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霞
(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廊坊 065000)
融入中西方文化的茶叶英语翻译方法的研究
吴元霞
(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廊坊 065000)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较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翻译中西方茶叶贸易往来中的英语资料信息时,应该具有跨文化意识,充分把握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别,融入相应的茶叶文化,再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巧妙地实现中英语言之间的转换。
中西方文化;茶叶英语;翻译方法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知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伦理、时空观念、科学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概括和总结。它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而且能够继承和发展下去,体现出持久性和一贯性。中华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征,但双方在很多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异。茶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居于重要地位。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开始从我国进口大量茶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人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西方茶文化的重大差别,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
中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比较大,不同地方的饮茶仪式不完全相同。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存在固定的饮茶仪式,国人在日常交往中将以茶待客当成了基本礼仪,饮茶时以八分满最为合适,上茶时用右手端茶,从客人右方敬上。再者,国人饮茶目的也比较多,如谈论生意等。但西方国家形成了嗜茶、尊茶的氛围,通常情况下在周末邀友聚集品茶,绝大部分是在咖啡厅或者茶厅。有所谓的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之分[1]。
在中华传统茶文化中,茶道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涵盖了佛教、道教、儒家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理,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传统,包括敬、廉、美等方面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素养。国人在品茶过程中追求古朴、清淡、典雅的风格和意境。他们期待通过品茶获得灵魂和心灵的慰藉,升华内在品格和精神层次。与之相反的是,英国人在品茶过程中缺乏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更关注品茶过程中的品质和感官享受,注重舒适的生活格调和优雅的感官享受[2]。英国人过去喜欢喝绿茶,如今更加偏爱红茶,因为红茶是性温之物,对于久居潮湿气候的英国人民来说尤其适合,很多饮茶者喜欢在红茶中加入一些牛奶和糖分,配以蜂蜜、黄油以及胡椒等佐料,调制出本人喜欢的茶饮口味。
这种音译法适宜于国内外知名度比较高的多种名茶,而不适合知名度较低或者没有知名度的茶叶产品。国内不少知名茶叶企业在翻译相关资料时都采取了这种方法。这是因为在翻译这些茶叶品种时,因为找不到与之相吻合的英语词汇,可以采取“拼音+tea”的翻译方法。如西湖龙井可以翻译为Xihu Longjing Tea,它在多次评比中均位列“中国十大名茶”。安溪铁观音可以翻译为Anxi Tieguanyin Tea。有些茶叶翻译采取了产地+品种的办法,如信阳毛尖产于信阳地区,可以翻译成Xinyang Maojian Tea[3]。
在目的语和源语言的受众基本上不存在认知环境差异的情况下,而且对相关产品的消费如名称认知以及价值取向等非常接近或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直译法。不少茶叶的名称在翻译成英语时采取了这种方法。例如武夷岩茶就被译为“Rock Tea”,它充分地表明了这种茶叶生长在山间岩石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此处的“rock”还可以显示出其花香、岩骨的独特韵味,“rock”一次让英语受众体验动感和振奋。绿茶就直接翻译为Green Tea,让人有清新爽目之感。
这两种翻译手段存在着显著的区别。首先,“归化派”坚持以目的语文化作为翻译的落脚点,它指出译文要破除不同语言之间的障碍,也要打破文化障碍。译者肩负的重要职责是规避文化冲突,译者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应该最大限度地使源语言文本所蕴含的内容世界与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认知和表达方式相吻合或者非常接近,这样一来,才能使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受众处于“文化对等”的境地。其次是“异化派”,它倡导在译文中保留充足的源语文化,指出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和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和充实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容。读者在阅读这些茶叶资料和信息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鉴赏具有异域文化的本文内容。译者应该充分信任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他们可以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这些异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4]。
在茶叶翻译过程中,可以综合性地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为了有效地传播中国茶文化,可以更多地采用“异化法”。
