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在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2017-02-09 06:14:34郭春锋陈秀云王晓玲文宝红冯晓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轴索胼胝弥漫性

郭春锋,陈秀云,王晓玲,文宝红,冯晓菁

(1.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a磁共振室,b病理科,河南驻马店463000;2.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11;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河南郑州450052)

SWI在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郭春锋1a,陈秀云1b,王晓玲2,文宝红3,冯晓菁1a

(1.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a磁共振室,b病理科,河南驻马店463000;2.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11;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河南郑州450052)

目的:探讨SWI在诊断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出血性DAI患者的MRI资料,将SWI与常规MRI(T1WI、T2WI和FLAIR)及DWI对比,评价SWI对出血性DAI检出的优越性。结果:70例SWI均得到明确显示。SWI发现病灶436个,明显多于T1WI显示的98个、T2WI显示的132个、FLAIR显示的236个、DWI显示的302个;SWI典型表现为: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小脑上脚、脑干背外侧等易损区散在点状、串珠状、斑点状、团状、点片状显著低信号灶,边界清晰,大小不均呈多灶性。结论:SWI比常规MRI及DWI序列对出血性DAI的检出更敏感,能检出更多微出血灶,结合常规MRI及DWI序列能做出出血性DAI的定性及定量诊断,为出血性DAI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帮助。

脑;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也称剪力伤,包括非出血性DAI和出血性DAI,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殊原发性闭合脑损伤,占重型脑损伤的28%~42%,其死亡率高达42%~62%,是外伤后植物生存、严重致残的重要原因[1-2],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尤为重要。DWI对非出血性DAI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出血性DAI在常规MRI(T1WI、T2WI、FLAIR)及DWI序列上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尤其对微小病灶误诊及漏诊率较高。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SWI等新技术的出现,该病的检出率较以往明显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出血性DAI患者的MRI料,将SWI与常规MRI及DWI序列对比,探讨其在出血性DAI诊断方面的优越性,以提高对本病的定性及定量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0例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19~52岁,平均35岁。均有明确外伤史,均为首次脑外伤,既往无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及脑肿瘤等病史。致伤原因:车祸伤55例,高处坠落伤10例,爆炸伤2例,摔伤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昏迷、头晕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感觉障碍、四肢运动功能障碍等。于4 h~15 d内行MRI常规和SWI扫描。

1.2 仪器与方法应用GE Optix 1.5 T MRI扫描仪和8通道头部相控阵线圈,行多序列MRI扫描。所有患者均行MR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平扫。扫描参数:层厚、层距分别为5.0、0.5 mm。均选用SET1WI序列,TR 500~600 ms,TE 35 ms,FOV 26 cm ×19.5 cm,NEX 2;FSE-T2WI序列:TR 3 000 ms,TE 90 ms,FOV 26 cm×19.5 cm,NEX 3;FLAIR序列,TR 8 000 ms,TE 140 ms,TI 2 000 ms;EPI DWI序列,TR 7 000~10 000 ms,TE 90~100 ms,扩散梯度同时取前后、左右、上下3个方向,b值为1 000 s/mm2;SWI采用流动补偿技术,TR 50 ms,TE 40 ms,翻转角20°,层厚2.0 mm,FOV 24 cm×24 cm,矩阵384× 320,NEX 0.75。将采集的SWI图像传递至ADW4.6工作站使用Functool软件,重建得出SWI mIP图像。将SWI图像与常规MRI及DWI序列进行比较。

1.3 影像学分析所有图像分别由3名MRI诊断主任医师单独分析比较,并计算各序列病灶数目。

2 结果

2.1 部位及分布情况70例中位于幕上40例,其中皮髓质交界区20例,脑白质10例,基底节5例,胼胝体5例;幕下30例,小脑上脚16例,脑干背外侧14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少数累及基底节、胼胝体等深部脑组织,幕下多位于小脑上脚和脑干背外侧等近脑中线区域。

2.2 常规MRI表现70例中,T1WI检出病灶98个,T2WI检出132个,FLAIR检出236个,DWI检出302个。出血性DAI在T1WI、DWI序列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1a,1b,2a,2b),根据出血的不同时期也可表现为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FLAIR序列可发现T2WI为阴性的病灶,呈高信号(图1c,2c),部分病灶中央可见等低信号;病灶边界不清晰呈点状或片状。

2.3 SWI表现70例SWI清晰显示病灶436个,比常规MRI发现更多更微小的病灶,且面积明显大于常规MRI。SWI示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小脑上脚、脑干背外侧等易损区散在大小不等的点状、串珠状、斑点状、团状、点片状显著低信号灶,直径2~18 mm,病灶边界清晰,大小不均呈多灶性(图1d,2d)。

3 讨论

DAI是由剪应力引起深部脑组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外伤形式,其损伤机制是颅脑受到钝性撞击伤后,由于脑内各种组织质量不同,其运动的加速度及惯性不同而产生剪应力,从而使不同脑组织之间产生相对移位,造成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可伴轴索断裂处小血管断裂、出血[3-5]。损伤部位主要累及脑的中轴及其邻近结构,最常见部位为皮髓质交界区,其次是大脑半球白质、基底节、胼胝体、小脑上脚、脑干背外侧等[6-7]。本组位于幕上40例,其中皮髓质交界区20例,脑白质10例,基底节5例,胼胝体5例;幕下30例,小脑上脚16例,脑干背外侧14例。与文献[8]报道基本一致。早期研究[9-10]表明,DAI病灶多为非出血性,是由于轴索断裂形成的小水肿,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DWI序列呈高信号,相对容易诊断。出血性DAI虽所占比例较小,但常规序列不易诊断,易漏诊。出血性DAI临床表现较重,呈植物状态,是引起死亡、外伤后植物生存、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预后较差。

