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玉茜
构建以“探究”为中心的幼儿科学教育之案例探析
文朱玉茜
在教育课程指导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加详细地从『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三个方面阐述了各个年龄段所应该具有的学习行为与发展水平。《指南》的教育建议非常清晰、具体、有指向性,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其实用性和操作性对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资源。
探究 幼儿 科学教育
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何在《指南》引领下有效地组织、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如何让幼儿的科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一直是我们思考、探索的问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指南》建议,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案例:孩子们都喜欢玩吹泡泡。于是,教师找来了一些吸管、废旧的圆珠笔管,并用细铁丝做了许多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形状不一的吹泡泡的工具。教师请孩子们每人自己选取一件吹泡泡的玩具,比一比谁吹的泡泡多,谁吹的泡泡大。在“玩”的过程中,教师以评判员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向孩子们了解“你用的是哪一种吹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大吗?”“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吗?”等等问题,与孩子们有效地互动,自然地生成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鼓励孩子大胆设想:“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三角形的泡泡吗?”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孩子们在亲历探究和尽兴“玩”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虽然不同,工具的形状也不同,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在《吹泡泡》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日常小游戏,巧妙地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为幼儿创设出一个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幼儿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探究,探究的目的之一是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包括对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探究式科学教育强调幼儿的实践活动,教师不必灌输他们抽象的物理原理,而应结合幼儿的经验引导其在生活中感受和发现。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充分感知材料、反复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
案例:大班科学《飞起来的秘密》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感知“静电”现象。教师先为幼儿投放了纸屑、泡沫粒、塑料尺、笔等材料,让幼儿设法用笔杆、尺子、积木使纸屑、泡沫粒“飞”起来。孩子们兴奋异常,积极地想方设法,终于发现:只要将笔杆在衣服或头皮上摩擦或用手不停地与笔杆、塑料尺摩擦,笔杆就能将纸屑吸起来。这时,有个孩子问:是不是任何东西经过磨擦都能将纸屑吸起来?对此,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又提供了一些其他材料,如铁质小棒、不锈钢盖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引导孩子们再次进行实验操作,自己探索答案。当孩子们发现铁质小棒、不锈钢盖子等金属制品摩擦后并不能吸引纸屑后,教师则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关于静电性质的知识,解开了他们心中的疑团。
教师在让幼儿明确操作的目的和材料使用的方法之后,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而不应过多干预。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的最好诱因,以活动材料为载体,使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做科学”。
《指南》告诉我们,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是儿童认知方面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问——是不可缺少且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案例:在大班科学《认识温度计》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经历了三次“探究与实践”活动:第一次,教师以水温计为例,通过具体形象的讲解演示,引导幼儿了解温度计的结构,认识温度计,并学习认读、记录温度。第二次,引导幼儿分别测量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在测量时,教师通过提问,组织幼儿交流:“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是怎样观察的?是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让幼儿在自我探究和反复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掌握测量和记录温度的方法。第三次,引导幼儿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并逐步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分别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你发现了什么?”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问并引导幼儿讨论:液柱是怎样变化的呢?液柱从冷水到热水中是怎么变化的?从热水到冷水中又是怎样变化的?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液柱在冷、热水两者之间发生的变化,初步感知温度计热胀冷缩的工作原理以及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使教学难点自然突破。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也让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教师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依据。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幼儿在获得类似这样的心理满足的同时,更激起探索的欲望,同时幼儿间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案例:《光和影》是幼儿园常见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抓住孩子们玩影子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影子的探究活动。活动开始,教师在户外和孩子们玩“哪里有影子”“踩影子”等游戏,激发他们探究影子的兴趣,并让他们通过视觉初步获得影子是黑色的等相关知识经验。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又怎样变短?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儿相互商讨、争论,并积极地合作验证,寻找答案,终于发现:身体往与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长;直立或往与太阳相同方向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短;跑到没有太阳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孩子们欢呼雀跃,脸上充满着喜悦之情。
总之,科学活动的探究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束缚幼儿的学习活动,要让幼儿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广大的自然界中去发现科学;并在科学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出一套科学指导策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给予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幼儿有充分的探究机会。那么,幼儿的探究能力、科学素质将一定会有所增强和提高。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旅游教育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73—198
[2]《幼儿科学探究的教与学》,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写,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美)普莱瑞、霍力岩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