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峰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发展和改革局,甘肃庆阳 745000)
西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建峰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发展和改革局,甘肃庆阳 745000)
近年来,西峰区根据庆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持续加大电化教育投入,全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推进全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文章从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针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初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建议
(一)加强装备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庆阳市西峰区累计投入3 515万元,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配备教师办公用计算机624台,学生计算机2 553台,生机比达到了10:1,交互式液晶触摸一体机型多媒体教室1 011个,交互式电子白板型多媒体教室136个,网络多媒体教室65个,录播教室3个。一是着力落实“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区118所学校接入互联网,其中10M以上学校40所、4M~10M学校51所、4M以下学校26所、无线接入学校1所,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全面覆盖。二是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紧密结合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班班通”基础设备的配备和使用比例。积极与电信、联通、移动运营商合作,加强全区中小学网络运营维护,全面推进中小学宽带网络提速升级工作。目前小学以上学校在网络条件下基本教学环境建设情况已基本形成。三是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通过“人人通”空间的推广、培训和应用,使全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得到普及化。全区中小学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及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1]
(二)增强服务意识,构建支持体系
为确保全区中小学的电教设备正常运行,西峰区教体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教设备管理及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学校要注重设备的后期维护,设施的管理、使用和服务。2016年6月份,对各学校近年来配发的电教设备进行了专项督查,在摸底清查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梳理归纳了设备使用维护问题四大类46条,通过指导反馈,21条问题已得到现场解决,随后,区教体局组织专业人员赴全区各中小学,对电教设备进行了上门维护,对全区有电教设备的学校进行了整修,目前,存在的问题已全部得到解决。一年来,为各中小学提供了软件及硬件技术服务30多次,确保了设备的正常运行,发挥了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
(三)加大技能培训,提升应用能力
在落实国培计划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集中培训、骨干培训和校本培训。先后邀请创维公司培训讲师对全区32所学校的160名电教管理员和有关教师进行了“班班通”设备使用和维护培训;利用“国培计划”完成了全区4 536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工作;利用暑期继续教育,组织50名骨干教师赴陇东学院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校本培训[2]。通过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全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为西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增强教育融合,提高应用成效
为提升西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巩固校本培训成果,有效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深度融合进程,全面提高西峰区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开展“班班通”技术应用暨课堂教学示范交流活动,组织全区8个乡镇学区所有电教老师,围绕信息技术应用、设备维护维修等主题,开展座谈交流会8场次,示范观摩课25节,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进一步高效化、便捷化。二是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2015年的活动中,全区获得市级优课26节,省级优课11节,国家级优课1节。今年7月28日全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进会召开后,我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印发了活动方案、召开了部署会议,积极组织全区所有教师上网登录、注册,截止目前,全区已登录注册2 997人,报名晒课教师1 967人。三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教育信息化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近年来,西峰区在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庆阳二中在翻转课堂与微课制作方面已自成体系,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在信息技术及教育资源共享和深度应用方面,团结小学、南街小学、黄官寨实验学校等中小学,能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和个性化教育资源,满足了广大师生的需求,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西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制约瓶颈,信息安全急需加强;二是现有通信网络的硬件设施无法完全为西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提供硬件保障;三是由于各职能部门分管任务不同,缺乏有效沟通协调,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建设;四是由于业务领域的不同,现有各数据库建设标准不一,彼此缺乏互通互联,大大降低了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五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够,结合深入农村教育应用尚存差距;六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农村教育发展环境亟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西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一部分成绩,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就要求西峰区必须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增强忧患意识,正视困难,迎头赶上。[3]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的新突破),进一步拓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凝心聚力、统筹安排,全力推进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助推西峰教育全面发展。
(一)强化网络建设工作
按照“节约适用”原则,组织相关专家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等方面进行规划论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教育信息实施方案》。各教学单位要按照全区总体统一安排部署,及时完成单位组网工程。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进行运行管理。
(二)充分发挥网络整合优势
对现有网络要进行集中清理,能并入区教育信息化网络系统的,改造后并入,确实不能并入的,要按要求使用,不允许在因特网上传输教学资料。新上网络,要经区网络管理机构批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
(三)加强数据资料管理工作
为确保数据库各类数据和有关资料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各教学单位要严格数据库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教育数据的搜集、审核、处理和录入等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和使用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成果。
(四)加快信息资源建设
建成西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与城市教育形成互联互通、规范统一的信息化环境。在“十三五”末,全部实现教育信息化全覆盖无盲区,全区教学资源库与国家省市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贺斌.中职学校网络学习空间的构想与实现[J].才智,2013,(6).
[2]金岩.甘肃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7,(4).
[3]高兴明.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甘肃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11).
(编辑:王骏杰)
S277.7文献识别码:A
1673-9019(2017)02-0042-02
2016-12-21
刘建峰(1975-),男,甘肃庆阳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信息化。
甘肃省教科所“十二五”规划课题《西峰区农村教育中的信息保障研究GS(2014)GHB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