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文化和徽商文化比较研究专题调研座谈会综述

2017-02-07 01:39本刊编辑部
岭南文史 2017年4期
关键词:徽商文化发展

本刊编辑部

2017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调研组前往安徽开展粤商文化和徽商文化比较研究专题调研,在黄山市(古徽州),考察了墨、茶、砚等企业,在宣城市考察了当地的造纸业,在泾县考察了查济古镇。4月19日,调研组在黄山市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麦淑萍、馆员徐南铁、郑楚宣、徐春莲、区鉷、张国雄和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刘江颖,馆员方利山、汪柏树,黄山市政府副市长陆群、黄山市文化委主任胡建成等出席了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就粤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的异同、特色和相互借鉴等问题开展研讨。

与会领导和专家们认为,粤商文化和徽商文化各有特色,可以相互借鉴。文化的比较不是比优劣,而是研究其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的轨迹,文化精神的内涵,以及这些文化特质带给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以新的视角分析粤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的异同,在比较中定位更准确,认识更透彻。两地两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粤商文化与徽商文化的差异和发展进程,通过对比了解粤商文化和徽商文化两者的成就和异同,找到共同的规律,从地缘条件和历史兴衰中把握商业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这些商业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从文化的角度对粤皖两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是很有意义的。

徐南铁认为,徽商和粤商的文化精神有共性。比如,本份、善良、积极、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善于开拓,用于闯荡。徽商少小离家讨生活,粤商背乡离井远涉重洋,广东籍的华侨遍布世界,敢于向外发展。徽商精神作为中国商帮的传统受到大众景仰。粤皖商业文化的不同比较,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安徽是内陆省份,徽商的主要产生徽州更是处于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尽管眼光和脚步受其所限,徽商还是从皖南山区出发,沿新安江一路开拓。走到了山外的徽商,势力直达江浙沪,尤其是上海、杭州,影响遍及全国。而粤商则背负五岭,面向海外,因而他们受欧风美雨影响较大,视野有所不同。二是不同历史传统的影响。清朝曾有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的政策,在这种历史环境中成长的粤商习惯于跟外商打交道,密切关注中西商业的态势。所以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商业的热点向上海迁移时,即有大量广东人涌向开埠之初的上海,形成早期开发上海的重要力量。如上海的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大新、新新,符合市民阶层发展方向,却都是广东人开创的。相比之下,这一时期的徽商没有与这种大势形成如此紧密的关联。三是不同文化品格的影响。三大外来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都是在广州登陆。中国最早的现代报纸,中国第一位留学生,都产生于广东。广东的商业文化也明显带有异质文化色彩。即使在近半个世纪,皖粤在文化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如1978年,安徽的小岗村自行分地,成为改革的先声;而广东的大进制衣厂则以“两头在外”的方式,开启开放的历程。徽商鼎盛时期,与官府联系紧密,胡雪岩是著名的“红顶商人”。这与徽州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读书做官观念是相通的。但是粤商与政治文化中心的联系相对疏离,更多一些对现代商业精神的崇拜。地缘、时代、文化精神的差异形成了徽商与粤商的不同,做较为深入的文化比较,可以让我们理性地分析和认识自己,并有所扬弃,从而对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汪柏树认为,徽商富有爱国主义精神。1949—1950年的屯溪当代徽商,是践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努力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徽商。1949年5月,屯溪市人民政府成立,屯溪转型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的公营经济成为经济领导力量;95%以上的徽商业户皆参加了以贯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为宗旨的市工商联合会(含其筹备会)及其下设的各行业公会,这是屯溪徽商转型为当代徽商的时代条件与主要标志。屯溪市工商联和徽商各行业公会,根据“劳资两利”方针,正确处理徽商内部的劳资矛盾关系;根据“公私兼顾”原则,正确解决外部的公私矛盾关系,为徽商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创造正确前提。1949-1950年的屯溪当代徽商群体是城镇就业的主力军,积极缴纳税款,踊跃购买公债,努力捐助各项公益事业,筹款兴办学校,支援抗美援朝,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及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方利山认为,宋代以后开始初具特色的徽州文化,以其丰厚积淀和巨大张力,孕育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徽商;而在明淸时期事业达到鼎盛的徽商,又以自己的强大经济基础和突出的聪明才智,实现了徽州文化的全面杰出与辉煌。“徽商”是一个百业齐备、组成庞大而复杂,主要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纽带维系的地域商帮,与晋商、粤商、龙游商相比,自有特色。有较髙文化素质的徽商,“贾而好儒”,将儒、官、商进行了灵动的协调,交替为用,以儒饰贾,以仕护商,以商促仕,在长三角这一得天独厚的大市场里首先创出一片天下,进而在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大显身手,赢得了“无徽不成镇”的声望。徽商既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又是一个特定人物群体,更是一个时代创新篇章, 因而也是一份宝贵历史遗产。徽商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产生、崛起、兴盛和逐渐从顶峰消退,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必然出现,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演进,既和古徽州地域特定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又和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和长三角历史地理条件紧密相关。我们要坚持联系地、全面地、本质地看问题,尽量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尽量避免表面性和片面性。

