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均平
摘 要: 新闻人文关怀是近些年媒体的热门话题,在新闻实践中至关重要,堪称新闻的灵魂。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是当前传播形势下新闻报道“含金量”的一个新取向,是媒体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良知的一种标志。对农节目在传播资讯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农村生活和农民生活状态的反映与关注,体现出了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对农节目 电视新闻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9-0352-02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的人文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新闻报道讲人文关怀,就是要以受众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衡阳电视台对农节目《乡里乡亲》自播出后,得到了观众的热捧,收视率高居不下,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这档对农节目之所以“火”起来,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栏目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
一、新闻人文关怀的内涵
1.新闻人文关怀是一种职业道德。当前新闻人文关怀已成为对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念和行为规范。现实生活中,那些丧失新闻人文关怀的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唾弃和批判。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是农民,为农民办栏目,做报道,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始终站在农民的角度,围着农民转,说农民话,替农民说话,农民朋友才会爱看我们的节目,节目才能形成影响。
2.新闻人文关怀是一种情感。新闻人文关怀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对报道对象和受众的态度,是新闻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流露。当然,受众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新闻人文关怀是满足他们的正当欲望和求知需求,而不是一味满足受众好奇心、宣泄欲等低层次需求。
3.新闻人文关怀是一种美。新闻人文关怀反映大众呼声,关注社会民生,表明了新闻媒体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是善。在新闻美学中,善是新闻主题美学倾向的重要体现。可见,新闻人文关怀是善,也是美,是善与美的统一,是新闻美学价值的所在。
二、加强新闻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社会公众的需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显得更为复杂,心理承受力也更为脆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公众就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过去,我们的电视新闻传播更多地负载着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之重任。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要巩固主流媒体阵地,强化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已是势在必行。
2.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新闻实践能够对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思想、实际需求进行真实客观的反映,能使政府更多地了解社情民意,从而在制定政策时更加科学合理,在贯彻落实政策时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些都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3.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以人为本策划新闻实践,从微观角度来说,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信心和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唤起社会的关注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推动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从宏观而言,以人为本策划新闻实践,有利于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改造社会文化心理,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衡阳电视台对农栏目《乡里乡亲》报道的都是乡村里农民家的喜事,乐事,烦恼事和不平事,用镜头为民说话,做党和农民的连心桥,在政府和农民之间起到沟通和连接的作用。《乡里乡亲》有一期节目中报道了一名农村小孩掉入油锅被严重烫伤,农村家庭的贫困和无奈,农村小孩的懂事和可爱,小孩亲人的急切和渴望,通过节目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感动了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最后小孩得到了很好的救治。这让我们看到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作用和成效。
三、对农节目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1.在节目选题中体现人文关怀。要体现节目的人文关怀,在选题上就要更多地从农民出发,考虑这个节目是否和普通农民息息相关,还要更多地注重这个节目播出后对农民受众的影响。首先是树立农民是报道主体的思想。对农报道的主体是农民,应该把镜头直接对准农民,让农民登台、亮相、说话,并通过节目反映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揭示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衡阳电视台对农节目《乡里乡亲》栏目设置的《农民英雄会》版块就是一个农民朋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农民英雄会》召集乡村各路能工巧匠、英雄好汉,带上祖传绝活,展示独家秘技。对大部分观众来说,农民朋友的绝技表演是件挺新鲜、挺好玩的事。比如,有的世代习武,有许多难得一见的祖传武艺,还有炒茶绝技、插秧绝技、杀鸡绝技等都被搬上了荧屏。其次在满足农民需求中体现人文关怀。如今的农民朋友对新闻与信息技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因此,在选题过程中要充分研究他们的求近、求新、求实、求富的心理,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朋友多层次的需求。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环境、条件,为农民朋友提供致富的榜样和经验,让他们得到有用的资讯。对农栏目《乡里相亲》中的《农经舞台》板块,专门为农民朋友找商机,做报道,每一条新闻线索都来自农民朋友本身,比如谁家有哪些农产品要出售,有哪家要购买农用机械等等,栏目负责为买方和卖方搭建信息品台、利用网络、栏目资源为卖方找到买家,为需方提供信息源。当然有致富的信息也可以在《农经舞台》上找到发布平台,真正做到了为农民做好事,做实事,让受众觉得十分贴心,体验到对农节目的人文关怀。最后在信息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对农节目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力度和广度,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向农民朋友推介一些实用的新技术和致富信息,千方百计满足他们对科技资讯的需求。《乡里相亲》栏目发布的农事资讯涵盖农事动态、农事气象、供求信息、追随季节与市场,只要拨通栏目热线,栏目组就会想方设法搜寻到相关信息反馈给农民朋友。《乡里乡亲》栏目子开播以来每天接到的电话上百个,纷纷致电寻求农业产品信息。
