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变·奇·活—王铎书法艺术的四个关键词

2017-02-08 05:44:52郑利权
中国书画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王铎二王书法

◇ 郑利权

王铎所倡导与实践的高堂大轴与大写意行草书风,在晚明书坛独树一帜,与黄道周、倪元璐一起被喻为明末书坛“三株树”。王铎崇古的学书观念、尚奇的章法布白、多变的文化心态、活泼的艺术理路,开创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书法样式。不同于徐渭的狂、傅山的逸,王铎擅长用中庸之道来调整书法流派中的异端,以“二王”《阁帖》为底料,将狂、怪、奇诸元素熔于一炉。正是这样的艺术理念,使得王铎的艺术探索获得了成功,也赢得了大批书法受众,一度形成“王铎书法热”。

一、通:崇古思想

儒学之中浓厚的崇古思想,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作为中华文化精粹的书法艺术也是如此,学书讲究“与古为徒”,上溯魏晋。所谓“无古不成书”,书法艺术特别讲究古法与传统。

讲到王铎书法,就不能不提“二王”。王铎13岁始专攻王羲之《圣教序》,自言“临之三年,字字逼肖”。15岁时他能钻精《兰亭序》,对“二王”书法“饮食梦寐之”,甚至做到临习“二王”如“灯下取影,不失毫发”的境地。足见“二王”书法对于王铎的重要性,王铎所临以《阁帖》为主,他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王铎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倾心“二王”,终生不易。

“宗晋学古”是王铎最重要的书法见解。他认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并说:“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予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1〕王铎楷书师法钟繇,后学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既端正庄重,又显灵气俊逸。行草书除了宗法“二王”外,后得力于宋米芾,学米使他打开了“二王”的宝库。其传世书法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临古之作,二是诗文应酬。所临之帖,绝大部分是《淳化阁帖》中的羲、献诸帖,上及张芝、钟繇,下至唐、宋诸家法帖。他既继承传统,又博采众长,取精用宏,其行草书驻基“二王”,又参张旭、怀素的笔势与气象,将“融通”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铎“崇古”的核心在于“崇王”,他极力提倡学习“二王”,并身体力行终其一生。其中不乏独特而浓烈的个人情感因素,在落款时多题“临吾家逸少帖”,说明他始终把“二王”当作自家先祖来看待。王铎视“二王”为书法正宗,使其行草书具备了古典书法的底蕴。

二、变:时代心象

晚明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变”,无论是经济社会层面,还是文化艺术层面,都经历着巨变,是人类社会经历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之一的启动时期。

[清]王铎 行书临兰亭序卷

18.5cm×187.5cm 绢本 1953年 绍兴博物馆藏

释文:(略)。崇祯四年十一月初六日,偶过伯谦年兄斋摹此。长安中半日闲晤,对作清事,不谓之享福不可。孟津王铎。

钤印:王铎之印(白) 太史氏(白)

王铎书法是时代心象。“创”与“变”可以说是王铎书法最为核心的两个关键词。王铎临古并不“摹古”,而是“创古”,对“二王”法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其临《阁帖》的显著特点,一方面是以连绵草形式临习张芝、“二王”书法,熔碑、帖于一炉,以草书发之。另一方面是故意打破《阁帖》内容次序,随意选取临写。这些巨幅创临作品纵横挥洒,一气书来,造型精熟,线条浑厚,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九曲黄河万里沙”之势。他将张芝《冠军帖》、献之《中秋帖》以来的“一笔书”形式法则发挥到极致,为“五十自化”以后的草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2〕。

[清]王铎 行书致友人信札

24cm×11.2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叔父尊前。侄铎拜别之后至池河,不意忽近贼二十里。舍轿策骑,夜行至滁州,举家平安。侄到南畿,事多为劳,得读书亦可喜。叔与婶母清吉此候,子功弟当勤学不可闲过,少年易度也。家中凡事,吾叔与父商量行之,定不差秋冬,再教孙无党等运一船谷豆为食,望切也。二孙凡事叔父教之,恐其任性人,不肯相成他也。忧心忧心。南山寨是第一义,城中不齐人不肯出钱故也。叔父只依侄言,以寨为主,吾一家皆栖其上,再造几间草房,打铳火药筑墙,掘方长井,水多也。如此可以保吾家矣,万万。墨水多渍,肿数字为愆,叔父宥之,四月侄铎顿首。妹子平安此问手启。

钤印:风雨楼(朱)

具体到笔墨、空间与章法方面,“创”与“变”的思想更是其灵魂所在。有学者认为:“明代后期,徐渭、祝允明等人通过压缩字距和行距,或增加短笔触使字的内部空间更开放来破坏字的独立性,追求对外部空间的把握图。而真正前进的步伐是王铎迈出的。他富有变化的排布处理,使内外空间获得了较好的统一性。”〔3〕王铎与徐渭对于外部空间的控制方式不同,徐渭通过挤压外部空间,部分消解字的独立性,注重字外空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方式;而王铎字里行间都较为疏朗,使用缠绕与单字组合制造封闭性的视觉效果,注重字内空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方式。

