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课题组 执笔:徐盘钢
上海发展“四新”农业的意义与实践探析
■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课题组 执笔:徐盘钢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农业正处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经营主体三大历史性变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新技术,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就可更好地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上海研究发展“四新”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上海发展大环境看,由于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化变革的交融对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集成创新,“四新”经济成为上海各个产业领域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泉,也是上海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四新”农业概念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2015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新”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和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央对“十三五”期间农业创新发展的新要求。
由市政府组织,市委农办、市农委编制的《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促进农业“四新”经济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与发展。至此,上海正式提出要大力发展“四新”农业的战略目标。
1.农业新产业。农业新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和新兴技术的发明,以及随着需求侧改革的新要求,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功能的拓展而出现的新兴农业产业,也是以农产品为主体形成的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的新兴产业。第一,农业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农业产业。农业新技术一开始,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成果逐步产业化,最后形成一种农业产业。如农业生物工程技术、IT产业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使农业产生了许多新的农业产业。第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形成新农业产业,使经济效益比传统农业产业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如农业高新技术在粮食、果蔬、花卉和传统养殖业的应用,使农业产业派生出许多新兴农业产业。第三,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功能的拓展,产生了种源农业、农业加工业、产加销一体化农业、物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等等的新农业产业。
2.农业新业态。农业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农业产业间的组合、农业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的分化、融合和跨界整合所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也可以说,是围绕将农产品变成商品,将涉及的一、二、三产业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组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农业新业态主要是指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经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区域分工及企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的新型企业、产业的农业形态。
3.农业新技术。农业新技术是指将现代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所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质的变革。现代农业新技术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探索研究型技术。主要是生物技术。通过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二是应用性实用性技术。主要是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三是智能型技术。主要指适应农业发展方式需要所采用的信息技术集成。如“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等等。
4.农业新模式。农业新模式主要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四种模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四新”农业是一个紧密联系又相辅相存的大系统、综合体。新科技是“四新”农业发展的动力,新模式是“四新”农业的重要载体,农村承包地的“三权分置”是农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按产业供给侧市场导向的规模决定业态创新和产业延伸,新产业和新业态是“四新”农业的具体表现形态。
(二)上海发展“四新”农业的重要性
研究与发展“四新”农业之目的,就是要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更好地满足城市的需求,为人民的食品安全、全面健康发展服务。从农业发展看,“四新”农业是上海都市农业进入了一个需求高端化、品质精致化和形式多样化的发展新阶段,对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四新”农业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上海农业发展必须跳出农业抓创新、立足全局促协调。从全市发展的大局来看,上海不可能没有农业,但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农业。上海只有从传统农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现代农业转变,郊区才能承接、承受、承载上海“四个中心”功能的辐射和外延。这种城乡经济、功能的融合、渗透和互补,才能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2.发展“四新”农业是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上海农业要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既定方针。《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四新”农业正是上海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体现。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农业主要功能是建设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满足城市居民的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上世纪90年代,上海农业主要通过建设“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农业转型发展,从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发展“四新”农业和建设农业科创中心,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是实施这项坚定不移历史任务的必然选择。
