨论式的培养方法值得借鉴。Monica Macaulay教授2011年出版的专著《如何在语言中生存:研究生学习指导》(Surviving Linguistics: A Guide for Graduate Students)对美国研究生从入学到就业的整个学习环节进行了指导,并在经验基础上提出解决研究生学习困惑的方法和技巧,从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处事态度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一指导。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论文写作技巧,如分解任务、做好每日计划、听取写作伙伴的批评和建议等。书中的指导经验值得中国的语言学研究生学习和借鉴,同时,可以从宏观上观察美国研究生的成长过程,对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指导;研究生教育
语言学专业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外语人才,其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和培养质量在国内都是热门话题。其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比较成熟的外语类专业之一,在国内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中国知网仅以“英语专业研究生”为主题的文章就多达1165篇,其中以“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主题模糊检索的文章有898篇。对于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关注点:研究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1]研究生教育改革、[2]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3]课程教学改革、[4]如何做研究、[5]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6]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7]学术型研究生的定位与培养模式、[8]研究能力现状调研等。[9]
可见,国内目前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研究主要分为几大块:研究生的培养规划、过程和结果,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的研究多以个案为主,针对具体专业讨论;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结果的分析,则主要关注研究生培养结果与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而对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研究,如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多为假设式的论证,缺乏经验指导;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研究生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另外,对研究生学习指导的资料不多,章宜华[8]提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是西方一流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有效方法,特点是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或独立思考;此外,还让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通过参与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两点看似很简单,国内许多教师都很熟悉,也有很多类似研究,但实施起来就困难,起码在外国语言学专业是这样。”
如何对研究生的学习进行科学指导,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是众多研究生院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是必要的。《如何在语言中生存:研究生学习指导》这本书介绍了美国研究生院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要求,对语言学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值得借鉴。
该书的作者是Monica Macaulay,[10]现为美国威斯康星拜迪逊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主要研究北美的土著语言,目前任濒危语言基金会主席,对于语言学研究生的学习方法做过系统的研究。本书是第二版,书中的建议主要来自作者的授课经历,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研究生指导过程及研究生的成长过程。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有些章节特别是第九章在学术工作方面更适合于博士生,而比如第八章关于论文写作的内容就很容易应用于写硕士论文。大四的本科生也能够在第一章中找到与他们的近期目标直接相关的内容。全书共有九章,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第一章描述了研究生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并给出了宝贵的建议:语言学研究生的本科专业不限于英语,可以多元化;申请读研之前可以去拜访所想就读的院系领导、导师和在读研究生;入学后要克服“冒充者综合症”,与导师、同学多交流沟通,研究生导师、同学都是宝贵的资源。
第二章提供了一些语言学领域的背景知识,从语言学写作类型到此领域的学习方式。写作类型主要有学期论文、研讨会报告、评论、硕士论文、前期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计划、文献综述、会议论文、摘要会议、论文、书评、学术商榷、期刊论文、专著等。作者还提出研究生可以采用与导师、同学合作研究的方法,利用“头脑风暴”取得进步。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作者强调在语言学的入门课程中,第一个原则便是,“描述,不要规定”,这指的是语言学家对描述、分析和解释语言数据很感兴趣,而不是去规定一个说话的正确方法。作者还提供了一些语言学的资源网址和书目,让学生对研究领域有充分的了解。
第三章和第四章专门介绍了语言学论文写作的核心技巧。对于如何选题,作者给出了几点有益的建议:阅读旧的学术期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即旧论点+新的理论框架、新的数据、新的受试或数据设计。或通过阅读对文章进行评论,寻找矛盾之处,也可以从一系列数据中寻找论题,或者通过与同学或导师进行问题头脑风暴,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论文所涉及的领域是什么(句法学,形态学,语音学,……)?基本的研究问题和话题是什么?研究的理论是什么?研究的语言是什么?数据是否已经收集了,如没有,收集数据会有哪些步骤?是否有前人对此话题进行研究?如果有,是谁在何时、何地进行的研究?前人对此话题的看法是什么?他们对此做过哪些分析?前人所做的研究是否和你用的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要研究的问题中是否还包含其它的小问题?