对于“字内”本身的造型探索使王铎书法具备了许多书家无法企及的造型优势与结体特征:一是以位移挪动来纵横取势;二是以单字组合形成纵向势能;三是左右上下不均衡,力求变化。可以说,王铎是字内空间大师,其章法布白充满着辩证法思想,通过枯湿、浓淡、大小、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的变化与对比使观者得到视觉的满足和审美的快感。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开拓风格、创造形式美感的巨匠,其单字结体、章法布局、空间留白所产生的形式美感,渗透着时代印记。

三、奇:艺术新潮

晚明人好“奇”被学者反复提到。“奇”在晚明已被广泛且频繁使用,并作为评判文艺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如戏曲家李渔公开主张,文学作品“非奇不传”,并屡屡使用“奇”“奇幻”“奇绝”“大奇”“奇文奇事”等批评语汇。〔4〕王铎在其《文丹》中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讴歌“奇怪”:“文中有奇怪,浅人不知耳,望之咋指而退……自使人目怖心震,不能已已。奇奇怪怪,骇人耳目,奇矣。”〔5〕

同时,“奇”也渗透到晚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书画艺术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社会语境、艺术新潮与审美风尚。在书坛,董奇昌提倡“生”和“奇”的观念,对晚明的书风起了鼓吹的作用。傅山、王铎、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都是“尚奇书风”的引领者。

王铎书风之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奇字。一些结构比较繁复的异体字的使用,作为调节章法结字的重要视觉手段。王铎奇字多为篆字楷写、隶写,篆籀与钟鼎杂糅,相当于别体、异体,也包括一部分假借字的本字。丁耀亢就称王铎的书法 “钟鼓杂篆籀”〔6〕。有的取自古文、籀文(如“雾”作“雺”、“光”作“炗”、“灵”作“霛”等);有的是小篆隶写、楷写(如“华”作“崋”、“年”作“秊”、“眉”作“睂”等),有的是一些通假字和俗字(如“繇”通“由”,“粗”通“麤”等)。〔7〕

二是奇法。王铎作品的章法欹侧横斜,参差错落,有极强的动荡感。“王铎的行书单字轴线最大倾角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作品。王羲之的单字轴线最大倾角为15°;黄庭坚行书单字倾角偶尔达到12°,绝大部分单字倾角不超过7°;米芾10°;董其昌6°;张瑞图10°;倪元璐18°—而王铎高达25°。”〔8〕王铎在保证章法连贯的同时,极力追求单字的欹侧变化和字与字连接的多样性。这样就使他的作品中呈现出强烈的不稳定的动荡感。

三是奇态。作为晚明书法中最有表现力的书法家,王铎喜欢充满运动感和表现力的行草书。其行草连绵缠绕,用笔迅捷,点画的提按幅度大,具有纵横跌宕之势。

以王铎、傅山为代表的晚明书家对于“奇字”的探索,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好奇”的背后是“好古”,以寻获一种心理的优越感,“奇字”某种程度上是晚明文士身份的一个标签。

四、活:心学理路

明末清初是一个纷扰多变的时代,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是如此。白谦慎在《傅山的世界》中也指出晚明是一个多元的时代。〔9〕王铎生活的时代,阳明心学对当时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阳明的影子也投射到王铎心中,成为其人生道路与书法艺术的重要纲领。

对王铎直接产生影响的心学流派,是他一直到青年时代都未曾离开的河洛地区的环境,时间范围是从万历二十年(1592)一出世到天启元年(1621)二十九岁近三十年的时间。河南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程颢和程颐就是河南洛阳人。因此“二程”学说又称为“洛学”。河南几个主要的王门学者和王铎的关系十分密切,诸如西川先生尤时熙、云浦先生孟化鲤等。其中孟化鲤是王铎早年最重要的精神导师。〔10〕

通过孟化鲤等,追溯王阳明的思想。北方阳明学属于修正派,和东林人士的观点基本一致。王铎在政治上和东林党也非常密切。〔11〕王铎思想的根源是北方阳明学,心学思想对他艺术思想有很重要的影响。阳明心学的“活”的观念对王铎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审美本体上讲,书法艺术具有“至活”的性质。从审美功夫上讲,当下体悟是一种“活”的体悟。“活”既是禅宗式的顿悟,也是渐修式的平常功夫。正如王铎自言:“草书须意兴爽然,形体和畅,如登吾嵩顶长啸时光景,然后落笔。不然机滞,神不飞动,止可写行书。有意无意,不可书草也。”〔12〕

王铎“至活”的艺术思想体现在书法临摹与创作的方方面面。在心学思想中,“活”是扫除一切障碍,超越人为的框架。表现在书法艺术中,是笔墨、章法、形式、风格上的突破与变化。王铎书法追求奇变,希望以丰富的想象来打破成法的束缚,达到“活”的自由境界。无论是王铎书法中“奇字”的大量使用,还是临摹《阁帖》时的内容的随意挪移,都是“活学活用”心学思想的产物。可以说,“活”是王铎书法最核心的特质,崇古之“通”、创新之“变”、尚异之“奇”都是表象,都是“活”的思想产物。

