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琳
摘 要: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最棘手而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转化潜能生。除了要求班主任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之外,还要求班主任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和机智。作为班主任,要全面了解潜能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然后巧妙激发内驱,联合家长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转化潜能生,让短板不“短”,营造良好的班风。
关键词:内驱;潜能生;家校共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哪个班级里没有一两个“小短板”。潜能生是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只占班级少数,但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班风和学风的健康发展。那“潜能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潜能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都是造成“潜能生”的重要因素,只有找到根源,从源头挖起,才能把“潜能生”真正转化过来。潜能生因长期形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自卑心理等因素,从而受到教育者的忽略,致使其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多把目光投向潜能生,这里我想就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如何转化这些“迟开的小花”。
一、激发内驱,浅尝小成就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内驱力中,认知内驱力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大象不走,旁人怎么拽也动不了。由于后进生的自卑心强,他们即使做出了一点成绩,都得不到人们的肯定和认同,这样会更加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索性有的孩子就破罐子破摔。歌德说过:“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其实,破罐子是假象,殊不知,他们用假象来引起同学老师的关注。所以,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只要他们有了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课堂上,简单一点的问题,可以鼓励他们去发言,试着用你会“说话”的眼睛去唤起他们举手的勇气。只要大胆站起,就值得表扬,你的关注,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你的表扬,使他们品尝到学习知识的甜头,对今后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信心。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胡某,转学进来时,问题极其严重,几乎天天都不按时完成作业,也不交作业,课上无精打采地趴在那儿。我教育了好几次都没什么效果,后来才从家长那里了解到这个孩子性格极其内向,对此我感到很棘手,采用一般的教育也起不到效果。然而,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意外发现这个孩子的改变。那天我们正在学习《乡下孩子》。课上我问他们乡下孩子除了会挖野菜、逮小鱼还会做什么?多数孩子没有经历,说不上来,一直趴在那的胡某却坐正了,一直盯着我看,小手举了又不举了,我也用眼睛看着他,好像在说“勇敢点,孩子”。果然,一股力量使他举起了小手,他和我们分享了他在乡下时的趣事,当说到他在稻田里逮螃蟹时,逗得班上学生哈哈大笑,他也跟着笑。我鼻子一酸,觉得这孩子真可爱。我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我发现胡某真勇敢,今天不仅敢举手发言了,而且他的回答真是棒极了。”说完,班上的学生都拍起了手。从这以后,我发现作业本中渐渐有了胡某的名字,每当他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我都在班上大力表扬他,从此这位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兴趣浓厚,几乎都能按时交作业。当然表扬的方式很多,不一定都要在口头上,可以在作业本写上你的悄悄话,如“你最近进步可大了”“近来你的表现真棒”,或是画上一个笑脸、一朵红花,都是一种暗示,也可以给他写封鼓励信。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在平时工作中,给他们多开“后门”,可以适当让他们从知识中获得满足,从好的表现中获得能量,尝到甜头,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内驱力,真正爱上学习。
二、以心换心,温暖“小人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首先放下自己的功利思想,用一颗博大、仁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潜能生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要深入实际,调查掌握他们的“困”之所在,然后给予关心帮助。比如我班的刘同学,因为父母离异,生活中缺乏母爱,使她变得孤僻、厌学,学习成绩大幅下降。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学习上给予关心,我会帮她把一头乱发梳整齐,我的满腔热情感染了她,她含着眼泪表示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从此她重新振作起来。后来,她的成绩明显提高了。由此可见,“关心”不仅体现了老师无私的爱,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受伤小苗”前进的勇气。热爱学生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我国教育家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爱,是教育的灵魂。”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热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更加要爱潜能生。潜能生无论学校、班上,甚至有的家里都是受歧视的对象,因而他们大多有一种自卑心理,对教师和同学存有戒备心理,他们比一般学生更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如果多花点时间去接触、关心他们,以你的真心换取他的“小心”,给予这些班级“小人物”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从而让他们冰冷内心感受到温暖,逐渐融化心中的“坚冰”,走出心理阴影,重新看到希望,再次扬起生活的风帆。
三、持之以恒,家校共撑一片天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学校与家庭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成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圆满的教育效果。”转化潜能生,学校是教育的阵地,家庭是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思想观念形成的源地,家长的素质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转化工作。
这些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如人们所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潜能生的转化是一项艰难持久的工作,一个潜能生的最终转化一般都要经历醒悟、转化、反复、稳定等阶段。坏的习惯形成很容易,可是要纠正起来却很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我们要把已成习惯的东西给予改变,难度相当大,既使一时改变了,时间稍微长点又会回到从前。因此,我们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家校联合,持之以恒地坚持做潜能生的转化工作,“不抛弃,不放弃”,不管在学校还是家里,都要形成好习惯,在不断磨砺中得以巩固。
有教育家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潜能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茁壮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