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炜
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国文化缺位现象探究
班炜
由于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失衡,导致中国文化缺失,这不利于跨文化交际和母语文化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探讨其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中国文化缺位 大学英语 策略
随着21世纪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多元文化的跨国交往与日俱增。为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1](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文化素养”,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语言和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学界已取得共识,但这种文化教学是偏向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学,中国文化的内容几乎都被忽视掉,导致学生无法用英文来表达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却阻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无知
国内高校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大多只重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母语文化的内容却很少涉及。这导致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有所增加,但却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母语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母语意识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母语认同程度的综合性指针和标尺,母语意识淡薄,就不可能有利国利民并且充分发挥母语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作用的语言行为。语言学习者不应丢掉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
2.学生无法使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
大多数学者和教师都意识到文化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文化教学仅限于增加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教材和教师对目的语文化的加大输入,使得这种片面强调目的语的文化教学忽视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无法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实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丛(2000)[2]教授指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缺乏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不少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张为民和朱红梅(2002)[3],集美大学的刘世文(2003)[4],其调查结果都显示,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使用英语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知识英文表达失语现象普遍存在,非英语专业受试者失语现象更为明显。
1.长期忽视母语文化的正迁移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明的输入对中国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育环境出现了轻母语、重外语的不良现象。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往往只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却忽视了母语文化正迁移作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迁移不可忽视。学习者若能结合中英文语言及文化的异同,便能促使其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语言学家克拉姆契在《语言与文化》[5]中指出“在熟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几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英语的教学和测试方法滞后。
虽然大学英语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教学和测试手段本质上仍属于应试教育。不少教师仍以讲解语言知识点为主要教学方法,围绕考试讲怎么做题。既然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那么测试在促进教学上就起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多英语考试,很少能测试到学生的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能力。许多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仍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其交际能力并未随着语言能力而提高。
1.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
《课程要求》中虽然提出“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但对于中国文化教学方面的要求,仅在“更高要求”的“翻译能力”中提出了“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再无更多阐述。《课程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总指导方针,而作为纲领性的文件,它并没有对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提出相应要求,这就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脱离于母语文化之外而进行。要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首要任务就是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大纲中应明确列出学生在不同阶段应了解或掌握的中国文化词汇、短语和句式的英文表达,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语言学习者。
2.在教材中增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
目前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大多节选英文报刊或文学作品,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因此我国高校在教材设置中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内容,增加教材中中国文化元素的比例。例如,介绍传统优秀中国文化、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等内容;教材中含有中国文化的文章可在课文前后增加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或作为课后泛读材料进行补充;涉及英美文化的文章,也可增加相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3.改革考试手段,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测评中
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通过测试来促进大学英语的中国文化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组成部分。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考题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可以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正确的导向,增强学生学习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动性。例如,课堂测试中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相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中国文化主题就进行课堂陈述;口语考试中也可设置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
4.课堂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运用这门语言。例如课文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学习,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观察东西方人的不同思维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同时语言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举行各种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举办“读书会”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东西方的历史文明;组织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举行中外文化交流周,中国文化英文演讲比赛等活动。
外语教学不但包括语言教学,还包括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是跨文化教育最强大的平台。[6]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语言工作者应增加本民族文化的融入,积极探索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实现平等双向的跨文化交流。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2002 (S1):34-40
[4]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29-32
[5]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1.
[6]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作者介绍:班炜,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和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