3.发展“四新”农业是加快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在实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业始终处于“短板”地位。但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和高度城市化发展阶段,消除农业“短板”,缩小城乡差距,表现出更加紧迫的现实需求。纵观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从“一级集中”到“多核多圈”可供借鉴的经验,就是要以大都市圈发展为引领,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科学规划周边地区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包括农业农村在内的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产业布局以及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由此可见,“四新”农业在更广的空间和领域,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途径。
“十二五”期间,上海农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农业科技进步、保障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形成了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为推进“四新”农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农业新产业加快发展
上海这几年来在农业新产业的实践探索上下了许多苦功,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上海各区特别是金山区以发展“六次产业”为着力点发展“四新农业”取得明显效果,在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
1.积极探索发展“1×2×3”的“六次产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六次产业”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与我国一直提倡的让农业“接二连三”内涵一致,即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流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开辟光明前景。“1+2+3”等于6,“1×2×3”也等于6,“六次产业”给农业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2.重视农业+第二产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加强农业与第二产业对接,进一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金山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显著。一是粮油产业,先后荣获上海市名牌、上海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上海农好饲料有限公司年生产畜禽配合饲料25万吨、水产配合饲料3万吨,带动23988户农户增收。二是生菜及其加工业,该区种植生菜主要有结球生菜和散叶生菜两大类。结球生菜产量1200吨,产值2400万元,占上海市生产量的90%;散叶生菜主要配送大型超市、百胜、肯德基、麦当劳及市区大型批发市场。三是畜产品加工业,主要开展畜产品的分割和加工,供应全国各大超市卖场。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央厨房为特色的系列加工农产品。比如,上海鑫博海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每天能解决12万人次的吃饭问题,形成了年加工生产配送能力4万吨,年产值近4亿元的规模。
3.拓展农业+第三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与文、体、旅结合,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发挥农业的综合效益。金山区地处江南水乡,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目前全区已经集中打造形成了4个年接待能力50万人次的农业旅游集聚区,即枫泾镇古镇文化农业休闲旅游区、廊下生态园农业休闲集聚区、吕巷农耕文化万亩水果公园休闲区、山阳金山嘴渔村滨海文化农业休闲区。结合农事,举办系列农业节庆活动。每年先后举办草莓节、田野百花节、西甜瓜节、施泉葡萄节、蟠桃节等一系列农业节庆活动,做到“季季有节庆,月月有活动”。
(二)涌现了一批农业新业态
上海的农业新业态包括:新型的农业科技企业、产加销一条龙企业、农业营销组织、“互联网+企业”、物联网企业、农家乐、民宿经济组织等等,以及农业与旅游、农业与文化、农业与健康养生、农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产生的新型企业等。这些新型企业业态的产生,将极大地推动上海现代农业的发展。
1.“互联网+现代农业”。位于沪郊青浦的新型农产品信托管理电商平台“货通天下”,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时尚企业。在“货通天下”的平台实践中,像黄瓜、辣椒等大众农产品,先根据不同的等级,由基层的农商服务中心指导当地的标准化基地农场或“一村一品一企”平台上的农户,由生产规模核定+产量预估+成本预估+收益保障,形成农产品销售“预报价”。生产方收益得到保障,需求方采购成本得以控制,供求双方都能得利,所以各方“不愿违约”就有了基础。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各方收益的制衡机制。目前,在上海的农业领域内,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电商平台正在不断出现。“货通天下”平台更是提出了“BAB”(农企联商企)模式,目前已集聚近5000家生产商和采购商,年度匹配的采购需求总额已超过50亿元。
2.自动售菜智能终端。上海强丰实业有限公司尝试建立“无人售菜”直销点这一新业态已有三年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上海强丰公司从2012年开始在市区标准化菜场内成功开设“无人售菜”直销点,并于2014年在静安等区分别开设了三家超市化管理的新型菜场,从2004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司分别在金山、静安两区开设无人售菜智能终端机,发展至今已在静安等6个区开设了60余台,2016年计划达到200台。
3.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光明五四有限公司兴办观光、休闲、生态旅游的新业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五四”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农业设施等资源资产,打造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务新亮点,是五四有限公司近年来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重要举措之一。公司不仅确立了打造生态旅游小镇一核心、构筑地区内河流、道路二轴线和形成森林生态、休闲农业、文化体验、体育游憩四板块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规划布局,而且将国家“4A”景区的“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上海都市菜园”主题公园与“葡萄主题公园”、“南部渔村”、“小木屋闲庄”、“上海农垦博物馆”等一批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特色旅游景点串珠成线、连点成片,形成假日观光、森林休闲、生态旅游的全新业态,每年吸引着近100万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三)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1.农业增长与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同步提升。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和管理制度创新,促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使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一方面,以生物技术为支撑,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发优质水稻、节水稻和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在整合科技力量,组织攻关,实施水稻、绿叶蔬菜、西甜瓜、中华绒螯蟹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管理制度创新,重点实施三大转变,即从单纯引进消化向自主创新转变,从单纯科研向产学研成果转化转变,从传统科技领域向前沿源头领域转变。以设施粮田、设施菜地为标志的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进入新的阶段。农业品牌化、技术推广、检测检验、质量认证、执法监督和信息网络等六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良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处于可控状态,农业科技支撑作用逐步显现,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改善,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至2015年底本市农业增长技术进步贡献率达70%左右,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制度创新的局面基本形成。