2.在节目采访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心里装着农民。对农节目的题材选择,要从农民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中撷取素材,以平等交流的姿态,讲农民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要坚决杜绝口号式的说教,让观众从观察、体验和思考中得到启迪和教育,从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等多个层次上去产生感悟,从一件普通的小事上去体验深刻的哲理。其次是选择农民关心的话题。对农节目的编辑记者应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民家庭,体验农民的生活,倾听农民的呼声,反映农民的疾苦,敢于触及农民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事实证明,只有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农民生活,对准农民苦乐冷暖,才能使对农节目与观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也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好喉舌作用。最后要尊重被采访对象。记者到农村采访应该以一种平等的采访视角,与农民平等交流。然而,在以往的对农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记者在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时,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有时甚至成了“审问”。这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不能体现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
3.在节目的贴近性、互动性和服务性中体现人文关怀。首先在增强节目的贴近性方面,《乡里乡亲》栏目的《农记走乡村》版块,记者采取见闻体验式报道的方式,把乡村的新鲜事、烦恼事、快乐事生动及时传递给观众。栏目非常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双向交流,在主持方式上完全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我播你看”的模式,尽量创造机会让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让编导走进农家,以一个观察者、讲述者、亲历者的身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发生在农村里的身边事,在节目形式和拍摄手法上要求创新,拉近节目与农民观众的心理的距离,让农民朋友乐于接受,达到宣传的效果。其次在增强节目的互动性方面,《乡里乡亲》栏目的每一期节目,都要设置观众节目意见回馈播报、抽奖、信息展播等等互动环节,并在电视屏幕的下方适时显示内容甚至留言时间,节目到一定时间段,主持人念短信,抽取获奖观众。《乡里乡亲》子栏目《小孙有礼》就是一个互动节目,节目主持人或者记者会定期给幸运观众或者对农村特困户送礼,送礼的过程或用方言或用普通话全程由主持人讲解和采访,通过这些常态性的扶贫帮困和幸运抽奖活动进一步提升栏目在农村受众中的关注度。栏目要谋求“大中小型”活动常态化,把服务送到农民家中,让活动丰富栏目,栏目展示活动,最终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最后在增强节目的服务性方面,《乡里相亲》栏目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了农业专家服务团,涉及种植、养殖、植保和农产品加工等多个种类。当农民遇到技术难题时,这些农业专家们便下到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指导。
四、提高新闻人文关怀的途径
一是要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人文素质。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包括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观察力,权衡利弊、把握分寸的判断力,做到既擅长新闻策划,把新闻做出亮色,同时又善于掌握火候,报道适度。以主持人为例,有人文意识的主持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生存情态,关注人与环境关系,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缺乏人文意识的主持人则谈吐粗俗,不懂装懂,思维迟钝,缺乏文化底蕴。主持人的语言力求朴实、自然、亲切,多用动态的方式和农民交流,让老百姓根本觉察不到你是在做节目。朴素的打扮,普通的着装,让农民一看就觉得和自己一样。《乡里相亲》要求栏目组的记者、主持人都要把自己当做农民,而不是做农民家里的客人。
二是要使新闻报道更富有人情味。人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最关心的是和自己有关系的事,这是新闻价值亲近性的规律使然。如果媒体能够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发掘新闻对人们的亲近性和“人情味”,是新时期增强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在《乡里乡亲》的《非常致富》板块中,看到关于银杏白果的报道,其中用记者的“妻管严”引出了银杏白果的要用价值治疗气管炎的特殊疗效,一方面用诙谐幽默,充满人情味的编排手法,给新闻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同事让白果的知识和新闻的内容深入人心,也使大家看起新闻来更加轻松和愉快。
三是要为社会最基层的老百姓办实事。衡阳电视台策划推出了大型主题报道活动《边远乡村行》,历时3个多月来,行程2.6万公里,将足迹留在了100多个偏远乡村,重点报道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现状,探讨的边远乡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在做好采访报道的同时,还为边远乡村筹集现金290多万元,解决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对困难群体的关注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四是要注重采编技术的准确运用。新闻报道要特别注重采编技术的具体操作层次的把握。在传播内容的表现上,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比如“马赛克”效果和化名的运用,特别是要遵循公共场合对一些未成年的采访。其次就是要注意节制隐性采访的运用,在进行隐性采访时要把握什么应该曝光而什么不应该,要把握好“度”,要遵循“别无它法”和“公共场合”的原则,以充分体现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决不能借口隐性采访任意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
参考文献
[1]毛晓鹏 .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J].鸡西大学学报,2006.
[2]虞晔 .新闻传播与人文关怀[J].声屏世界,2007.
[3]蒋建科.农业新闻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