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平
摘要:乡村旅游是以乡下的村庄、野外的风景以及乡村特有美食为主题,用游玩、餐饮兼居住的形式为外出游玩的游客提供服务。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中国旅游研究学院联合成立的旅游数据实验室显示:在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出游里程超过10公里的游客多达1.86亿人次,其中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多达1.29亿人次。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游客一种新的出游方式。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乡村旅游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很迅猛,很多地区由于投资意识不强,组织不太完善,再加上促销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导致好的风景、项目不能被大众所熟知,更难谈消费。互联网作为现代人群消费的主流平台,现在累计网民已经高达6.18亿,并且互联网具有高效性、共享性、经济型、省时性以及方便快捷性,因此把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研究乡村旅游、互联网的特点,旨在找出将其两者进行融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乡村旅游;互联网;融合;策略研究
一、目前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旅游景点宣传力度不到位
目前乡村旅游虽然呈现积极发展的形式,但是由于很多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体制并不完善,相关的政策引导并不是很健全,推动力度又不是很大,乡村旅游的主体大多为具有当地乡土特色的自然村,本来对于乡下村落来说,能打造出乡村旅游来发展经济已经相当不容易,如果还要花出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对其进行宣传,无疑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加上部分乡村旅游的带头人多为当地农民,他们对于宣传的方式和途径,并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很多人对于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认知以及应用不是很充分,乡村旅游景点的宣传大多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这种传统的推广方式使得很多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不能为大众熟知和消费,因此,对当地的旅游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产品形式单一
许多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形式与相邻的乡镇非常形似,有些直接把别人的发展模式、经验照搬使用,没有分析自身的优劣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也就不能有效的展示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这样做无疑是得不偿失。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极大多数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主要是想感受当地乡村宁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品尝当地的特色餐饮,享受农家生活的乐趣。“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代表在很多景点盛行。而大多数的农家乐又仅仅只局限于餐饮这一种功能,过于单调,只能满足部分游客的需求。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可能还提供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活动,但由于受季节性的限制,再加上规模过小,很容易就出现淡旺季现象。
二、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必然性与现实意义
(一)推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融合是国家发展的要求
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互联网+行动的重要领域。国家旅游局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于2015年出台《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积极推动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创新意识。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游客一种新的出游方式,在旅游市场占据的份额逐渐增加,有义务也有必要顺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推进与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要求其必须与互联网进行结合
乡村旅游的特点要求其必须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本身的资源特点;二是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特点。如上文所述:乡村旅游是以乡下的村庄、野外的风景以及乡村特有美食为主题,用游玩、餐饮兼居住的形式为外出游玩的游客提供服务。因此游客之所以选择乡村旅游,就是为了体验与喧嚣城市不一样的宁静生活,同时希望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放松心情、减少压力。这就是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不一样的地方,实际上来说,游客对于乡村旅游拥有更高的期望值。但是如果相应的信息辅助缺失,游客则难以体会到深层次的愉悦。而如果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进行结合,相关的乡村旅游负责部门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当地的乡村文化进行全面的宣传,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乡村旅游地点偏僻、资源分散等弱点。游客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旅游当地的特点以及人文情怀,从而提升乡村旅游地的附加价值,使游客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以及服务。
据统计,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以及收入较高的家庭和青少年为主,其选择乡村旅游的出行方式70%以上为自驾游。而这些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以互联网为主,这些游客对互联网的认知以及依赖程度较高,他们在获取旅游信息时,主要依靠网络进行查询、了解,从而作出决定。因此非常有必要促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积极的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以及竞争力。
