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民
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朱 民
苏州作为城乡改革发展一体化全国试点,一是因为基础好,城乡发展协调;二是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有能力有潜力。重农强农,中央连续14年出台一号文件,希望更多城市从更高层次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社会治理、就业社保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苏州做得好,投入也很大,我在多个场合讲,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加大,这是应该的。目前,苏州城市化率超过75%,国土开发强度达29.2%,超过了巴黎、东京、大伦敦地区等国际上大部分大都市圈的开发强度。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是农村支持城市。改革开放后,苏州在改革带动阶段、开放带动阶段、创业带动阶段的“三步走”中,“三农”依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个阶段,是乡镇工业完成了苏州现代工业化的基础。苏州的现代工业化基础是谁打下来的?是农民打下的。我们可以数一数,苏州知名的本土工业企业绝大多数还在农村,是农民创办的企业支持苏州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个阶段,是农村的资源支持了苏州的开放型经济。苏州的16个国家级开发区,谁支持的?是农村支持的,开发区都是农村的一片片土地划进去的。城乡一体化的前两个阶段,是农业、农民、农村支持了这一基础,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到了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阶段,就是要使我们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对指导城乡发展一体化,尤其是对“三农”有很强的指导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这方面的背景,我们可以对比一下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上一年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同表述。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是“三去一降一补”,而2016年在此基础上加了三项重点:第一项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项是金融改革,第三项是房地产。
1.首先是供给优质生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很明确。苏州农业占GDP的比重不到1.7%,增加值200多亿元,那么农业农村今后在全社会格局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我们讲要重视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苏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虽然不大,但是它与13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苏州要为无锡市民送矿泉水,说明水的不可或缺性。苏州是水质型缺水地区,如果水无法处理再饮用,这块土地是没有吸引力的,1300万人口很快会流失掉。如果苏州食品安全出了问题,空气污染严重了,也没有谁愿意待在这里。苏州虽然国土开发强度达到近30%,但还有70%的地区是农村,如果我们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不重视,那对苏州的发展是致命损害。苏州农业供给侧改革,在这方人均耕地不到1亩的地区,首先是守住生态红线。苏州农业农村的功能,首先是生态功能,有没有干净水、洁净空气、安全食品。这些年,我们搞美丽乡镇、美丽村庄建设,整治黑臭河道搞水体治理,搞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搞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一系列环境治理工作,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去干这些事?不光是为农民,也是为全体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这些年增加的投入,主要在这块,这就是补短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就是短板,大家为什么怀念小时候家乡清澈的水,这就是还债。如果能恢复三、四十年前的生态,我们就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是很重要的结构性改革,是补短板的。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一,就是增加治理环境的公共产品的供给。
2提升农产品供给的比较效益。苏州的外来常住人口已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必须把外面的粮食调进来。本地粮食则要守住100万亩水稻的产能,保证优质、安全。但是,从比较效益上碰到难题。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一到收割,仓储、烘干等所有配套都跟不上。跟不上,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民不存粮。国家最低价格确定后,农民家庭不存粮,都在市场上买粮吃,粮食储备量全部放到了国家、政府、企业身上。二是加大了粮食进口。我在省商务厅工作时作过调研,发现所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价,都低于国内价。而这些大宗农产品,大都来自于发达国家。牛肉、猪肉,第一大进口国是美国;羊毛,第一大进口国是新西兰,第二大进口国是澳大利亚;亚麻,第一大进口国是西班牙;奶制品,第一大进口国是新西兰,第二大进口国是澳大利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守住“四个百万亩”?“四个百万亩”又如何调整结构?中央有两句话,但我们还没有琢磨透,一句是“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另一句是“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保100万亩水稻,是靠行政手段,但行政手段越来越不好用。车坊农民说,隔壁乡镇种一亩“水八仙”,收益七八千元,农民都愿意种,但上面要求我们这里种水稻。农产品结构调整,涉及到市场需求、产能、产量的关系如何协调好?粮食产能要守住,粮食产量要顺应市场需求。现在中央也在强调轮作休耕,苏州“四个百万亩”肯定要守住,谁都不敢表态不要,产能不能不保。苏州只有这点农业资源,要在优质、高效品种上动脑筋。
3.增强农业的富民功能。农产品在安全、绿色的基础上,怎么在做强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上做文章,也就是我们讲的怎样“接二连三”。讲农产品深加工也好,搞活流通也好,全域旅游也好,说到底,就是同样的资源,怎样做增值文章?电子商务、旅游这些概念的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引入,目的就是增值。找答案,关键在创新。这里要强调“四个新”。
