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干预后焦虑状况改善研究

2017-02-05 20:58刘小军卓俐贤方晓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理状况急诊科改善

刘小军+卓俐贤+方晓芳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科护士干预后焦虑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于2013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在职急诊科护士52例作为本次研究试验观察组对象,观察并记录护士焦虑、抑郁程度、SCL一90各因子评分以及干预前后SAS评分变化情况,分析比较。结果干预前急诊护士共2例出现重度焦虑症状,总焦虑率为57.69%;干预后无重度焦虑护士,总焦虑率为25.00%,干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护士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抑郁以及SCL一90总均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三项因子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前,护士SAS评分平均(49.83±8.51)分;干预后,SAS评分平均为(37.25±6.37)分,显著低于干预前,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干预措施后的急诊护士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系统干预能有效缓解护士心理压力,避免职业倦怠情况出现,提高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值得广泛推荐使用于临床当中。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状况;改善

急诊科是医院里面重症患者最集中、急救和管理任务最繁重、疾病种类最多的科室,是医院里面最重要的科室,也是整个医院工作运行的缩影。急诊科能较直观反映医院急救医疗水平、急救人员职业素质、护理服务质量和应对突发状况处理能力高低,救护人员在危急情况下时若能正确运用急救知识和技术,完全可能挽救他人生命,据统计:99%急重症患者是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预后较差甚至部分死亡。研究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负担和职业倦怠情况均显著高于普通护士。我院为探究急诊科护士采用干预措施后焦虑的改善效果,特作探究试验,现进一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3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在职急诊科护士52例作为本次研究试验观察组对象。整个研究均在本人知情同意下完成。纳入标准:所有护士均在我院工作半年以上;取得护士资格证;无精神病史;无近期压力较大、生活工作等方面出现重大变故者。52例观察组护士中,男4例,女48例,年龄19~45岁,平均(25.1±7.5)岁;工作时间1~26年,平均(10.5±4.2)年;中专学历4例,大专学历32例,本科及以上学历16例;已婚护士24例,未婚护士28例;正式工23例,合同工25例。

1.2方法

所有护士采用系统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1)建立心灵小屋:选有临床经验的心理医生在固定时间内与有焦虑抑郁倾向的护士一对一聊天,了解护士需求与焦虑情绪根源,调整负性情绪;(2)减压辅导:以发放宣传手册、播放视频或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护士减轻心理压力,宣扬职业道德,提升护士这一职业幸福感,每周抽取30min与我院高级职称护理人员面对面交流心得体会,分享减压技巧和自我放松方式;(3)人性化排班:由于急诊科均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和护士担任工作,因此轮班不宜过于频繁,护士易产生疲劳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通过人性化合理安排护士上下班时间来改进轮班流程,更有利于资源合理化,减轻负担;(4)放松活动:在减压讲座结束后可播放轻柔舒缓类音乐让护士放松身体,可轻轻闭眼冥想,或者定期在多媒体室播放轻松搞笑类电影供护士观看或发放免费的电影券。建立健全科室业余活动基地,可组织户外徒步,进行跑步、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多种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消除心理疲惫感;自由唱歌活动,帮组宣泄不良情绪。(5)成立小组:在护士长带领下成立互帮互助小组,并选派2名责任心较强的护士作为组长,每周由年资高且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定期组织小组学习,学习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突发状况,提高自我职业素养,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同时增加团队凝聚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护士焦虑、抑郁程度、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评分以及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情况,分析比较。

1.4评价标准

SAS评分标准:根据症状是否频繁发生分为4个等级,分别对应1~4分,1分表示从来没有或者很少发生、2分表示有时候发生、3分表示大部分时间发生、4分表示绝大部分或者全部时间发生。将20项自评项目得分相加,总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即为被测者标准分,标准分分界值为50分,得分在50~59分之间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标准:每一项目采用5个等级评定,分别为:没有、很轻、中度、重度、严重;没有为1分、很轻2分、中度3分、重度4分、严重5分。总均分为9个因子总分只和/90,总均分在1~1.5之间表示自我评价无上述量表中症状;1.6~2.5之间表示有上述症状,但不频繁;2.6~3.5之间表示有症状,且发生相对频繁;3.6~4.5之间表示自我感觉症状明显;4.5~5之间表示症状明显,并且发生较频繁。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选择SPSS14.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设a=0.05,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干预前后焦虑情况比较

干预前护士共2例出现重度焦虑症状,总焦虑率为57.69%;干预后无重度焦虑现象出现,总焦虑率为25.00%,干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护士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评分情况

干预后,士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抑郁以及SCL-90总均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三项因子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2.3护士干预前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护士SAS评分平均(49.83±8.51)分;干预后,SAS评分平均为(37.25±6.37)分,显著低于干预前,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症即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诊断治疗,能保障我们在突发疾病或是意外受伤时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最专业、最科学、最有效的治疗,是我们生命安全的守卫者,也是现代医学进步的标志。因此对于急诊科救护人员要求相对较高,不光要有娴熟的急救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求以病人利益为中心,对病人持高度责任心。特别是出现医患纠纷时更考验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患者家属焦急、无助、烦躁不安等情绪易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和口角,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并且医院处于安全考虑一般要求护理人员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此外,急诊科工作强度大,竞争激烈,作息时间不规律,收入较低,工作环境杂乱等因素均可能造成护士压力过大,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现象。

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敌对、偏执以及精神病性9个方面来系统性的评价被测者心理状况,能准确反映被测者自我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以及睡眠等多方面精神症状,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评价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严重程度的一种测试量表。本次急诊科护士干预前各项自评因子评分较高,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交往时出现明显的自卑感、不自然或坐立难安现象,精神过度敏感、生活工作激情减退、缺乏活力,甚至有自杀倾向,极度厌烦、摔东西、易发脾气等现象,部分护士还伴有身体上的不适症状;而采用系统的措施干预后,护士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抑郁以及恐怖这几项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证实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紧张不安、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人际交往障碍也得到有效改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均有明显恢复。

焦虑自评量表是门诊部门常用的了解病患焦虑抑郁状况的评价量表,适于有焦虑抑郁倾向的成年人自我评价,准确率较高,且方便简单,适用范围较广。本次探究发现:急诊科护士干预前总焦虑率为57.69%,在通过系统性措施如:心理辅导、减压辅导、放松活动、人性化排班以及系统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干预后,护士焦虑状况有显著缓解,总焦虑率降低至25.00%左右,SAS评分平均下降至(37.25±6.37)分左右,心理压力明显降低,进一步证实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和缓解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更好服务于患者。

综上所述,采用干预措施后的急诊护士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系统干预能有效缓解护士心理压力,避免职业倦怠情况出现,提高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值得广泛推荐使用于临床当中。

猜你喜欢
心理状况急诊科改善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桂北地区长寿之乡永福县青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设计研究
浅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降压舒心操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评价
输卵管结扎术患者心理状况分析与护理干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