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威“从做中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7-02-05 21:03王甜甜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杜威小学语文教学启示

王甜甜

摘 要:杜威的“从做中学”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本文简述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一定的教学案例,从教学原则的遵循、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用具的安排几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从做中学”,从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杜威 从做中学 小学语文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91-02

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杜威从特殊的历史背景出发,依据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阐述了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探讨和分析“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对提高儿童的语文综合素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有借鉴意义。

1 杜威“从做中学”概述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倡导者。他所倡导的“从做中学”,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把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因为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1]

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如此。语文教学应为儿童创设“从做中学”的环境,并引导儿童自主选择要做的事情和想要从事的活动。儿童从事活动的特点应是“最适合儿童发展阶段的;最能为儿童步入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做准备;对儿童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开放性的思维最有影响的。”[2]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成绩本位。受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一贯是以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来评价语文老师的业绩。一些语文教师也只是片面的狠抓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其次,教师主导。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侧重语文知识的讲授,教学方式呆板,课堂气氛沉寂。教师满堂灌,不利于激发儿童思维。再次,以成绩为指挥棒。当今的小学语文教育本质上仍以高考为出发点,教学设计和作业布置实际上仍以如何提高语文成绩为总目标,分数仍是学生的“命根”,语文课堂活动并未对儿童的探究能力、主动参与度、自主合作、语文素养的提高等进行全面的考虑。

3 小学语文如何实现“从做中学”

3.1 教学原则的遵循

(1)真实性原则,教学设计的各类活动要尽可能的与日常生活相关,将教学目标与儿童感兴趣的活动相结合。

(2)儿童中心原则,教师要力求使儿童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儿童为主体,结合儿童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因材施教。

(3)目的性原则,语文教学活动要求目的性明确,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激发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4)结果性原则,教师要设计出适合儿童特点的活动,提前预设活动将要达到的令儿童兴奋的结果。儿童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语文运用能力,激发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

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尤其是生字词和阅读写作内容的选择。在生字教学中,依据字体的特征,教师把将要学习的字编成谜语,用猜字谜的方法让儿童识生字。如:一箭穿心是“必”;上下难分是“卡”。此外,还有形声识字法,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如:“铜”是铜铁的“铜”,所以用“金”字旁,右边读“tóng”,整个字也读“tóng”。教师要多进行自我学习,探究更多适合儿童思维特征的高效识字方法。

3.1 教学方法的使用

(1)直观教学法。专注于直观的事物,是儿童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采用直观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准备教学用具,把儿童准备的图片、模型等用具一起带进课堂。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时,运用课件放映大榕树的图片,让学生边学课文边看课件,体味大榕树的茂密与勃勃生机,从而对南国美景充满热爱。接着再放映出鸟在大榕树上栖居的图片,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鸟儿在树上的生活,从而体味“的确是鸟的天堂”。教师再追问一句:“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使儿童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并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

(2)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教学作为师生教育生活的存在方式,应当要融入游戏。将古板的语文知识与活泼的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寓学于玩,将激发儿童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背古诗比赛,猜谜语,唱儿歌,讲故事等,都有助于儿童在欢快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3]

(3)绘画教学法。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激励儿童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采用绘画的形式把内容再现出来。教师要抓住儿童喜画乐画的特征,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鼓励儿童带彩笔进教室。[3]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之后,鼓励儿童发挥想象力,用彩笔画出课文中荷花是怎样的,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儿童个性。

(4)表演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通过生动的表演,利用身体语言来表现课文中的信息。表现力极强的对白运用表演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用身体模拟的方式,使语文课堂富有生机。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文时,教师运用表演教学法,男生扮演丢羊人,女生扮演善良的邻居,分角色表演,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激发学生表演天赋。

其实,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精心策划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之富有启发性,调动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体验。

3.4 教学用具的安排

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型的方法与手段,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与生机。自制教具具有灵活直观、易获取、可自制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动手能力,是一种更为直接的创造性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安排,灵活选择教具。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之后,教师以“大自然的美景”为题,让学生运用家中的废纸片,制作知识树,如第一课《燕子》是写了动物,第二课《古诗两首》是描写了柳树等等,梳理了单元知识,锻炼了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

然而小学语文教师也不能盲目推崇“从做中学”,有些课文不合适这样做。仅强调“从做中学”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通。因此必须要把握好“度”,“适度”才能形成最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设计活动时要循序渐进,把握好“度”,避免将“从做中学”演变成单纯的“做”和“玩”。如果有些儿童对“从做中学”方式不喜欢,小学语文老师要针对学生个性耐心引导,因材施教。

4 结语

总之,杜威的“从做中学”为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了“研究型课程”、“综合性课程”的开展,推动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摸索新型的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儿童的感知体验,参与合作,让他们“从做中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广利,汤慧丽.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5(1):85.

[2] 张玉星. 杜威“从做中学”教学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79-80.

[3] 张秀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J].modern education and teaching,2013:130.

猜你喜欢
杜威小学语文教学启示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杜威归来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