背景调查也是选题开始的重要步骤,要阅读有关选题的相关资料,梳理前人的观点及其研究过程等。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出,浏览专著后的参考书目,如果有些著作的名字在许多专著的“参考书目”栏中重复出现,这就表示该著作是你所研究课题中的主要研究文献。作者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参考书目。
选题定下来之后,就要进行研究设计,作者列出了科学的步骤:选择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清楚实验步骤、测试假设、组织数据、下结论、结论讨论。其中结论讨论部分,作者专门指出,论证的步骤包括陈述具体观点(你的论点是否与别人的论点相互矛盾?)、确保数据能支撑论点(在此步骤中,你也可以引用其他作者的语言、数据等等。)、简洁阐明论据如何与论点相关。保证不要重复论据,论点也要固定。在此,作者也提出了几个研究生写作需要避免的错误:不要混淆做论证与进行争论这两种概念;不要一味列出数据,而不解释这些数据为什么支撑你的论点;不要与假想的对手进行争论;不要回避问题,尽量避免使用“我认为”“好像是”“似乎是”“也许是”“可能”等等。学会论证并不容易,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作者写道:通过阅读大量的语言学专著,观察作者如何为其论点进行论证,可以帮助研究生学会论证。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研究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作品,用英文写作还要注意不能有性别歧视。作者强调不能抄袭,但可以对原作进行适当的改写,在改写中,必须标出原作者,而且不能模仿原作的结构,对原词的引用也用引号标注出来。
第四章介绍了一些写语言学论文的技巧:如何组织论文,如何写定量研究,如何举例等等。组织论文可以借鉴同你研究相似的论文,标注章节,章节部分的小标题应谨慎选取,要表现研究问题的内容。对于非定量研究论文,写引言部分,要清楚地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包括文章的总体脉络。写总结部分时,要避免重复前文的原话,避免在结论中加入新的信息。
而对于如何写定量研究论文,作者给出了以下步骤:(1)研究设计,仔细考虑每个步骤;(2)测试,是进行更大实验的第一步,可以用来找出实验设计的缺陷;(3)实验或调查;(4)分析数据(5)写成。定量研究论文不同于非定量研究论文,引言部分不公布结果,不用介绍论文的总体脉络,但是要包含相关文献的综述;方法论内容都是关于实验的过程,描述需要非常细致;结果部分展示数据之前,应当先讨论得出数据的方法;讨论要清晰地阐述你的结论肯定还是推翻了你的假设,讨论研究中的不足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给予正面的肯定,至少你要说这样的缺点可以指导今后的实验。
作者还在第四章结尾部分举例说明了语言学毕业生写作中十个反复出现的问题:过度冗词、闪烁其词、描述发现历程、用简写形式、引用教科书、用逗号过度、乱用指示和指示物、事后添加、句子与例句分离、用假设。
第五章讨论了一些有助于写作的技能。首先,要找个舒适的工作地点;其次,学会组织论文结构,可以借助写作小组或者导师的帮助;然后,写论文开头,可先写提纲,写出所能想到的东西,按照逻辑顺序整理,再不断完善提纲,开始一小段一小段地写作。用“一只鸟接着一只鸟”的办法,分解任务,一次完成一个小部分。作者还给出了一个好的学术写作习惯,就是建立草稿团或者写作伙伴团体,把草稿拿给他们看,征求评论,接受批评,认真对待来自朋友、导师、期刊编辑等的评论,不断修改。
第六章作者建议研究生要参加学术会议,关注研究的最新进展。作者个人建议参加一些小的会议,这样的话压力可能会小一点。提交摘要之前,最好论文已经写成。摘要须清楚地陈述问题,然后再清晰明了地就解决方法提出假设,列出能表明观点的数据。摘要内容要尽量清晰地展示你的学术贡献。必须对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对你的数据进行描述。一旦摘要完成,在提交前一定要找几个人读读。摘要和论文一样,需要打几遍草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的同事和你的导师给评阅一下。最后要准时发送,很多会议不接受迟来的文章。提交摘要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不能提交已经出版的或是准备要出版的论文摘要;避免把相同的摘要提交到不同的会议;大多数会议只允许每个人交一篇摘要。接到会议通知后,就要准备讲稿,讲稿必须包含足够的信息使演讲通俗易懂,讲稿需要与演讲的顺序保持一致。讲稿要包括个人信息、例子(及使用的缩略词)、任务、数据以及表格。可将主要观点提炼出来做标题。在讲稿中要包含所有的或大部分的参考书目。演讲时,最好随身带着纸和笔,以便你可以记下人们的问题和评论。同时要注意礼仪,你要做演讲的整个会议,你都应该参加。到你演讲时才来,演讲完就走,这对其他演讲者来说很没礼貌。
第七章是资助和发表你的研究成果,包括申请项目、发表期刊文章、发表会议论文、书评。作者列出了七大项目申请的致命错误:理论的缺陷、在理论和实验之间无清晰关系、方法论上的缺陷和模糊性、和过去的和相关的研究没有密切的联系、对这个领域的重要性的缺乏、数据分析不恰当或都不清晰、建议太多或者建议太少。在发表期刊文章过程中,也有不少注意事项,如投稿前要花时间修改论文、选择合适的期刊、留意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切勿一稿多投等。
第八、九章介绍了研究生学业的最后阶段:如何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毕业论文写作要合理安排时间,做周计划甚至每日计划,与导师保持定期联系,论文答辩可以提前排练,以缓解紧张情绪。准备答辩时,要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准备一份简练专业的讲义,或者是做幻灯片展示,记住论文的内容,准备一切可能被提到的问题。
在第九章求职过程中,作者专门就简历制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应聘工作越来越看重科研、教学和服务这三个方面,因此要尽量丰富地展现自己的经历。但是作者提醒,在北美找工作,不要把你的照片放在简历上,简历中也不要包含你的生日﹑婚姻状况﹑生活情况(例如你的出生﹑生长地﹑上高中的地方)。简历中不能包含个人信息。实际上,美国法律严禁雇主询问员工的个人生活状况,因此,建议你不要主动透漏那些信息。
最后,作者指出一共有两条经验,首先,没有固定的经验模式,对于在特定的场合该做哪些事以及怎样做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给你不同的建议,这就需要你自己判断了。再一点是,一定要不断的询问询问再询问。成功的关键是获取你想要的信息。一旦掌握了上述所说,你便能应对任何事情了。
本书涉及了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也是作者自己的学术体验和教学经验积累。研究生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还有学术习惯的培养和学术精神的修炼,有了一份执着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认真探索的态度,加上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宽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写作的技巧,相信青年学者会更健康地成长。