明末清初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时代,就书法状态而言,既有古典传统的技法派,也有浪漫书风的群体,整体偏于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王铎就是一个集大成者,擅长将不同书风体系融于一体,提炼出独特的艺术样式,技术的纯熟,章法的多变,艺术的通融,思想的至活,传统与表现的交织,理性与感性的中和,这就是王铎书风的独特之处。

注释:

〔1〕王铎《琼蕊庐帖》临《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后。

〔2〕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3〕邱振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页。

〔4〕沈新林《李渔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8页。

〔5〕王铎《拟山园集》卷82,第20页。

〔6〕丁耀亢《丁野鹤先生遗稿六种》,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刻本,《陆舫纪年诗卷一》第21页。

〔7〕郑付忠《再谈晚明“奇字”现象—以王铎、傅山为例》,《书法赏评》2014年第1期。

〔8〕邱振中《章法的构成》,《中国书法》1986年第1期。

〔9〕白谦慎《傅山的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页。

〔10〕 谢萌《王铎艺术思想的心学基础及其实践》,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第15页。

〔11〕 高文龙《王铎的政治生涯》,《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一》,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6页。

〔12〕 《草书杜甫翟塘两岸诗卷》,《王铎书法全集》卷一八,1667页。

(作者为浙江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清]王铎 行书杜甫诗空囊

227cm×53.4cm 绢本 1650年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杜作《空囊》一首。庚寅九月初五日为鲁老道盟书,孟津王铎。

钤印:王铎之印(白) 烟潭渔叟(白)

[清]王铎 行书自作诗稿

26cm×309.4cm 绢本 1651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释文:闻东蒙山泉因怀东蒙简。宪石东蒙之山窥溟渤,王子不至不能休。七十二君玉简近,万八千丈蓬莱游。黑云天鸡叫海日,绿树白鹤巢丹丘。为告烟岛菟裘在,一笑若华天地秋。扬州感旧。二十余年所作。广陵秋色忆繁华,汴柳东来帝子家。妆阁有人曾度曲,宫墙无树可栖鸦。寒流暮霭孤帆落,芳草残阳两岸斜。空赋芜城天地老,西风猎猎起黄沙。其二。孤城极目意悠悠,烟里人家涉淡洲。兰气香沉金锁钥,翠涛光妒玉箜篌。堤边故苑风霜冷,楼外荒坟草树秋。二十四桥询往事,江声寂寞向东流。旗山古台。孤台错峙此天游,百粤光华淡不收。张子汉时摛赋丽,夷人今日祭风柔。潭腥龙睡山城暮,殿破神尊星斗愁。千古去来莫感慨,海中岛树几经秋。和眉居马嵬作。不用原韵。翠辇旌旗暂不飞,主恩从此断罗衣。斜阳宿莽春何在,古墓荒藤事已非。露坠空留香泪湿,鸟啼莫怨玉龙归。算来不胜胭脂井,无恙山河反旧畿。世事。悠悠世事莫长嗟,小巷疏篱白日斜。檐下须防能语鸟,杯中只泛驻龄花。争如孤石独无梦,除是行云不忆家。回首冲虚曾受记,阴符垂训戒龙蛇。紫岩寺同弟廷峦作。寺门合沓雨音灵,若有深花送暗馨。僧外初云萦绝壁,井中老蔓错明星。两河征战尘逾黯,千里樵苏树不青。惆怅茅斋如可舍,雪峰律律法螺经。闽行。楚界铅山连剑浦,越王鸟不枕仙丘。云深荔熟江城暮,瘴起龙眠海国秋。小队鸣铙浮地响,画船引缆压天流。回头苦忆烽烟岛,满目悲凉芦荻洲。秋兴之八。甲寅作。每怀葛灶庐敖杖,银榜琼题世外清。天女拨云来种药,仙人携我坐吹笙。书传沧海八千鹤,花烂芙蓉十二城。从此丹砂添羽翼,逍遥散发足长生。频入。甲戌作。频入长安过九衢,谁知幽梦在髭须。只今人路何从说,渐审岩居不可无。屈指箸筹赊日月,伤心戎旅满江湖。此生休外韬真处,锦瑟琪花醉醍醐。送眉居之宣大。都门柳色拂行旌,把酒看山听马鸣。碛草青时经远道,堑花开处见岩城。战场月满防边骑,戍垒风寒老汉兵。为念铙歌传盛事,频年人厌鼓鼙声。顺治八月初一日五鼓起书,后一半新离药物,气力孱弱不能胜劳,又无善笔,向次子无咎处取二枝,弗克如意,路阻,湖笔难至故也。恨予诗草草,不能窥古人门径矧及堂奥乎。借以请教大方,惟宪石阁下勿吝药石幸甚。渔王铎具草。

钤印:王铎之印(白) 烟潭渔叟(白)

猜你喜欢
王铎二王书法
书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书法欣赏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书法
娘子关(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书画世界(2021年10期)2021-11-18 22:52:26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止哭
杂文月刊(2019年24期)2020-01-01 08:32:12
书法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漫画
金山(2016年9期)2016-10-12 14:34:09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