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农刚
摘 要 培育完整、立体、大写的人,是普通高中最重要的使命。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在价值指向上不仅要注重精神引领,还要注重价值认同;在载体上不仅要注意主题序列,也要注意具实细节;在施教方式上不仅要注意主体建构,还要注意文化浸润,如此才能逐渐丰盈学生内心世界,润泽和串联起莘莘学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普通高中;指向;载体;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有大德才有大智”,这是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研究员在谈及道德教育时经常说到的一句话。作为一名高中校长,我能深刻地体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德育为首”的教育学逻辑。在我看来,知识和能力固然是高中生亟需的成长给养,高考升学率的不断攀升,也固然是高中学校立足社会、享誉一方的最大骄傲,但是,培育完整、立体、大写的人,激励学生以淳厚仁达的美德良行、求真为实的科学思维、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去创造历史、造福人民,却更应是我们最重要的使命。近五年来,我们以校本化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普通高中学校的立德树人之路。
一、指向:从精神引领到价值认同
作为有着百年办学历史与人文积淀的一方名校,莱州一中的办学目标一直非常鲜明。上世纪30年代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时期提出的“诚勇”校训,可谓一直传承至今。而其后的历任校长,也都激励着师生“言必求实,以行证言,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努力向上,敢为人先”。近年来,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立了“培养有孝心、讲诚信、有爱心,会学习、会生活、会交往,与众不同、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
在我看来,无论是校训,还是人才培养方向,亦或育人目标,都是一所学校的“价值内核”,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师生的生命成长而言,都极具精神引领作用。但它不能仅仅是学校或师者的一厢情愿,因为只有当其植入并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内在认同,才更具生长的力量。
基于此,我们在征询、汇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由学生会牵头,几经研讨、修改、完善,最终“酿制”出了一份特殊的课程文本,即“莱州一中学生道德誓词”——
我是一个有孝德的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饮水思源,立志成才;
我是一个有诚德的人: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勇于担当,热爱祖国;
我是一个有爱德的人:文明守纪,关心他人,爱护环境,奉献社会;
我是一个有仁德的人:立德修身,知书达礼,勤奋学习,自强自立。
言必信,行必果;我坚信,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
我是“诚勇”的莱州一中人!
在这份誓词的字里行间,寄予了我们的一番衷苦之心。首先,以誓词赋予学生契合其社会角色的价值“广度”。也就是说,我们帮助学生树立的道德成长目标,不再是泛泛地面向抽象的“人”,而是符合其社会角色的特殊导向——明确了一名“高中生”,或者说是“莱州一中的学生”应有的道德成长目的及标准,从孝德、诚德、爱德和仁德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基于“莱州一中人才培养目标”的生命成长。比如说,不忘根本、勤学成才,就是莱州一中学生应有的“孝德”,就是莱州一中学生应守的“孝道”。其次,以誓词赋予学生贴近其生活实际的价值“底线”。比如说,像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教育新生首先做到爱自己的妈妈一样,引导学生回归道德基础,坚守道德底线,从“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些最起码的、最靠近自己的、最容易也最应该做到的道德修养做起。另外,以誓词赋予学生具有梯次又相互联系的价值“境界”。比如,从“孝顺父母”到“关心他人”,再到“热爱祖国”,指引学生渐次提升道德境界。又如在“诚德”方面,从基本道德——诚实,走向崇高道德——爱国,从个人道德——做事,走向公民道德——担当,就是引领学生沿着道德的阶梯,由低到高,从小到大,渐进厚积,真实地成长。
如今,“道德宣誓”已成为学校每周“升旗课程”的一项必修内容。当打着莱州一中印记的“道德宣誓”响彻校园,共有的价值和满怀的激情便升腾在每个学生的血液中,润化成内在的“精气神”,孕育为成长的“永动力”。
二、载体:从主题序列到具实细节
为改变德育工作零打碎敲的局面,我们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了德育的年级目标:高一重点抓行为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孝德感恩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高二重点抓学生的法纪教育、砺志教育、自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顺利步入高三奠定基础;高三重点抓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视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六阶段三十六单元”主题德育课程,即以月为单位,设置了高中三年六个学期的三十六个主题,每个主题均价值鲜明。不仅主题鲜明,且每年(次)的活动内容也不尽相同,这样学生就乐于参与,容易接受。
为了使道德教育“贴地皮”“扎下根”,让每个学生都真实地参与进来,积小善而成大德,我们紧扣育人目标,研发了一门新的必修课程——“莱州一中学生在校三年应做好的十件事”, 通过距离学生近、学生又容易做到的具体、实在、生动的平凡小事,给学生提供更加切实的成长导引——
1.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明确人生目标,选择一位成功的名人或校友作为人生楷模。