(三)消费方式的变化要求乡村旅游要与互联网进行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作为现代人群消费的主流平台,现在累计网民已经高达6.18亿,而移动支付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上文所述,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以及收入较高的家庭和青少年为主,而这些游客对互联网的认知以及依赖程度较高,移动支付是他们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这些游客以散客居多,因此他们更多的希望乡村旅游的管理部门能给他们提供全程的全面综合性的服务。因此,对于管理方来说,相对要处理的旅游信息量十分庞大,单靠人工是极难进行统计、处理的。只有依靠强大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支撑,才能更好的驱动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高速发展。例如重庆“网上村庄”开创的“乡村旅游+农产品”模式,“网上村庄”是重庆市创建的具有特色的电商扶贫模式,相关的管理部门通过线上平台组织客源、安排活动、住宿、产品展销等服务,吸引游客前来消费。重庆“网上村庄”的线上平台通过策划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消热、秋季采摘果实、冬季杀猪等活动,于2015年成功组织50多万名游客前来旅游消费,据统计,“网上村庄”2015年的线下交易金额达6000多万元,线上平台交易金额多达5000多万元。因此,实行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融合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融合的策略研究
(一)政府进行引导,社会人员参与
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对乡村旅游作出明确的建设标准、统一进行协调、管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相关的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建立健全的组织实施体系。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可以就乡村旅游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如此,乡村旅游在进行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为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的农民人员进行服务,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面的、细致的服务和帮助。
(二)整合优势,重点突破
乡村旅游目前的发展已经出现了集中性的地方性同化问题,虽然有些旅游地区已经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区域特色建设,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要在实际中推进并不是很容易。由于现在国民轿车的拥有量在逐年攀升,加上国家高速以及高铁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考虑在大区域的范围内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可以通过整合线路上的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上午到双流永兴摘草莓,中午去黄龙溪看水吃香辣丁,下午坐在郫县农家乐打小麻将,晚上跑到都江堰吃夜餐。如此一整合,各个乡村旅游景点之间既避免了竞争,又实现了优势互补。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可以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着手,建立乡村旅游专门的门户网站、对其做充分的宣传;也可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借此积累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加强乡村旅游产业中相关主体的合作,从而有效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务和管理水平,由此促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更进一步的结合。
(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进行丰富,延伸消费
腾讯微信为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了众多的免费项目,例如;微信的下载使用、传输文件、视频聊天等均不收费,传统媒体也因此受到了颠覆性的影响。而微信主要通过各种关联的服务以及应用赚取利润,在微信钱包里,有微信自主开发和提供的服务:微信红包、生活缴费、AA收款、转账、城市服务等;也有与第三方合作提供的第三方服务:电影票、滴滴出行、吃喝玩乐、火车票机票等。例如利用互联网成功进行营销的袁家村,袁家村原本只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村庄,现在已经成为陕西省的乡村旅游圣地,被誉为“关中第一村”,其实行的一个政策就是通过互联网宣传免费开放的政策吸引游客和商家,由此引导产生巨大的客流量以及交易量。
(四)乡村旅游进行网络覆盖、推广电子支付
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电子支付凭借其高效、快捷、安全的优势,在各个行业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游客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时代性,决定了他们对于网络连接以及移动支付的强烈需求。以袁家村为例,袁家村目前已经实现了全村无线WIFI、4G网络全覆盖,在其小吃街上多个商家的餐桌或是前台,均标注着欢迎使用“APPLEPAY”的提示,方便游客利用电子设备进行消费支付。再例如古老的乌镇,在乌镇镇区,即使在小商店购买一瓶矿泉水,或者在个体早点店买个包子,都可以使用支付宝或是微信进行支付,而乌镇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因此,极有必要在乡村旅游处进行网络覆盖,方便游客进行电子支付,引导并促成其消费。
(五)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搭建平台、寻求合作、共享经济
国内有许多出行APP,专门为计划出门旅游的游客提供专业的咨询以及规划服务,例如途牛、携程等。这些APP利用自家的旅游预订平台,上线商家的旅游项目、消费住宿等,为游客全方位服务。乡村旅游可以考虑与这些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在其上面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也有很多封闭式的乡村旅游管理所属权是村集体旅游公司的,这些集体旅游公司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共享经济的理念,提升自己的旅游品质,增强乡村旅游自身的内在生命力和对外吸引力。
四、结语
相比于游客以及渠道端,乡村旅游的目的地段是目前互联网影响最小的地方,而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一度被互联网所忽略同时也忽略了互联网的高效性、经济性以及方便快捷性。乡村旅游的旅游潜力最大,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乡村旅游的管理部门只有积极的引进互联网、高效促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才能快速的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李婉玲.推动现在服务业发展前提下的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2]沈兴菊.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策略探讨[J].西安林学院学报,2011(03).
[3]王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02).
*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创新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