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革
【摘 要】创新不仅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创新性思维、健全的人格及实践,而哲学在创新性思维训练、健全人格养成及实践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文中从创新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分析了创新认识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并进一步对哲学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哲学;创新能力;思维;人格;实践;误区
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世上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联系则会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则表明事物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即从旧质转化为新质,这个转化过程中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抛弃旧的,创立新的,即不断的破和不断的立,从而实现创新。创新代表着超越,因此不需要期待上级指示、不需要唯命是从,利用创新哲学来支配人生和指导工作,这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理,利用创新哲学来培养创新能力,也必然能够打破墨守成规及安于现状的局面,实现人生的重大跨越。
一、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一词源于西方文化,其本质是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状态的深刻揭示。创新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创新的内涵主要以创新性、突破性和创新理由的充分性三个方面为主。因此可以说创新具有“始创”及“修旧”之意,是对原有技术、理论、思想和方法等的重大突破,以新的思想、技术、理论和方法所替代。而且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依据之上,并不是凭空想象,需要具有充足的理由。
二、创新认识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一)片面强调创新的现代性,否认创新的永恒性
创新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着创新。在哲学思想中,人类通过认识世界来改造世界,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创新就是以人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为发展动力。即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人们就会有需求,创新就会存在,所以说创新并不单纯具有现代性,其还具有永恒性。
(二)片面认识传统观念,与传统彻底决裂
有观点认为,传统的东西产生于旧社会,使人的思维受原有思维空间的限制,无法实现创新。因此,就认为传统是最顽固的保守势力,阻碍了人们的创新活动,要与之彻底决裂。然而,历史只有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创新、前进,如果抛弃了这个基础,便只能倒退。因此,要想成为自觉创造者,就需要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而不是与传统决裂。
(三)片面强调创新与发明的联系,否认其区别
发明主要是发明人在实际中解决技术领域内某一特有问题的技术方案,其与技术具有紧密联系性,可以说发明是技术手段的物质凝结。而且从时间上来分析,发明早于创新,可以说创新源于发明,发明是创新的重要基础,而创新则是发明的商业化或是社会化结果,是发明的进一步拓展。
(四)片面强调主观作用,忽视客观条件对创新的制约
一些人认为,解决创新的根本问题在于社会的个人。他们认为,当社会中的个体较多地具有了创新观念,创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他们没有认识到个体创新形成的外在环境即社会中的各种制度,对个体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合理利用创新的社会环境氛围,就会促使创新人才辈出。因此,解决创新问题,不仅要从个体入手,还要更多地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哲学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创新能力与思维
个人无论是从事创新活动还是做出创新性成果时,都离不开意识和思维,可以说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而哲学是一门锻炼思维的学问。哲学史上对世界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对人类认识自身的考察等都进一步锻炼了我们的思维,启发我们深入思考。而创新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人类对认识规律的揭示、对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介绍,因此需要从哲学学习中获得创新能力所需要具备的各种思维。
由于哲学具有思维能力塑造的功能,这也是历来哲学被大家所青睐的原因。一直以来,学哲学和用哲学都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我党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对中国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从而把握规律,并积极运用规律,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通过对哲学的学习,能够让人更好的掌握自然、社会、人类及个体的发展规律,并进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及改进我们的思维模式,提高我们的思维综合能力,从而强化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新能力与人格
创新能力培养的对象是人,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人格的培养。人格的概念是个多义词,只就教育学领域讨论人格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时,关心的只是人格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因素。健全良好的人格是创新能力的动力之源。
冯契先生于1955年提出了“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著名思想,在当代中国哲学中留下了非常重要的思想遗产。在冯契看来,化理论为德性要经过三个环节:首先,理论要取得理想的形态,而非单纯的知识。冯契认为,只有理智、情感和意志三者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理论才能指导人生。这表明理论只有与情感、意志结合起来,才能转化成德性。其次,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化为信念。人们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就得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意志并使自己的精神保持一种明觉的状态,从而将理想转化为信念,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再次,习以成性。信念使人乐于从事,形成习惯,就成了自然。
(三)创新能力与实践
创新能力不同于食、色等本能,而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它不是先天具有而需要靠后天的实践获得。广义上来说,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主要以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为主。而相对于理论实践来讲,更重视实际动手的实践。冯契先生的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都需要以实践作为基础。即无论是理论产生还是获得,都需要主体实践的投入,从而理论才能获得理想形态。同时经过实践的磨练,理论才能形成信念,并在生活中反复践履,才能形成德性。由于理论和知识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只有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理论和知识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和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主体的内在力量,并形成真正的能力。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范畴,包含多种含义,这里是指相对理论而言的付诸客观的活动。
四、结束语:
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的精化和核心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重视哲学素养的提升,除了专业学习外,通过对事物规律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周启杰.刘微.浅析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核心思想[J].资治文摘,2016年02期.
[2]张磊.包艳浅析哲学视野下的创新[J].商情,2008年13期.
[3]方金奇.哲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卷宗,2016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