一是瞄准新的方向。什么方向,就是推行农业的绿色生产方式。现在全国讲,农业生产中要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作为苏州,不仅要零增长,还要研究下降,上海就明确提出下降20%。现在农民对自己地里长出来的东西不能吃都很清楚,真正做到了绿色无公害了,农产品才真正安全了,优质才有优价,现在几十元一斤的大米也有市场。绿色这块要动脑筋。“十三五”期间,化肥农药施用量要逐年下降。
二是瞄准新的技术。包括新品种、新耕作技术、新管理技术、新营销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汪洋副总理来苏州调研后,要求在苏州每年举办全国“互联网+农业”双新双创大会。他说,苏州是最有条件作引领示范的。苏州面积不大,但拥有国家、省、市级农业示范园区50多个,这是新载体和新技术的结合。示范什么?新技术、新产品、新的耕作方式、新的营销方式、新的管理方式。这些园区各级财政投了不少钱扶持,扶持的目的就是希望搞出一条现代农业的路子来,包括土地流转制度、集体资产的交易制度,都可以结合进去。
三是瞄准新的主体。现代农业谁去搞,要培育新的生产、经营与服务主体。现代农业专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化、越专业,我们既要发展现代农业,又要培养现代农民。昆山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显著。城乡一体化,就是今后人们只有职业区别,没有身份不同,有人从事第一产业,有人从事二、三产业。要培养一大批职业农民,靠现在留下来的“3860”是搞不出现代农业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的标准化,都要靠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
四是瞄准新的业态。过去发展农业,依靠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引领,现在发展现代农业,讲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靠什么去反哺?不能只讲财力,而要靠各种要素的反哺,包括资金、人才、技术。苏州工商业这么发达,怎样引导各种工商业的资金、人才参与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其它领域可以理解,比如黑臭河道治理、垃圾分类处理,但在农业本身这块,城市工商业资本如何去参与?过去我们害怕这块介入,生怕剥夺农民。其实,这块市场,农民与工商业是有共赢的渠道和空间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因此,我们要在合作共赢上做文章,如农业互联网,就需要工商业的人才参与。过去,我们也曾经害怕过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生怕冲击民族商业,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为什么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都是由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掌控的,而且成本还这么低?这个问题我们要反思,要研究美国、欧洲、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在合作经济方向上研究农业与工商业共赢的新业态。如果不利用工商业发达的优势,我们就会失去发展良机。中央的思路也在拓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工商业向农业延伸。因此,工商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对农业同样有借鉴意义。
苏州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有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政府公共财政支撑的转移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增长。工资性收入靠就业,就业增收主要在就业结构。企业能赚钱,员工才会涨工资。美国人预测,到2018年中国制造业成本将会超过美国,这是因为美国的智能制造水平上去了,一线用工少了。苏州人均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产业转型升级,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结构。这个结构调整,不光是在二、三产业,也包括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农民自己种地,一亩地收入1000元,把土地流转出去,收入也有1000元,这1000元是哪来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变了,有了附加值的提高,才会有收入的增加。
2.经营性收入增长。收入增长中重要的一块是创业。江苏包括苏州人说收入不如浙江,就是创业的少,当老板的少,打工的多。有个奇怪现象:苏州农村包括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发展,还不如苏北农村。有人解释可能与苏州流通发达有关,但想想还是在人的重视程度上不够。苏州农民增收渠道多,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人多,包括社会保障的收入高,就不太关心这一块。而苏北很多乡镇村的大学生因为在大城市就业难,被逼回乡搞电子商务,就是靠“买全国、卖全国”,做得都很好。现在发展新业态,苏州对城市创新创业重视程度高,对农村创新创业重视还不够。这方面要搞点调查,树点典型,出点点子。
3.财产性收入增长。主要就是集体资产经营性收入这一块。现在苏州镇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总量达1720亿元,村均年收入超800万元。我们一方面对集体经营性资产抱团发展、异地发展要支持关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分配。现在的担心是,股权固化后,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就固化到了一部分人。现在还是全体利民,若干年后人群结构变化,有走的,有新出生的,有外来的,新增的那部分人就得不到分配权。股权固化后,怎么转,怎么交易,怎么照顾新村民?这个问题要摆上议事日程,尤其是集体资产量大的村,几千万上亿的,否则五年、十年后就会出现问题。增加财产性收入的目的还是为了富民。
4.转移性收入增长。除粮食直补外,生态补偿,苏州开了先河。这方面的经验要进一步总结推广,进一步提高水平,不能老吃亏。另外,社会保障这一块,农村99%人口都纳入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但能否彻底并轨?目前全国职工养老金总体平衡,但结构失衡,结余主要集中在几个省市,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天津等,总理提出“要逐步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统筹最终要统筹结余量大的省市。苏州是结余比较大的,但是以县为单位,没有达到市统筹,没有彻底并轨。现在苏州要研究更多地用到本地居民身上。城乡一体化,社保一体化是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长久安排,这关系人的一生,不是一年一议。然后要关注最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因病因残致贫,要更多地给予制度性救济,光春节慰问是不够的。苏州在全国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之一。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不要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要调查一下,究竟还有多少人是低于平均收入和陷于贫困线之下的。□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