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嫣资+田苗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现状,归纳低碳城市在建设中的瓶颈,从系统模型、功能基础、发展机制和空间结构四个角度构建了低碳城市协同发展模式,以系统发展理念出发,对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了较为针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城市;协同发展模式;对策建议空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PM2.5污染严重。面对当前经济的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推进低碳城市规划建设,走低碳化城市发展道路,不仅有利于保定市生态文明建设,更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低碳城市内涵界定
“低碳”一词是在应对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倡导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潘家华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该形态下人文发展和碳生产力都是达到一定水平的,其目的在于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低碳城市”的概念是由低碳经济发展而来的。主要指城市发展以低碳经济为模式,居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方式,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
2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2010年8月,保定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之一。目前保定市已初步形成光电、风电、输变电等六大产业体系,确定了“中国电谷”的发展目标;逐步开展“太阳能之城”建设;保定市低碳社区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截止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8:50.0:38.2。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46.1亿元。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比例中制造业占比过大。虽然保定市第三产业发展比重不断提升,但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接近一半的比例。而第二产业中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附加值行业居多,而这正是造成主要的环境污染来源,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障碍。
第二,城市建设只关注于某一点或者某一面,发生在城市较小的空间内,与产业协调度较低。保定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交通建设、新能源利用、建筑物等方面,但是缺乏系统性的建设发展对策。
第三,缺乏较为长远的低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政府官员往往更加注重短期目标,而短期目标的达成能对其职位升迁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低碳城市的建设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出现显著成效,没有一个长远发展目标和规划,导致低碳城市建设缺乏—定的承诺度,城市建设发展效果较不理想。
3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协同模式构建
低碳城市建设不能仅从能源建设某一方面减少碳排放量,而是需要从系统的角度,考虑低碳城市整体的建设规划。本文在系统模型、功能基础、发展机制和空间结构四个方面构建保定市低碳建设协同发展模式。
3.1系统模型
在城镇系统的循环转换构成中,水资源、能源和物资成为连接资源环境与城镇活动间的纽带。三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利用、相互影响,构成更大范围的低碳循环模式,推动城市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的多层互动关系。
3.2功能基础
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构成城镇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流,而生态流的相互运动和影响,成为了低碳城镇协同发展的功能基础。
(1)能量流动。考虑到能量单向流动,导致能量流在流动过程中逐级损耗,一部分能源直接以废热形式排入了城镇环境,造成城镇生态系统的破坏。
(2)物质循环。由于物质流动由人工控制,循环作用减弱,加之系统中缺少分解者,降低物质利用效率,加剧了环境污染。
(3)信息传递。信息辐射可以有效指导各子系统的运作,调控城镇各子系统。
3.3发展机制
耦合机制和驱动力机制作为低碳城市发展机制,主要是指竞争和竞合的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如何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实现城镇整体发展。
3.4空间结构
保定城区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包括建筑、市区和所在区域三个空间层次。市区主要引发环境问题,是城镇系统协同发展的主体;建筑区是生态流循环转换的最小单位,主要提供城区转换处理需要的资源。而区域支撑着保定市区发展建设。为使保定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市区和所在区域这两者之间需要形成宏观大循环。
4低碳城市协同发展对策建议空间
第一,充分利用发展驱动机制,加强政府、企业、公众的通力合作,推进低碳城市协同发展。政府做好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企业作为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开发的主体,要不断利用创新驱动机制,开发新产品;而作为低碳消费和生活主体的公众,需要形成合理的低碳消费理念。
第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机遇,对于过剩产能的制造业采用“重组并购”的方式,淘汰缺少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缩小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比例,提升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地方政府需要以低碳理念和系统协同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长远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规划引导城市发展。改变粗放增长的运行模式,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小型汽车的增长量,减少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节能门窗,继续发展新能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