北美的学术环境与我国的学术环境有所不同,但是在治学理念上是相通的,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是近年来热门讨论的话题,书中给出的与导师定期联系、建立写作伙伴、草稿团、头脑风暴、开展合作研究等团体式的研究方式给我们以启迪,这种启发式、讨论式的研究活动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开阔眼界。另外,作者所给出的做好每日计划、把任务化整为零式的写作方法,也能够让人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书中的好建议不一一列举,对语言学研究有兴趣的硕士生、博士生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的建议。
本书的译者为曲阜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徐欣博士和王斌博士,徐欣是英语专业,王斌是中文专业,两人的合作珠联璧合,成就了这本书的翻译,翻译语言忠实、通顺,虽然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指导书,但书中所提供的宝贵意见受众很广,各个层次的研究生都可以从中受益。
[1]许丽芹,杜华良.培养研究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体系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3):49-61.
[2]孟建钢,陈颖.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再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55-58.
[3]罗晖.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7):62-66.
[4]刘金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88-90.
[5]张国耀.外语学科研究生如何做研究——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 ,2011(4):78-80.
[6]龙启艳.新时期新设硕士点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广东商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 2012(3):80-81.
[7]李宁.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以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144-147.
[8]章宜华.知识经济背景下学术型研究生的定位与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5):104-108.
[9]王雪梅.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现状调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2):18-24.
[10]Monica Macaulay.如何在语言中生存:研究生学习指导(Surviving Linguistics: A Guide for Graduate Students.)[M].王斌,徐欣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鲁海菊]
The Growth and Guida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America—A Review of Surviving Linguistics: A Guide for Graduate Students
LIU Li-xiang, LIN Fang
(College of Forign Language, Jimei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21 ,China)
Graduates majoring in Linguistics often face the challenges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ability and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In the U.S. graduate education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making independent judgments and cultivating a sincere attitude towards academic studies. Meanwhile, it encourages group work, brain storming. This kind of academic discussion is worth spreading. Surviving Linguistics: A Guide for Graduate Students, published in 2011,is a book written by professor Monica Macaulay. The author summarized her own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shared some of her precious suggestions catering to the need of graduate students who are often troubled psycholog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She also shared some valuable writing skills with us, such as dividing the whole writing task into manageable pieces, making daily plans, talking with your writing partner and revising your writing. These experiences cast a light on the cultivation of American graduate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might be used in the Chinese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Linguistics; Learning guidance; Graduate education
G643
A
1008-9128(2017)01-0106-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1.030
2016-07-22
教育部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译文多维评估体系——以《四书》英译本为例(15YJC740111),集美大学: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Q201307);集美大学能源与动力自动化研究所潘金龙基金:双语词典词目词价值理论构建与差值翻译研究(ZC2014015);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项目:计算机辅助翻译教育与学生翻译能力培养(H201453)
刘立香(1981-),女,山东无棣人,硕士生导师,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研究、双语词典、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