区鉷认为,商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基础是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徽商被称为“儒商“,是因为徽州地区的文化特色就是爱书重道。粤商主要是指广东商人。大部分广东人的祖先是不安于现状的中原人,在中原不得志,南迁至广东。在广东如果仍然不安于现状,就向海外发展,所以粤商文化是外向型的,而且敢为天下先。当年明清朝廷都曾实施海禁,可是粤商就敢组织武装船队出海经商。外贸是粤商重要的业务,清代十三行远近闻名。粤商因为要和外国人打交道,所以在翻译这一行业中也是先行者,以至于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专设一条,要求清政府不得追究曾为英国人提供过翻译服务的中国人。粤商文化的基础是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向来有务实的传统。这一点从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赵佗、冼夫人、慧能、洪秀全和孙中山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慧能的顿悟说、洪秀全的基督教中国本土化、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就是很好的例证。正因为粤商文化有务实的岭南文化为基础,才会有粤商的开发、开拓行为。粤商文化的短板是传统文化底蕴不够深厚,这一点应该向徽商学习。历史上商人是士农工商中最低等的人,连科举考试都不允许参加。尽管在清代粤商有过辉煌的日子,但反映粤商文化的文学作品极少。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是小说《蜃楼志》,但对其研究不多。

郑楚宣认为,徽商文化可供粤商借鉴学习。一是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徽商“贾而好儒”、信儒、行儒,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支撑了其几百年经久不衰的光辉业绩和崇高信誉,这对于我们今天纠正市场经济的一些失信行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善于了解、把握和运用政府政策。徽商比较重视政治,非常注意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并通过政府了解政策走向,善于把握和运用政策来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式,从而促进了成功。相对而言,粤商由于太务实,太注重经济而忽视政治,总以为政治太空、太虚,不可捉摸,而不愿多花时间去了解、把握国家政治和政策走向,从而影响了其对企业发展方向甚至管理方式的正确决策。三是注重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合理选用人才。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对人才注重德才兼备、放手使用、各尽其能,培育一支思想文化素质较高和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这是徽商成功的一大要素。而粤商受广东“重富不重贵”的传统影响,加上由于改革开放初期“英雄不问出处”、“杀出一条血路”特殊的国情省情,在广东造就了很多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的富豪,粤商不大注重自身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粤商选用人才也是一种较典型的实用主义,总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在市场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以致缺乏选用人才方面较为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注意培养、储备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所以,粤商应多向徽商学习。

张国雄认为,粤商、徽商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影响的商帮。两大商帮大致都是在宋代开始活跃,徽商的全盛期在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粤商则自宋后至清末民国一直兴盛,至今仍为中国对外贸易之重要力量(华商)。徽商主要驰骋于国内市场,山货、粮食、木材、茶叶等商品行销全国,最后发展到以盐业为代表而达到鼎盛。粤商因中外贸易而生,主要征战于海外市场,华商群体和企业百年老店至今不倒。粤商、徽商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贸易发展最活跃的民间力量。徽商重儒,商贸经济实力的积累转化为徽州文化的发展动力,促进了徽墨、宣纸品牌的树立,畅行天下。粤商勇闯天下不忘文化传播,将岭南武术、粤剧、粤菜、粤方言以及风俗习惯等带到了东南亚、北美、澳洲,成为这些地区民众眼中最早的中国文化符号。弘扬中华文化是粤商、徽商共同的传统。“一带一路”倡议的互联互通,从资金、政策、基础设施、贸易到民心相通的实施,都离不开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群体。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民营企业群和商人群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机制,给予华商和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更加广阔的空间。继续发挥好粤商、徽商的文化传播功能,必将极大地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猜你喜欢
徽商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论“新徽商”的定义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