CT扫描速度较快,能够显示脑内较大的出血灶及轻微的脑水肿,是目前临床上脑外伤首选的检查,但对DAI的诊断存在较多局限,不能真实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常规MRI图像T1WI、T2WI及DWI序列可显示DAI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及弥漫性脑水肿,T1WI呈低信号,T2WI、DWI呈高信号;如出血性损伤病灶较小时,常规序列及DWI不易显示,易漏诊,部分病灶T1WI呈高信号,T2WI、DWI呈低信号。本组典型表现为脑白质、脑灰白质交界处和胼胝体散在、分布不对称的圆形或椭圆形异常信号;FLAIR序列能抑制脑脊液高信号,使脑室旁白质及皮质下病灶显示清晰,弥补T2WI不足,从而提高病灶检出率。但DAI病灶散在、多发,病灶较小,常规影像学检查不能检出脑内的微出血灶,易出现假阴性、与临床表现不一致、预测病情发展和转归能力不足等。而SWI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MRI新技术,是一项反映组织磁化特性的新对比增强技术[11-12]。它采用高分辨力、薄层、3D梯度回波序列进行扫描,对静脉、微出血及铁沉积等顺磁性物质的诊断具有独特的效果,能很好地显示常规MRI扫描不能显示的信息,是目前检测微出血灶最敏感方法之一[13]。脑出血后血红蛋白代谢物,如正铁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等是顺磁性物质,在SWI上呈明显低信号,能清晰区分邻近组织,并可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和部位,明显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14]。而DAI通常伴多发小出血灶,SWI能清楚地显示DAI的微出血,表现为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小脑上脚、脑干背外侧等易损区散在大小不等的点状、串珠状、斑点状、团状、点片状显著低信号灶,病灶边界清晰,大小不均呈多灶性。研究[15-17]表明,SWI能检出出血后2 min或出现临床症状后2.5 h的脑出血,说明SWI对DAI的敏感性明显超过CT及常规MRI。本研究发现,SWI检出的DAI病灶数(436个)远远高于T1WI(98个)、T2WI(132个)及DWI序列(302个),说明SWI在检出出血性DAI上具有极高的敏感性,由此可见SWI能够更多地发现DAI病灶及其范围和大小。

综上所述,SWI对出血性DAI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检出更多微出血灶,结合常规MRI及DWI序列能够做出血性DAI的定性及定量诊断,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易亚辉,周海航,陆忠烈,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6):953-957.

[2]郎志谨,苗延魏,吴仁华,等.MRI新技术及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48-151.

[3]冯振广,李牧,夏爽,等.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1):33-38.

[4]韩成坤,史浩,刘桂芳,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7):679-682.

[5]韩艳红,史大鹏,王梅云,等.MR高分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5):662-665.

[6]Kelley BJ,Farkas O,Lifshitz J,et al.Traumatic axonal injury in the perisomatic domain triggers rltrarapid secondary axotomy and Wallerian degeneration[J].Exp Neuron,2006,198:350-360.

[7]Akiyama Y,Miyata K,Harada K,et al.Susceptibility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detection of cerebral microhemorrhage in patient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euron Med Chir,2009,49:97-99.

[8]易自生,刘一平,陈志斌,等.磁敏感成像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1):23-25.

[9]何明颖,杨毅,黄莹,等.DTI和SWI序列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1):1783-1786.

[10]张竞文,唐兴,伍建林,等.磁敏感加权成像与CT评价创伤性脑损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2):256-260.

[11]Haacke EM,Xu Y,Cheng YC,et al.Suseptibility weighed imaging(SWI)[J].Magn Reson Med,2004,52:612-618.

[12]郭春锋,李红,丁玉枝,等.SWI在脑静脉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1):83-94.

[13]赵秀芹,耿玉进,徐金法,等.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9):23-25.

[14]贾文霄,陈敏.磁共振功能成像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7-20.

[15]Belayev L,Obenaus A,Zhao W,et al.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atoma in the rat:characterization by sequent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ehavior,and histopathology.Effect of albumin therapy[J].Brain Res,2007,1157:146-155.

[16]杜丽云,王金花,冯结映,等.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3):243-245.

[17]You JS,Kim SW,Lee HS,et al.Use of diffusion weighted MRI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or unconscious trauma patients with negative brain CT[J].Emerg Med J,2010,27:131-132.

图1 男,33岁,车祸伤后5 d,昏迷3 d图1a,1bT1WI及T2WI示左侧基底节区片状长T1、长T2信号,左侧颞枕部硬膜下出血,双侧额叶皮髓质交界区见多发片状等T1、长T2信号图1cFLAIR除显示双侧额叶皮髓质交界区、左侧基底节去、左侧颞枕部硬膜下出血异常信号外,还显示了T1WI、T2WI未能显示的右侧侧脑室后角旁片状高信号图1dSWI示双侧额叶、左侧基底节区、左侧枕叶及右侧侧脑室后角旁多发点状、串珠状低信号图2女,20岁,车祸伤后意识模糊10 h图2a,2bT1WI及T2WI示胼胝体体部片状长T1、长T2信号图2cFLAIR呈明显高信号图2dSWI示胼胝体体部多发点、片状低信号

2016-04-09)

10.3969/j.issn.1672-0512.2017.01.020

郭春锋,E-mail:guochunfeng509@163.com。

猜你喜欢
轴索胼胝弥漫性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健康之家(2021年19期)2021-05-23 09:10:44
羊水栓塞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如何发生的
脚底长疙瘩,需要治疗吗?
支气管镜技术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MRI对急性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武警医学(2018年10期)2018-11-06 07:04:36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依达拉奉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观察
山东医药(2015年16期)2016-01-12 00:40:07
Bc1-2与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