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生良好数学行为方式的培养

2017-02-04 05:43曾家波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观察初中生数学教学

曾家波

摘 要: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并将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变成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受益终身。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从创新教育、情感教育、兴趣教育和观察教育三个方面谈谈学生良好行为方式的培养办法,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教学;行为方式;创新;情感;兴趣;观察

“简单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基石。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很多都没有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数学教师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行为方式,并将之转变为学习习惯,终生受用。

数学知识素来以抽象、严谨著称。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的特点,在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的探索数学知识和行为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良好行为方式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从教学思想和方式上,进行创新教学

在教育中,创新是教育的终极存在价值,是教育的真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的思想和教学的方式上做出大胆突破,进行创新性教学。

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活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更加重视前者,所以教学形式表现为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成为知识的容器,高分的机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转变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和思路,正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方法,改“灌输”为引导,设置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等优良行为品质。突破“师道尊严”的局限,走近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前提下,愉快学习,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二、从认知情绪和规律上,实施情感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定理、理论等的学习,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抱有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如果过程顺利,结果圆满,学生会感到满意、开心,并对下一次行为充满期待;反之,如果过程坎坷,结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就会感觉到失望、难过,会对下一次的行为产生抵触,甚至是恐惧和恨。这些学习的情感虽然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但是在其中也起着微妙的或促进、或调节、或阻碍、或减少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了解初中生的认知情绪和规律,如好胜心强,喜欢被表扬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情感教育,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在困难面前更坚强,在成功面前更沉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从内在动力和欲望上,采用兴趣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和自主性,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数学兴趣的高低。学生一旦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将“要我学”转变成为“我爱学”,从而不再感觉数学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要想让学生愉快、高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就在于采用兴趣教育,让学生拥有学习动力。

不仅如此,兴趣还是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出发点,是创新教育的铺垫,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兴趣,从他内在的需求和欲望着手,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索、讨论数学问题,让潜能变成本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习,因好奇而发问,自然而然解决、分析和创新问题。逐渐形成习惯,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从思维感知和发展上,注重观察教育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同样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所必备的一种能力。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特点进行感知活动。观察,并不是消极的注视,更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对智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教育。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和深刻性等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思维的训练,通过观察力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

参考文献:

郭艳丽.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J].新课程,2014.

猜你喜欢
观察初中生数学教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