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要重视有地方特色的代表作
——以海传俗曲为例

2017-02-08 16:30
歌唱艺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凤阳海州馋嘴

海州与苏北地区所存俗曲曲目有较多共性,曲目的源流很难考证。其中一部分在明清俗曲集中能查到依据,可称为明清俗曲的遗存,只有曲词的记录。而相当部分是后来不断倚曲填词的,与曾经刊印或手抄的同名曲牌工尺谱对照,曲调也有发展与变化。从流传地区看,江淮俗曲的兴起与两淮盐业的繁荣相关:淮盐兴盛产生了一批城镇,从而形成了市民阶层及其文化需求。不少曲牌、曲目是先向扬州集中,再沿着盐路传播的。大量的小曲是基础,渐渐发展为大曲和能说唱故事的套曲。

俗曲流传至多地,各地除了用本地的方言传唱现成的曲目,一些具有创作能力的曲友也会创编一些反映当地风情的新作品。在连云港市“非遗”保护中心的结集和曲友口述的资料中,可以认定为本地作品的不在少数,如市区曲友传唱的《满江红·孙悟空》、联曲《海州传》,以及据传为板浦名曲友郑筱梅所编的《馋嘴大娘》。与市区相比,赣榆(清曲)的地方作品较多。仅据曲友宋洪祥与刘方勇介绍,就有《大南沟花会》《赣榆龙灯会》《扣子》《矮鬼吊孝》《赌钱鬼》《火焚记》《山居好》《佘培轩》等。其中《佘培轩》是佘培轩本人(一位很有政绩的进士)用五板〔满江红〕曲牌填写的励志之作。实际上,像佘培轩这种上层人士参与俗曲创作的例子是较为罕见的,俗曲的创作主体是普通市民。有个反映辛亥革命时期赣榆史实的大套曲《打县城》即是前辈曲友贺克谐与乔庆邦合作之作,他们亲笔书写的原稿曾被友人带到台湾。

在连云港市,海传俗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过程中常被选用作为学习曲目的包括《满江红·孙悟空》《馋嘴大娘》和东海《房四娘》。

《满江红·孙悟空》是海传俗曲的代表性曲目之一。据悉,连云港是“孙猴子”的老家。而曲牌〔满江红〕在海传俗曲中又用得最多,有变奏曲式的五板〔满江红〕,又有“五瓣梅”等以满江红为主曲的许多套曲,传到鲁南后称为〔淮调〕和〔满江红〕。称五板〔满江红〕为〔淮调〕也不错,因为它的原曲是淮安、宿迁一带流传的〔淮红调〕。现在小曲堂里唱的还是〔满江红〕一类为多,但向外介绍时却因重视五大宫曲而有些冷落了。《西游记》和花果山是连云港的文化名片,只有唱响〔满江红·孙悟空〕,才能彰显海传俗曲的地方特色。

《馋嘴大娘》是〔凤阳歌〕的重头曲,曲谱上记录的是民间盲艺人朱克义所唱,据传编创者是板浦名曲友郑筱梅。《馋嘴大娘》十二月歌,共25段,通过描写一个婚姻不幸而生活贫困的妇女对淮北盐都板浦美食的奢望,反映封建婚姻对妇女心灵的摧残。曲词罗列了海州地区一年四季多样的饮食特色。所用曲调〔凤阳歌〕,是海传俗曲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小调曲牌,它是〔梳妆台〕移植到海州的变体,也是海州的“特产”曲牌。对照扬州清曲的同名曲目,凡是用〔梳妆台〕的唱段,海州都是〔凤阳歌〕。赣榆不叫〔凤阳歌〕,而叫〔刮地风〕,但曲调与一般流传的〔刮地风〕并不相似,还是称〔凤阳歌〕比较妥当。〔凤阳歌〕向北传播,到山东发展成山东琴书的三大主曲之一。学唱海传俗曲,〔凤阳歌〕是不能不学的。重头歌中还可以感知“一曲多用”的创意与变化。重头歌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而是随情相应而变化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头的叙事长歌——在东海抢救的《房四娘》。《房四娘》以七言为基础,四句一段,有287段,1082行(句),8300多字。这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视之为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的“双遗产”。有人对这个曲目是否属于海传俗曲存有疑问,因为它的采集地李埝原属于山东省。东海县原来就是海州,惯称海州西乡。1953年,把海州西乡划出建县,县治移到牛山镇,才有现在的东海县,辖地也几次有所调整。当地方言大致以陇海铁路为界,路北接近山东方言,路南接近海州口音(属江淮方言)。

房四娘的故事流传很广。据乔建中介绍,宁夏、甘肃一带也有《四姑娘》或《房四娘》传唱的遗存(婚礼酒歌)。东海《房四娘》只用一个曲牌〔莲里落〕反复演唱,击节而歌,很朴素。这个〔莲里落〕是清代《白雪遗音》(卷三)的《曲牌》一曲中曾列举过的。乾隆年间,蒲松龄的《聊斋俚曲》中也多次运用,曲牌名直接改成〔房四娘〕,可见房四娘故事的演唱在蒲松龄之前的明代就流传了。

在东海抢救发掘的曲本,是现存的海内孤本,堪称民间叙事长歌的“活化石”。东海有房山,黄河夺淮前曾经也是“黄河边”,房姓是东海的大姓。这些联想,自然会增加不少亲切感。东海抢救的《房四娘》和赣榆发掘的〔马头调〕一样,都是在海州土地上曾经传播的俗曲瑰宝,反映了南北交汇的文化区域特征以及俗曲流播的包容性和风格的多样性。“非遗”保护,抢救第一,但仅把曲词文本印出来等于只做了一半,一定要唱出来,不能再让它湮没无闻了!

