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精粹、培养综合素质

2017-02-04 03:09丛海霞
大观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更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培育的重要保证。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一个内涵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涉及甚少,研究不够系统,主要停留在理论的表层上,缺乏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拟从意义:“文化-教育-学生”、和途径:“课堂-课外”两部分提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的新思路、新路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职人文通识教育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均重点强调了要在高职人文通识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也要求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阐述了青年如何传承五四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如何教育引导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等重大问题,为高校弘扬五四精神、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文化的相互渗透、不可分开的时代。经济交往已具有世界性,表层文化到潜层文化,都在相互影响、渗透,交流、撞击。面临这种新的局面,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不少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当前新的时期,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扼制崇洋媚外的思潮,建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显得更为迫切、重要。在高职院校人文通识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磨炼心志,完善人格,弘扬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精髓的传承,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培育意义重大,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文化传承之必需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感知、体验和创造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小就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全面准备。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更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教育发展之必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都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部在《纲要》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而在《若干意见》中也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树德立志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奋斗目标。我们除了继续坚持用各种常规思想教育手段外,还必须拿起得天独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武器,不懈地教化和熏陶我们的后代。

教育是当今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要全面加强我校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青少年从了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主动传承传统文化精粹,培育诚信厚德品质,培养“品德好,品行优,品味高”的当代大学生,从而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三)学生发展之所需

在当前多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部分高职学生思想上出现多元化、多样性、多变的特点,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选择矛盾化、价值追求实用化、价值取向多样化,部分青少年丧失了比较和鉴别能力,极易迷失方向。如何有效地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茁壮成长,是我们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对青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必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广大学生的深情呼唤。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高职学生成为道德高尚、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不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创造者。

二、实施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激发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感知文化、传承文化。精选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构建有代表性的内容体系;可多途并举,形成合力,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社团、展演活动、观摩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进网络、进学生大脑。采取多种路径与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肩负起“传承文化精粹,培养综合素质”的重任。

(一)创新课程课堂教育

1.逐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开设传统文化、形象设计、礼仪礼貌、诗词鉴赏、行为养成、艺术欣赏、剪纸古画、书法等选修课程,指导树立传统文化的学习观,重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导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有传统”的观念,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形成学校特有的绅士文化、淑女文化,培养好品德、好人格、高素质、高品位的当代大学生。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优质课活动

以教学设计为主,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优质课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打造课堂模式实用且效果较好的精品课堂。体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想境界。

4.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媒体网络平台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都已普遍利用手机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高职院校应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关注学生兴趣,搭建微信平台,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微信媒体。同时,将课程教学体系、学生活动与微信网络教育相结合,以此来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和沟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人文通识教育中有效开展。

(二)开创第二课堂教育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学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传统文化的积累交流评比活动,养成看报、听广播、做笔记、记日记等良好习惯。通过树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从中体验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1.重视传统美德教育

通过在学生会和社团中开展争做美德之星等活动,在高职院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种活动形式,广泛掀起学习、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不断加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诚信教育,以提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诚信美德良好作风。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大力挖掘、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开学典礼、军事训练、入学教育、企业文化讲堂、毕业典礼、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和企业调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针对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技能活动,引导学生加入到传统戏曲、茶艺、剪纸、书法、古典乐器等人文类兴趣班来,以此来陶冶情操,更好地宣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和做之间慢慢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加强传统节日教育

以传统节日的形式重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以忠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利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教育活动,在高职中传承感恩父母、尊师重道的优秀文化。

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积极挖掘这些节日中的德育元素,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以国庆节、建党节、劳动节、青年节、建军节为契机,在大学生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引导广大师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3.抓好经典诵读教育

在高职院校利用早读早锻炼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构建国学经典诵读体系。每学期制定诵读计划,在各学院开展不同的国学诵读内容,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顺故事》等国学精粹,组织教师诵读《大学》、《道德经》、《论语》、《诗经》等国学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活动,利用好学生会和各个学生社团,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传统文化氛围;深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广泛开展生活化、故事化、兴趣化的诵读活动,并成立国学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国学、热爱诵读。

4.开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

通过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定期组织党员学生参观文化遗迹、名人名事、博物馆等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做好地方国粹教育,以学校原有项目为基础开展如:民间体育、泥塑、剪纸、皮影戏等国粹教育。

【参考文献】

[1]樊海源.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理性思考[J].成人教育,2015(05).

[2]陈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学生人文素质[J].奋斗,2015(03).

[3]欧阳娟.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4(05).

[4]王鹏程.论高职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J].学校管理,2015(08).

[5]彭铁光,李洪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04).

[6]王旭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该怎样进校园[J].语文建设,2015(03).

[7]鞠升川. 新形势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

[8]朱永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04).

[9]李申申.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丛海霞(1982-),女,武昌职业学院讲师,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高职人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