2.以种源农业为代表的农业新技术取得突破。2015年,上海市农业部门研究制定了《市委农办、市农委关于贯彻〈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的《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水稻遗传材料的创制保存和研究利用》分别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持的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示范》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在全市推广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4.6万余亩次。
农作物高效环保智能水肥一体化栽培的农业新技术,在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的农业新技术基地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实施这个项目的上海华御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本着“让每一棵蔬菜回归自然的原味”的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安心健康、品味自然真趣”为宗旨,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为思路进行规划,致力于打造一个新型现代都市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依托现代科技。
华御合作社重点投资改造了110亩核心区,通过全面引进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土壤修复技术,高效环保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包含雨水回收系统),绿色防控技术和农业物联网控制系统等现代高效设施技术,杜绝土壤污染和有害微生物,杜绝水体污染,也避免了农药残留与激素,实现精准灌溉,安全生产。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灌溉,省水省肥。核心区全部配备高效环保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和雨水回收系统,利用收集到的温室表面降雨作为灌溉水源,并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在不同生育期按需精准地为每一棵农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保证作物茁壮健康成长,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灌溉模式,极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肥资源的利用率,为实现“低碳农业”做贡献。据测算,这套系统可节省70%左右的人工,且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可节水30%~60%,作物单位面积增产幅度可达30%~100%,且作物品质大大提升。
(四)农村改革有力推动了农业新经营模式的产生
韩正同志于2016年7月在上海郊区调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时强调指出,“通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上海都市农业已经逐步形成了粮食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蔬菜生产以‘合作社+农户’为主的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组织化程度提高,土地关系稳定,现代农业才能走出专业化生产经营的道路,科技为农业服务才有载体,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提高”。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对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的论断,为上海今后大力发展“四新”农业指明了方向。
1.家庭农场成为上海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新亮点。上海农业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粮食生产上推广松江的家庭农场模式,在蔬菜瓜果类生产上促进“合作社+农户”为主的模式发展。上海推动产学研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发展家庭农场3829户,其中粮食生产家庭农场3431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全市各类龙头企业为387家,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农民合作社3192家,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
2.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推进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带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形式。目前,本市农业组织化水平达到69%。据统计资料分析,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占65.6%,其中粮食合作社占45.7%;畜牧业合作社占8.9%,其中生猪合作社占19.9%;渔业合作社占12.5%;服务业合作社占6.6%,其中农机服务合作社占79.9%。同时也涌现了一批竞争力强、效益好的合作社,如浦东的红刚青扁豆合作社、青浦的弘阳蔬菜合作社、崇明的芦笋合作社等。
3.农业和旅游的跨界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新趋势。金山区吕巷镇旅游公司把现代观光农业与都市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成立吕巷水果公园,是集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市民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公司主要负责吕巷水果公园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吕巷水果公园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园,被誉为“中国蟠桃之乡”的吕巷镇随着“皇母”品牌蟠桃的提升,带动了各类果蔬的种植和扶持,现公园内有20多种特色水果,如蟠桃、葡萄、蓝莓、哈密瓜、火龙果、草莓、樱桃等,做到了季季有特色,月月有瓜果香,促成农业与旅游业“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将现代观光农业与都市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吸引广大游客的到来,致力于打造一个呈现及生态示范、生产创收、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吕巷水果公园”。
4.农业生产过程可销售的经营模式成为新突破。金山区山阳镇有个深受市区小朋友欢迎的好去处——“山阳田园”农庄。这里既不销售农产品,也不搞果园自助式采摘,而是让小朋友和家长组成“亲子家庭”来农庄拔草、剪枝,是来帮助农庄干农活的,每个“亲子家庭”还得付农庄100元。农庄出售不再是农产品,而是农业生产过程,出售的是当“一日农夫”的感受和体验。该农庄一年的销售额可达200万元,而且订单已订到了年底。这种农业新模式如放在以前简直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