在选定上述学习曲目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唱、如何唱好,必须因时、因境、因人而变。

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要坐下来听三个多小时的《房四娘》,是很不实际的。因此,必须有所取舍,现其精华、长歌短唱。笔者曾经排练过根据《馋嘴大娘》改编的《板浦四季美食多》。由于是面向中小学学生,原来馋嘴大娘借渴望美食而不得诉封建之苦的曲词,与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坚持积极的人生导向相违背,故主题、内容、篇幅都做了较大幅度的舍弃,但谨慎地保留了传统的音乐本体。其中,曲调选用了两种〔凤阳歌〕衔接,内容只是取馋嘴大娘向往的板浦美食——“吃板浦,穿海州”是本地的民谚。由十二月压缩到四季,只反复两遍,学生唱起来很有兴趣,使得听众对〔凤阳歌〕曲牌的听觉印象还是很鲜明的。但其已经不是《馋嘴大娘》了,而是另名为《板浦四季美食多》,主要目的是让人们熟识海州的〔凤阳歌〕。

《房四娘》,又称《方四姐》《房四姐》《四姑娘》,是流传久远的千余行叙事长歌。主角是一位心灵手巧的村姑,陷于买卖婚姻嫁到夫家,不堪忍受婆家的虐待,自尽身亡,又因盗墓还魂,夫妻重会,挣出牢笼奔自由。因而,有人拿来与《兰花花》和《孔雀东南飞》来作比较。选唱《房四娘》,长歌短唱,是一个挺复杂的“工程”。基础工作是压缩性的改编——用最小的篇幅把人物、故事和曲调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主要尝试采用“撷取曲词精华”和“适当丰富曲调”的办法。

第一,撷取曲词精华。改编本保留了故事的主要梗概(巧姑、出嫁、磨难、众帮、绝路、挣脱),剔除了盗墓还魂的情节与过细的铺叙,突出了人物的善良、不幸以及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并以叙述者的解说串联补充。

第二,适当丰富曲调。打破一曲唱到底的单调,采用主夹曲的方式,插入常用的小调曲牌,以适应戏剧性的变化,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海传俗曲的套曲,如《满江红》套曲都是将五板〔满江红〕分拆置于头尾,中间插入若干小调曲牌。笔者参考〔凤阳歌〕联套,改用主夹曲曲牌连缀的方式,插入〔叠断桥〕〔剪靛花〕和〔哭小郎〕三个曲牌。〔莲里落〕作为主曲,多次呈现,突出印象。这就不同于循环体,循环体中多次出现的叫“过曲”,主要起过渡、串连的作用。而房四娘的改编本中,〔莲里落〕是红花,夹曲是衬托红花的绿叶。改编曲的结构如下:〔莲里落〕赞巧姑——〔莲里落〕(变拍子)提亲迎娶——〔莲里落〕(小快板)——〔叠断桥〕看新娘——〔莲里落带数落〕遭磨难——〔莲里落带数落〕见娘——〔剪靛花〕众人帮——〔哭小郎〕生死五更会——〔莲里落〕终曲。

这里探索的新课题是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对比与统一。经过谨慎的创腔处理,随着情节的展开,音乐表现也增添了波澜。

演唱方式,是以齐唱为主的群唱为基础,有独唱,也有对口。之所以用群唱,一是因为缺少传承人那样能压住阵的好歌手;二是考虑舞台展示的需要;三是为了让更多人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增强对民间传统音乐的了解。只有喜欢它,才能自觉担负起保护和传承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大多非本地人,均为参与者,换言之都是进一步扩大影响的种子。

民间只用击节伴唱。现在大胆尝试套用一般合唱的方式,试用钢琴伴奏。一切服从主要任务——让听众知道《房四娘》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莲里落〕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长歌短唱,只是一种尝试,当然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

“非遗”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是本地群众创作的反映地方风情的曲目作品。本文列举曲目的代表性至少有两点:1.海传俗曲是有自己特有的地方特色的。2.俗曲的流传也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增添创新成果的。我们在传承中不仅是继承,也应该有所发展。这方面应该引起热心传承者的充分关注。

猜你喜欢
凤阳海州馋嘴
《海州绣——十二生肖儿童吉祥玩具》
海州刺綉
馋嘴巫婆
馋嘴的格雷特
见证改革开放成果,探究凤阳农业产业变化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
旧凤阳花鼓
馋嘴的丁当
凤阳乔涧子明代琉璃官窑遗址
馋嘴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