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芳+张婷+陈涛+张建炜+王光昶+刘玉红+梁栋
摘 要: 根据“成都医学院网络课程中心平台”的建设规范,介绍了《电工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和遵循的原则,总结了电工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结合建设和使用经历,对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电工学 网络课程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9-0011-02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网络课堂不断涌现,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显示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开展网络教学,是对传统授课方式的有益延伸,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归宿[2]。
作为一个新建本科院校,为进一步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自主学习平台,我校紧紧跟随教育发展的浪潮,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于2013年11月开展了成都医学院“课程中心”优秀网络课程的评选工作。自2013年至2015年的三年时间,我校已经评审出29门优秀网络课程,除给予资金资助外,还将作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推荐课程”。
“电工学”课程作为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药物制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结合我校学生特点,课程组老师以2013年优秀网络课程评建为契机,建设了具有丰富教学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的网络课程,最终被选拔成为2013年成都医学院首批优秀网络课程之一。本文根据“成都医学院课程中心平台”的建设规范,讨论了“电工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原则,介绍了电工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结合建设和使用经历,对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对策。
一、“电工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结构模块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3],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课程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电工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包括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学习互动三个模块,具体如图1所示。
“电工学”网络课程功能模块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原则:
1.学习情境的创设性原则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4]。网络课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丰富网络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除了采用文字教案和幻灯演示的方式来展现之外,还有课程录像、课程通知、在线作业、作业评讲、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教学模块。这些内容既有课程学习,也有课后交流;既有作业完成,也有评价考核,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对帮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究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2.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原则
网络课程主要是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和数字化环境。网络课程的内容,应能体现出特定的教学策略[5]。在建设网络课程时,对信息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表达等都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把书本知识和各种内容毫无选择地照搬上网络,再把各种资源和参考资料简单罗列,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学习内容;对于那些虽然有趣、但是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也不能设置进课程,否则不但起不到激发兴趣、帮助学习的作用,还会让学生舍本逐末,忘记学习的初衷与目的,最终无功而返。
“电工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课程信息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章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等。而课程教学资源部分则以文本、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该门课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划分,又有每个知识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些内容在进入课程网站后,通过树形目录呈现,方便学生学习。
3.自主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原则
因为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不同,因此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方便不同需求的选择。在“电工学”课程网站中,我们设置有基础内容的PPT、视频,也有与基础内容相关的文本资源;有学科前沿的研究与介绍,也有经典应用的实际案例;有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讨论、练习、作业等,也有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水平的拓展资源;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生活常识、家庭及学校等用电安全的视频,也有工程技术原理及电工技术前沿等应用的视频;有国内电工学学习的经典网站、相关知识链接,也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在线测试、模拟测试等。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4.课程学习的反馈与评价性原则
反馈与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比较自由,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督教”和“督学”,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出现惰性,从而导致网络课程教学趋于形式化,使网络学习大打折扣。因此,加强网络学习的监督与评价关系到网络课程教学的成败。“电工学”课程网站中,设置了网上作业布置与提交、在线答疑、在线测试、模拟测试等功能模块,可以方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过来,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老师也不得不经常上网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到目前为止,电工学网络课程已经在3个班次约130名学生中使用,共收到学生网上提交的作业600多份。这些作业也全部由授课教师在网上批改、点评。这些行为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对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客观。
二、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策略
网络课程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多元化、立体化,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必要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更好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研究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果与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6]。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课程的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纵观各高校的网络课程,总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们的建设及使用情况谈一谈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策略。
1.平台软件系统功能有待提高
现代网络课程建设都是基于系统开发商已经开发好的软件系统,建设者只需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将相关资源上传。比如我校课程中心的软件系统是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提供的“清华教育在线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该平台基本上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但是该平台的网页编辑器中不能直接输入数学公式,只能将数学公式转换为图片后再上传。在将试题批量导入题库时,系统软件给出的EXCEL样例只能录入文本,不能录入数学公式和图片。公式和图片只能单独上传。同样的,课程作业的布置与提交也不能直接在网页编辑器中输入数学公式。这对于数学公式和电路图都特别多的电工学来说,在进行题库建设、作业布置与提交、答疑讨论等都会耗费非常多的时间,给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学校在选择平台软件时,既要考虑其实际应用,选择操作简单、相对开放的系统;又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7],不能让平台软件系统成为拦路虎,妨碍了网络课程的建设。