2.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经常与长辈沟通,记住他们的年龄和生日。
3.做一个讲诚信的人。遇事正直坦荡,敢于担当;做人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4.做一个有爱心的人。选择一位需要帮助的人,长期关心、帮助他(她)。
5.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掌握一种能够终身受益的体育活动技能。
6.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社会、科技、文学、经济、军事、体育、艺术、地理、历史、哲学等每个领域,至少精读一部经典作品。
7.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或毛笔字。
8.能自己料理生活起居,至少学会做6道家常菜,学会包饺子、洗衣服等。
9.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爱好或特长。
10.关注一个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正是这些小小的“关键事件”,不断积淀、抬升了学生的德性,使学校的育人目标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地上”。 这就是学生真实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保留在记忆中的一堆堆知识”,“而是由深刻感受和领悟了的知识凝结在心灵里的东西”[1],即情感与自觉。
三、方式:从主体建构到文化浸润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生的“生长”具有社会性内容和方向。因此学校一定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行动、存在”中提升公民素养——不仅从象牙塔里回归社会,去适应社会变革,更应富于锐意创新的思维、诚勇果敢的精神,积极参与乃至推动社会发展。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盘活社会生活资源,让社会生活拓展学校教育的时空、贯通学科课程的内核,以此激活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体验、丰富的生活历炼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在这方面,我们的环境教育就颇富特色:政治学科结合现实生活尤其是学生身边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环保的价值取向和意义;语文学科引导学生亲历生活后撰写环保小论文;生物学科指导学生做环保实验;地理学科则涉猎土地、矿产、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等内容;化学学科让学生检测当地空气、水、土壤,设计污染治理方案;物理学科在热能释放等方面渗透相关的环保知识。围绕“关注”这一主题,我们不仅指导学生确立了涉及低碳生活、环境保护、渔业养殖、地域文化、莱州风情等领域的300多个研究性学习课程,还开辟了2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走进农业、企业、社区,接受真实深刻的环保教育。
学校的社会价值、课程的道德使命之一,就是以其所积淀的厚重、深远的历史记忆,赋予学生一生行走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去创造新的历史。为此,学校开辟了校史文化和莱州历史文化综合展馆,每年高一新生入学后,老师们就带领学生走进展馆,亲身感受莱州历史和学校文化,让他们在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过程中,都能沐浴到一种“无言之教”。
在我们的校园,不仅有一步一景的温婉情韵,更有一石一水的精神存在。自2012年起,我们陆续给每座建筑、每个场地、每条道路都起了独特的名字,并在旁边立起石墩或石碑,在上面刻下其名字出处。比如鹤绂图书馆、法箴科技楼、少波报告厅,还有三凤路、三相路、耀南运动场、道昭墨池湖……这些莱州人物镌刻在学校的、留给莱州后学的,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名字本身,他们的道德风骨和智慧泉源,已经凝成了厚重的校本课程,深深地内化为学子们永久的品格和无尽的动力。这些凝固着的微言大义,无一不在传承厚学的理念、播撒自励的种子。
在我们的校园,不仅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嘹亮的歌声、开心的笑声和运动场上奔放的呐喊声;每一个风华正茂的莱州一中学子,都不仅有渊博牢靠的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更有不怯于大城市孩子的多元才艺、健康情致和高雅气质。每天晨间的“诗文诵读”,每年“诗文诵读演唱会”,学生都会以美的语言和节韵,吟唱、涵咏美的德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涤荡着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灵魂;每天午间的“班班唱”,每年元旦的文艺晚会,学生都会借歌曲、舞蹈、器乐、校园剧等抒情壮志,以视听形象艺术传承美德、陶冶情操、滋养心性、凝聚自信。在莱州一中这个成长的大熔炉里,学子们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语言”诠释着自己的生活体悟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寻,展示着莱州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着莱州一中学子多彩绚烂的文化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笔者以为,学校乃文化之地,理应通过自己的课程,聚淀儒雅厚重的文气,同时,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大义——展现其沉稳的学校精神与内敛的道德品性,以超越物象或活动本身的价值,丰盈和坚强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润泽和串联起莘莘学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97.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