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古朴田园风光彰显现代水乡美景
——昆山谱写农村复兴历史性新篇章

2017-02-08 05:45:36张树成徐永明
上海农村经济 2017年12期
关键词:昆山村民

■张树成 徐永明

维护古朴田园风光彰显现代水乡美景
——昆山谱写农村复兴历史性新篇章

■张树成 徐永明

近年来,我们通过昆山农村调研,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亲身体验,发现过去一大批曾是生产徘徊不前、经济毫无生气、村容趋于破败、百姓一筹莫展的乡村,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如今变得水乡特色甚浓、田园风光甚美、百姓富庶和谐,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熠熠生辉的喜人景象,谱写了农村复兴历史性新篇章。

一、经济复兴 由穷变富

经济发展是复兴一切的基础。如果经济上不去,“复兴”的愿望还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一场空。近30多年来,昆山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乡村复兴,业已取得显著的成效。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大开发,构筑催生致富大舞台。昆山的大开发起步于1984年,当初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创办自费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此以后城乡经济发展势如破竹,地方财力日益增强。通过城乡一体规划,全市150多个行政村抢得改革开放开发的先机,锐意进取,因地制宜,加快经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新的业绩,绝大多数村由穷变富,百姓的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亦显著提高。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11个村,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凭借开发区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经济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就其集体经济收入而言,2016年有4个村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最高的新成村利用历年积累资金,经上级批准建造了6幢标准厂房,共26700平方米,租给各大企业使用,年租金收入450多万元;建造了两个与动迁小区配套的农贸市场、沿街商铺等,年租金收入500万元左右;同时还先后筹资6200万元入股开发区富民总公司等,年分红330万元。这样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总额达1666万元。还有3个村超900万元,其余4个村大多在800万元以上,最低的小连村也有613万元。就农民收入而言,区内各村2016年人均纯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最低的也有35000多元,全区基本达到村强民富的要求。

——大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大发展。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许多村跳出了传统农业的狭隘圈子,打破了单一农业的框框,着重调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农村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产业链,产出高、效益好,强集体、富百姓。巴城镇茅沙塘村通过农业结构的深度调整,2013年就建立起1200多亩的粮油基地,今年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种植示范基地,稻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建起1500亩的虾蟹混养池塘,发展了葡萄、火龙果等果园,实现了“现代农业兴起来、生态养殖搞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的夙愿。2016年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0多元。

——大统筹,带动乡村共荣大变样。昆山一以贯之重视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等城乡大统筹,促进城乡互利共享,基本达到“城里有的农村也有”的要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年复一年投入大量财力,修筑桥梁、公路,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了“十六横十三纵”路网体系,打通城乡断头路,解决交通瓶颈,充分发挥由线及面的经济辐射效应,从而使一批地处偏僻、出入不便、信息不灵、“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庄,实现向现代新颖农村的华丽转身。玉山镇赵库村30多年前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的“穷角落”,进入新世纪抓住了柏庐批发市场、万家汇商贸城等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动迁到村里的机遇,凭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信息港,先后筹资兴办了水果批发市场、肉类储备和监测中心等经营性项目,并在市场周边建设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公寓楼等,很快带动了村民就业,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总资产达59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6170元;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底气,村里先后新建了一批文化娱乐和为老年服务的设施,很快嬗变为富有文化气质、讲究生活品质、提升文明颜值的现代新颖社区。

——大帮扶,群力众推穷村大转变。“小康路上不漏一个人,复兴道上不掉一个村”。昆山的各级领导在复兴乡村工程中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06年起,组织各区镇和部委办局抽调骨干到贫困村或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挂钩帮扶。第一轮确定帮扶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不满50万元的50个村,第二轮增加到65个村;第三轮到第四轮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经济薄弱村的标准提高到可支配收入不满100万元。2015年起下去帮扶的干部分别担任被帮扶村的第一书记,做到有责有权、有的放矢,因村施策、各展其能,有的村一轮帮扶不达标,就进行二轮、三轮帮扶。这样全市先后五轮共帮扶65个经济薄弱村,到2016年全部达到村可支配收入超百万元的要求,有部分村已跃入先进村行列,更有的成为超千万元村的佼佼者,并创出了转化后进的新路子。锦溪镇计家墩村由穷变富的大转变,鲜明地展示了乡村复兴的新模式。该村原为市镇两级帮扶的经济薄弱村,村里的干部工资和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也要镇里来帮扶一把。通过先后三轮帮扶,从引导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入手,分析该村作为典型江南水乡的优势所在,增强打好翻身仗的信心与决心。一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全村647亩耕地,根据群众自愿原则,组织农地股份合作社,农民变股民,由集体统一经营,本着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果蔬则果蔬的精神,创办了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农庄,其中564亩整合优质粮油基地,43亩荡田改种观赏花卉,40亩种植各类蔬菜,实现集体与农民双双增收新突破。2009年村级可支配收入首次达116万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15200元,比三年前增长40%。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完善并发挥村内“鸡鸭成群,稻谷飘香,瓜果累累”的田园风光和村民枕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自然环境等优势,在市镇两级帮扶下,创建了水乡生态、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乡村复兴新生活示范区。新理念带来新变化,田园乡村蜕变为公园景区,农副产品变成热销商品,部分农民住宅改建成游客民宿,并配备了餐饮、茶室、咖啡室、农场、木工坊、水上俱乐部等体验性项目。如今已融合发展成“计家墩大院”,大大加快了集体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2016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超过500万元,又比2009年增长近4倍,农民收入又翻了一番多。

