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飞 王桂莲
试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格成长
李凌飞 王桂莲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为了年少时犯下的错误,寻找自我救赎的历程。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出发,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解读阿米尔的人格成长历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人格 阿米尔
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这本书以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和仆人哈桑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全文从倒序出发,以回忆的视角,重回阿富汗战争时期,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揭露人性的善与恶。
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从小一起长大,但在一次风筝比赛之后,面对哈桑遭遇暴行,他没有挺身而出,而是选择了自私和背叛。成年后的阿米尔决定重回阿富汗弥补错误。在此历程中,他的人格也得到了成长,从一个自私懦弱的小男孩变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与阿米尔的人格成长相契合。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阿米尔在救赎过程中的人格成长历程。
精神分析法由奥地利著名科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提出。192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著作《自我和本我》。在这本书中,首次创造性地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假说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没有逻辑和道德。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部分,是在现实环境下从本我中成长起来的一部分。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完整的人格是三者相互作用,互相协调的结果,否则将会危害健康。
本我是最初的自己。它受唯乐原则支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在少年时期,阿米尔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归根于本我的支配。
阿米尔出生于阿富汗一个富商家庭,母亲难产死亡,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在阿米尔的心中,得到父亲的认可是最重要的。在本我的支配下,他自私自利,怯懦胆小,与哈桑形成鲜明的对比。父亲认为哈桑更勇敢聪明,也更像年轻时候的自己,这使得阿米尔感到仇恨和嫉妒。这也是他最后犯下错误最主要的原因。尽管在这一成长过程中,本我和超我在做着激烈的斗争,但最终还是本我战胜了一切,牺牲哈桑,赢得父爱。
在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本我一次又一次占据主导地位,使其性格变得懦弱、卑鄙。此时,他的人格是不健全的。
超我是在成长过程中内化道德规范形成的,主要由道德和良心构成,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让人产生负罪感。超我位于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次,代表人格结构中的理想部分。
在这本小说中,一直影响阿米尔超我的就是哈桑这一形象。作为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没有享受到富裕的生活条件,但依旧不抱怨,乐观坚强,勇敢聪明,深受阿米尔父亲的喜欢。“哈桑就像真主指派给阿米尔的使者一样,他用他的忠实无妄跟随阿米尔,用他的坚贞不屈保护着阿米尔,用他的善良德行感化着阿米尔,最终使阿米尔的灵魂获得了救赎。”正是这种超我的对比,使阿米尔能够反省自己,正视自我,与本我做抗争。
自我是本我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改变的一部分,受现实原则支配,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不能违反社会道德。阿米尔在重返阿富汗,弥补当年犯下错事的过程就是自我支配的过程。
阿米尔能够实现这一过程,找回自我得益于两个原因。第一,超我对本我的影响,即良知对阿米尔的鞭策。阿米尔是个良知未泯的人。当年的事给阿米尔留下深深的愧疚,一直在精神上饱受折磨。第二,拉辛汗对阿米尔的指引。拉辛汗是阿米尔父亲的朋友,在阿米尔成长中,一直是其精神支持。后来拉辛汗的来信成为导火线,促使阿米尔决定回到阿富汗,那有成为好人的路。最后九死一生,他终于解救了被塔利班带走的哈桑儿子索拉博,也借这个契机弥补了当年的遗憾,使哈桑的生命得到延续,找回自我,实现了人格的升华。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也是阿米尔对自己的救赎。虽然在本我的支配下,迷失了自我,但最终在超我的愧疚中,勇于承担错误,将忠诚和爱回报在索拉博身上,找回了自我。每个人的人格都应该是完整的,尽管我们有时候会由本我驱使犯下错误,但最终我们都应在超我的监督下,正视错误,找回自我。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版,1988
[2]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孙亦平.“灵魂上的穆斯林”——略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形象[J].名作欣赏,2013(8)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