2.教师参与意识淡薄
网络课程建设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应尽量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8]。但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多种原因,导致教师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建设过程主要是课程负责人在建设,这不利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教学理论的革新,也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更新。如果学校从观念层面以人为本,多关注教师的发展;从制度层面营造教师团队建设的环境制度,比如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配套,对参与建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认定,在申报教改项目时给予适当照顾,在评职称时有相应的加分等,此类政策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9]。
3.网络课程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不够好,师生互动少
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借助外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实现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只能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10]。
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上所有的内容都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传统课堂的真实体验。目前课程网站师生交流方式主要以论坛、留言板、邮箱等非实时交流工具为主,使得教师往往难以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在线辅导答疑,难以有效地在讨论区组织讨论,更不能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这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交流和互动环节薄弱,甚至不通畅。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改变这种情况,课程组老师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主题活动。比如开展实训训练、组织实践活动、进行知识抢答、设计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对线下的活动,可以拍成视频放在网上,以供学生观摩并展开讨论;或者鼓励学生提出讨论话题,邀请同课程的同学讨论、分析,分享不同的学习领悟。课程组还可以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网上的答疑和讨论,甚至为学生开展网上报告。通过这些活动,为网络学习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势必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也能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了如指掌,以便教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
4.网络课程学习的组织、反馈与评价不够
对网络课程而言,学习者不仅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课程设计,更需要学习的组织性、评价性和反馈性[11]。学习评价与反馈是监控学习进程、激励学生学习和考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12]。虽然课程网站也设计有评价和反馈的模块,但是利用率很低。比如我校的电工学课程网站设计有教师日志、作业管理、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但大多数学生只会完成老师强制要求的作业提交和在线测试。对于答疑与讨论,尽管教师会根据课程需要设置讨论的问题,但是设置的问题较少,学生参与度也不高,主要表现为参与者较少、讨论不激烈,有的学生甚至从未参与过答疑讨论。另外,为了方便批改试卷,在线测试组卷时主要选择客观题,缺乏实际案例和设计方面的练习。这种片面的反馈和评价方式不能真正起到监控学习进程、激励学生学习和考察学习质量的目的。
另外,在“电工学”网络课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深度的引导是不够的。因为网络课程所有的内容都以静态的方式展现,对于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会导致学习难以坚持。如果能对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仅可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在问题的引导下,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增进学习效果[5]。
基于以上情况,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善网络课程学习的组织、反馈与评价不够好的现状:
(1)精心设计网络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网络课程的教学环节需要精心的组织与设计,它不能是课堂的移植与克隆,应该真正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13]。在进行内容设计时,要注意组织好教学内容、控制好教学进度、掌握好教学深度[11]。严谨搭建教学内容结构,制作出每一章节的结构图,给学习者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尽量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料,包括图、文、声、像等学习资源。
(2)加强监督力度。没有严格的教学环节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老师和学生都容易出现惰性[13]。管理部门和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登录次数、在线学习时间、在线学习内容、答疑讨论情况、课程作业质量、在线测试成绩等,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发表看法,提出学习见解,与同学加强交流和探讨,甚至与同学协同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合作学习。
(3)作好课前学习引导。
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发布课程公告,告知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注意事项等;也可以在每小节前设计出引导学习的“先行”问题,让学生将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这既可以引导学生作好学习前准备,也可以控制学习进度,对保证学习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
虽然“电工学”网络课程距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通过“电工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课程组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理顺了课程教学体系,丰富了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该门课程建设成为示范、辐射作用更大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剑,刘全龙.大学物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86-87,92.
[2]黄鹏,黄和平,何黎琴,等. 浅谈药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2):54-56.
[3]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
[4]成家茂,张本斯,朱建华,等.地方高校《运动解剖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初探[J].科技展望,2016,16:306-307.
[5]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6,9:46-49,79-80.
[6]大学物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武剑,刘全龙..教育现代化,2016,1:86-87,92.
[7]杨慈清,李小英,井长勤,等.网络课程在线测试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7):648-649,652.
[8]刘广,郑重.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现状、特点与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 22) :15-18.
[9]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2-14.
[10]赵志群.学习情境及其设计[J].教坛视点,2009,21:1.
[11]周雨青,张勇,叶善专,等.探析物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13,3:59-61.
[12]刘新奇.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3,6:130-135.
[13]胡庆,马瑞民,常瑛.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72.
作者简介:周继芳(1972-),女,四川西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及医学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