二、文化复兴 由衰变盛

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也是“灵魂”。多年来,昆山不仅十分重视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而且注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的优势,突出地发挥了昆曲效应、名人效应、美食效应和遗迹效应,推进各村文化事业全面复兴。

——发挥昆曲效应。据史料记载,昆山是昆曲的发祥地,巴城镇绰墩山又是昆曲元祖黄旛绰的故乡,也是良渚时期文物出土的所在地。上世纪90年代起,该村凭借文化优势和地处阳澄湖畔的优越地理位置,兴建昆曲文化公园和昆曲练习场所等,致力于发展旅游餐饮产业,一跃成为昆山著名强村。现在拥有200多条专供游客品蟹的餐饮船,成为名闻遐迩的“渔家灯火”,不论集体还是个人,经济收益都不菲,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

——发挥名人效应。历史上昆山名人频出,明代的沈万山,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朱柏庐,以及现代的王安、陶一球等都是出身于昆山的历史名人。周庄镇东浜村是全市借助名人效应,发展旅游产业、复兴集体经济、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缩影。这个村位于明初富豪沈万山故居“银子浜”,原来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经济薄弱,人心涣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伴随着镇里修复沈厅、张厅等明清建筑,大兴旅游产业风生水起,他们抓住良机乘势而上,利用轻巧的农船,组织中青年妇女作为“船娘”,摇橹唱山歌,开展水上游,成为周庄旅游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6年,全村234户农家,80%以上劳动力从事服务业,其中旅游船105条,每条船年纯收入48000多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201万元。更可喜的是,村民收入结构呈橄榄形,人均纯收入34871元,多数户比较富裕。村民徐庆华的住房位于银子浜自然村,1997年改造成民宿,现入住率保持在70%以上,旺季达90%以上,年营业收入超40万元。这个村不仅保护了名人文化,而且助推村民发家致富。

——发挥美食效应。昆山美食佳品众多,首屈一指的当推阳澄湖大闸蟹。巴城镇濒临阳澄湖,全镇22个村中有17个村从事养蟹售蟹、揽客品蟹等行业。2016年,全镇有15000多人直接或间接参与蟹业经营,发展蟹文化产业,不但蟹经济总收入高达30多亿元;而且还搞了3万亩渔塘的配套改造,解决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3000名劳力就业问题。今年国庆长假8天时间,有40万人去巴城品蟹,1300多家蟹店生意火爆,黄昏灯火辉煌,上万人持螯的场面叹为观止。东阳澄湖村是全省电商经营大闸蟹的示范村。全村642户中有300多户经营蟹产业,大部分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高的农户达200多万元,一般的也有30~50万元,由此带动了全村农民人均净收入达到41000多元。

——发挥遗迹效应。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不少“小桥、流水、人家”突出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修缮一新,传承发展。千灯镇古村歇马桥的变迁可见一斑。相传南宋名将韩世忠率部追击金兀术,带兵途经腰庄村,见该处水草丰茂、民风淳朴,便命令驻扎下来,一边休整部队,一边养憩战马,准备积蓄力量继续抗击金兵;同时建桥铺路,歇马桥由此而得名。村里石拱桥、石板桥、石牌坊和黄杨、桂花等古木,至今保存完好。该村占地3.62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镇政府的扶持下,从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绿化景观、环境卫生等方面不断保护整治,挖掘历史遗迹,彰显古村落特色。如今村里在保留古石板桥、亭台楼阁等古建筑的同时,新建了牌楼、韩世忠纪念馆等地标性建筑,构成了江南水乡“水街相依、街巷深弄”的传统风貌格局,使歇马桥充满了历史韵味和水乡风情。该村在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基础上,2016年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美丽宜居乡村,同时还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荣誉称号,充分体现历史遗迹与村落景观共融,古村特色与现代文明共美。歇马桥正在古今辉映中砥砺前行。

三、容貌复兴 由陋变美

村容村貌的改观,不断提升颜值,是乡村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昆山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中,十分重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手抓,鼓励和引导不少村勇立潮头,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强富美高。近几年来,涌现出一大批面貌妖娆的先进典型,发挥了乡村全面复兴的排头兵作用。