这种翻译方法可以适当地改写或者增删相关的翻译内容。这是因为中英双方在民族心理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差异,两种语言的受众存在着不同的认知环境,部分情况下存在着较大差别。为了使信息意图尽可能地遵守语言交际的意图,译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对翻译手段进行变通,采取增删或者改写的方式,使目的语受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这些茶叶翻译中的文化内涵。比如“青沱”和“熟饼”是所谓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分别被译为“Age Bowl Puer”和“Pile Cake Puer”,这些译法可以让受众更好地把握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生成语境[5]。比如,铁观音是福建名茶,它的翻译方法就采取了这种译法,是非常经典的意译法案例。外国受众也了解观音(Buddha)是佛教中的神话人物,“铁”和英语单词的“Tea”读音比较相近。所以,可以将“铁观音”意译为“Tea Buddha”,这种译法巧妙地将佛禅和茶叶产品结合起来,生动地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菁华和精髓。再就是“碧螺春”和“大红袍”分别被译为“Green Spiral”、“Robe Tea”,这些意译法都充分地体现了意译法的运用。
茶叶商标翻译的具体要求是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产品信息,吸引客户,让受众联想和识别茶叶产品,有利于广告宣传。所以要具备鲜明的个性、悦耳优美的名称、顺口易记、内涵丰富。眼下我国在茶叶商标的具体命名和翻译中显得比较混乱,不利于其他国家的客户了解茶叶产品的具体种类。因此要统一茶叶英语的命名规则,规范相应的翻译标准。茶叶企业必须在茶叶名称下面添加茶叶所属的分类名称,让客户更准确地了解和认识茶叶的类型和属性,让他们买到所需要的各种茶叶产品[6]。比如可将茶划分成四个大类,这就是“不发酵茶”的翻译是Non—fermented,比如“绿茶”(Green Tea);“后发酵茶”的翻译是 Post—fermented,如“普洱茶”的翻译是 Puer Tea:“部分发酵茶”的翻译是Partially fermented,如“乌龙茶”的翻译是 Oolong Tea;“全发酵茶”的翻译是Completely fermented,如“红茶”的翻译是Black Tea。
只有具备深厚的跨文化意识,最大限度地把握出口国的文化特征,精确地调查其茶叶市场的实际需求,有效地满足广大消费者对茶叶的心理需求。国内不少品牌在国外得到强烈反响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符合消费者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心理,既有深入人心的产品,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心理需求[7]。第一,在翻译成茶叶英语时,应该通过调查研究,深层次地把握出口国家的诸多文化特征。比如可以借助报刊、杂志、网络、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渠道,增加对出口国风俗习惯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认识。密切结合出口对象国的文化特色,添加符合其认知心理和文化内容的文化信息和包装设计。同时要不能触碰敏感性较高的文化边缘和角落。第二,邀请专业人士来审查和评估我们的茶叶出口翻译和包装设计,再怎么认真也不为过。必须确保我国翻译的茶叶文化信息体现出口对象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吸引越来越多的茶叶消费者。
很多茶叶出口包装上面存在着错误百出的信息,最根本的原因是译者的综合素质较低,未能以适当的翻译方法与恰当地处理文本内容,这就需要译者持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稳步强化自己的专业翻译能力。针对不同的文本信息,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如此才能形成高质量的译文,既可以准确传递茶叶信息,也能够提升受众的接受程度,扩大茶文化的传播。茶叶企业或者翻译协会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循序渐进地增加译者在茶叶领域的翻译技能和跨文化素养。还可以通过全方位的翻译培训,使译者系统而全面地学习与掌握国内国外茶叶英语翻译的诸多问题,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具备高超的翻译技能和扎实的翻译功底。企业也可以和专业化的茶叶翻译团队开展定期合作,针对难度较大的茶叶翻译问题,改进和完善相应的解决对策。企业专门译者与专业化的茶叶翻译团队在连续沟通的过程中,稳步提升自身的翻译素质。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翻译奖罚制度,针对优秀的翻译作品进行奖赏,针对错误百出的英语翻译作品实施必要的惩戒。这样,才能不断强化翻译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英语译员的茶叶翻译素质,降低和消除茶叶翻译中的错误,循序渐进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8]。
综上所述,在翻译茶叶英语的过程中,要求译者全面把握中西方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较强的翻译能力。既要精通源语言的语言知识和习惯用法,也要熟络源语言背后折射的文化内涵,克服源语言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和交流障碍,成功地实现语言转换。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做好茶叶英语翻译,提高茶文化传播力,使我国茶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2014(6):67-69.
[2]贾清艳.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7):333-334.
[3]王成秀.中西茶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茶叶翻译技巧与方法探究[J].福建茶叶,2016(10):341-342.
[4]孟静,邓颖.论涉外贸易的茶叶专业词汇翻译[J].福建茶叶,2016(1):34-35.
[5]游娟.从文化视角看茶叶英语名称习语的翻译.[J].福建茶叶,2016(11):301-302.
[6]王碧.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探究茶叶翻译技巧与方法[J].福建茶叶,2016(5):64-65.
[7]王爽.跨国贸易中茶叶专有词汇英语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6(1):46-47.
[8]袁胡雪靖,吴杨.茶叶出口包装上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33-34.
吴元霞(1980-),女,河北廊坊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及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