——泾河村的示范。高新区玉山镇泾河村是昆山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之一。早在10年前,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就超千万元,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改变村容村貌,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如今村内呈现着一排排美观实用的公寓、现代气派的舒适别墅、嘉木成荫的生态环境、笑容洋溢的男女老少……无不彰显出这个村庄的富裕与先进、祥和与宜居,令人赞叹不绝。究其根本的原因,他们坚持人民为中心的观念,本着发展富民、福利予民、自治利民的精神,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商新模式、光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其中投入4000多万元参股创办的茂迪新能源项目每年可为村民增加400多万元收益,并将村净资产股份化到村民,村民变股民,年分红利165万元;另一方面,建设了一批健身房、棋牌室、门球场和公共会所等设施,还积极推进道路修建、天然气接到户、雨污水分流等10多项实事工程,增进民生福祉。2016年该村集体资产达2.1亿元,村年可支配收入2146.44万元,成为全市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示范村。

——晟泰村的标杆。淀山湖镇晟泰村紧靠淀山湖,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早在1998年就由村里自己规划、自筹资金,投资6500万元建造一个具有欧陆风情的花园式、生态型的农民新村,占地116亩,公寓式楼房31幢、250套,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容积率55%,绿化率63%,既有现代气息,又体现小桥流水,具有园林化、人性化、信息化、智能化四大特点。这个农民新村从2000年动工兴建,到2002年竣工,成为昆山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起着标杆引领作用,人称其建筑风格不是欧洲胜似欧洲,现代气派不是上海胜似上海。村容颜值的骤然上升,激发了村民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到2016年,村级经济可支配收入已连续8年保持千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6000多元。随着形势的发展,村党委一班人并不因此而满足,2016年底又在晟泰原址搞了一个农户自筹共建、统一规划的欧陆风格新村,计划3年内形成360套公寓房,每套房产证面积280平方米,实用面积400平方米。造价每套47万元(含门窗、卫生设施),一期工程23套已全面竣工。同时,这个村针对社会老龄化突出问题,由村里出资租借村民3套公寓房,通过改造装饰和添置家具,创办了全省第一所离家不离村的养老院,大大增强了村民特别是老人晚年的幸福感。

——金华村的样板。张浦镇金华村是昆山唯一的全国文明村。改革开放以来,村党委以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复兴的意识、争先创优的作风、整体推进的合力,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村强民富百姓乐”的核心理念,不仅使一个昔日的单一农业经济薄弱村,实现向千万元强村的华丽转身,而且彻底改变了村庄四面环水、孤岛闭塞落后的状态,向人们展示一幅富裕、文明、幸福的新农村画卷。村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保持着千年江南水乡风貌。一排排沿河沿路、粉墙黛瓦的农民别墅错落有致,村民共享的现代娱乐、健身房、医疗室、咨询室、商店,以及各类小巧玲珑的公园场所等便民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村庄活像一个“大观园”。这一切,确是昆山新农村的鲜明写照。3年前,村党委又顺应形势发展,根据部分村民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要求自费翻建新房的新情况,作出新的决策,于2014年底在南北华翔两个自然村拉开了新一轮农民翻建新房的序幕。由村民申请、镇里批准同意翻建的达231户,翌年2月在过细做好工作的基础上,前期开工的42户村民建起了42幢乡间别墅。同时稳步推进三线入地、雨污水分流的工程,把这件好事做实,办得皆大欢喜。市有关部门据此在这个村召开了农民自费翻建楼房的现场会,作为样板予以推介。

——姜杭村的招牌。拥有“太极水村”招牌的张浦镇姜杭村,由姜里、杭上两个村合并而成,占地2.07平方公里,其中50%以上的面积被水覆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朴水村。对这个村来说,改革开放以来能不能守住古村落风貌是个严峻的考验。村领导班子不负众望,不论在撤村并村时,还是在河道整治、公建动迁中,都顶住压力,积极维护绿水太极的原生态风貌。近年来,该村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东岳庙、响铃桥、钓渚桥等古迹遗迹,进行保护性修复;加大整治河道卫生、大面积植树绿化的力度;建设生态驳岸及文化广场,从而使村庄环境质量明显上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资源的禀赋决定了发展的道路,在专家学者帮助下,搜集整理姜杭村人文历史,将尘封的故事一一展露在世人面前,八卦村的称号也随之远扬,逐渐成为一张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仅去年慕名而来的旅客,就达5万多人。人来了,如何把他们留下来,延长旅游产业链,成了姜杭村新的课题。他们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的一页,在专家的指导下,设置“姜太公农庄”,进一步完善蓝莓园等各种瓜果基地,新办江苏神骥感知农场和垂钓中心,发展了供人们观赏的薰衣草和旅客居住的民宿,使古村容光焕发一展新颜。近年来,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村、最具魅力的休闲乡村和国家美丽乡村等荣誉。□

昆山市经济学会)

猜你喜欢
昆山村民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戏曲研究(2023年1期)2023-06-27 06:57:14
《昆山记》版本初探
戏曲研究(2023年1期)2023-06-27 06:55:30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4:42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4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1年7期)2021-09-14 00:28:20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