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丹丹(景德镇陶瓷大学)
建窑,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以生产黑瓷闻名。主要烧制碗、盘、碟等日用器。建阳窑在宋代盛产黑釉盏。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成色剂主要是铁元素。因土质含铁成分较高,所以形成的是黑色的胎体,非常坚固,胎体非常的厚重。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写道:“建窑……宋代著名黑瓷产地之一,以生产一种带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而驰名于当时,是宋代文献多处述及的兔毫盏的主要产地。”
建阳窑在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北宋晚期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鼎盛,特别是烧造出了“兔毫盏”,这是黑釉瓷器中的珍品,他主要依靠北宋制瓷技术的不断创新,同时,他还需要窑匠的辛勤劳动。北宋宫廷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以及流行的“斗茶”,兔毫盏的出现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盏在《辞海》的解释是从皿部位看,表示这与器皿有关系。它本身的意思是浅而小的杯子。建窑黑瓷中很大部分的瓷器是碗类,在宋代的文献当中碗被称为“瓯”或“盏”,也正是因为这样,建窑黑瓷又被称为建盏。建盏的造型大口小足,形状像斗笠。主要的造型有:束口、敛口、撇口和敞口,束口型和敛口型数量比较多。每种造型又分大、小型;小圆碗属于小型敛口碗类。
建盏是茶器中的一种器型,它的原料是一种有色粘土,这种粘土是在闽北地区粉碎含铁质较多的红、黄壤土等再加工后制成,它的含铁量非常的高,同时还有一点石英砂,胎骨厚实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声,俗称铁胎。由于大部分的瓷胎是还原焰烧成,所以颜色呈灰黑色,也有少数外观呈红色。那是由于气氛波动,氧化程度较高。这种粘土材料的铁含量高,其余的地方是无法模仿和取代的。
兔毫盏在建窑黑釉瓷茶盏中,属于代表器皿。微收敛的口,斜壁腹深,小圈足,颈部有一道凹棱。器里外施釉,底部露胎。其中釉色呈黑或酱黄,釉中间有自然形成的丝状纹,故名“兔毫”,是建窑黑瓷中的精品。《中国陶瓷古籍集成》一书中写道:“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当时文人记载了黑釉兔毫盏的记录:蔡襄《茶录》下篇:“茶色白,宜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三国时期开始,荆蜀一带就有饮茶的习惯。俗话说:“唐诗是酒,宋诗为茶。”唐代,北宋王安石《议茶法》中提到:“茶之为民用,等于料盐,不可一日以无。”可以看出茶叶已是当时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饮茶习俗已经变得相当普遍。
斗茶最初出现在唐代中期。唐庚的《斗茶记》中记载到: “二三人聚集在一起,献出各自所藏的珍茗,烹水沏茶,互斗次第”。就是说相邀两至五人,奉献自己的名茶,轮番品尝。内容包括茶汤香醇度、茶叶的色相与香气、煮水火候、茶具的优劣等等。往往“三局两胜”,计算胜负的单位称为“水”,以“相差几水”来判断茶叶质量。
“斗茶”又叫“茗战”,是宋人聚在一起对茶的品质优劣作出判断的一种方式。斗茶主要有“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三种形式,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是最早而且叙述最详细的作品,其中两句“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指出斗茶的起源。斗茶是一种品茶的比赛,一般有三到五人参与,各自献出自己收藏的茶,烹水沏茶,以查看其颜色,闻其气味、味道和其他方式来评估茶产品的好或坏的活动。斗茶使用的是点茶法。“点茶法”,是以极细的茶末用沸水冲下去,用力搅拌,使茶叶与水溶为一体,成为乳状茶液,于此同时表面呈现白色的小白色泡沫状的小花,称为乳聚面。由于茶液极浓,打击力较强,茶汤便如胶乳一般“咬盏”,这才是最好的茶汤。
宋代茶文化的形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宋徽宗亲自作《大观茶论》,全文2800多字,首序言,然后分地产、天时、制造、采择、蒸压、鉴辨、品茗等二十目,从茶叶种植、采制到烹点、鉴别;从烹点的水、具、火到茶汤色、香气、味道;从名茶、茶叶生产商到藏焙之要。朝廷中宋代宫廷茶文化的重要形式是“茶仪”,春秋大宴都;宋徽宗主张饮茶;文人雅士借助诗词歌赋书画形式,推崇饮茶;市井乡民用茶接待客人、把茶送给朋友、用茶来祭祀祖先,皇帝经常会赏赐茶叶给官员、学生、寺庙僧侣、百姓;接见使臣也是赐给他们茶叶。士大夫文人集会也是聚在一起品茶,就这样,宋代饮茶就成了一种时尚,无论是王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茶都被他们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茶俗已渗透两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当新茶上市时,“斗茶”者都争相以佳茗珍品竞争。宋徽宗经常与贵族们聚集“斗茶”,而这种文化迅速传遍全国。
宋代的“斗茶”如此兴盛,还因为宋代的贡茶制度。蔡襄《茶录点茶》中写道:“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从蔡襄《茶录》可看出,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的发源地:建安。建安北边诸山,私人茶叶焙达一千三百三十六之多,许多制茶者想要比较一下各自的茶叶,于是相聚来互相评价。在向朝廷进贡茶之前,先通过斗茶的方式来衡量茶叶的品质,获胜人的茶叶可作为上品进贡。随着时间的推移,“斗茶”脱离出来,发展成为文人和平民流行的游戏。文人雅士都喜欢以“斗茶”的方式来品茶,把宋代茶文化推向先进的艺术阶段。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斗茶才具有了更丰厚的文化底蕴,由“市井文化”提升为具有文化浪漫气息和审美价值的事物。
“斗茶”讲究茶的质量、水的质量和泡茶者的技艺,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茶叶的质量要好,泡茶者技艺要娴熟,茶杯的质量也要求高。为了便于观察汤色和白色泡沫的水痕,黑色的茶盏成为首选。即所谓“茶色白,宜黑盏”。别致的造型风格,边薄底厚,胎骨厚重、坚硬,隔热性和保温性好,保证了茶汤的纯正口感。另外,建盏口大足小底深,盏口面积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汤花所以容易观察,而足小底深,有助于沉淀茶渣和倾渣,以免影响茶色。再仔细观察建窑茶盏,在口沿下一至两厘米处,有一条向里凹陷的折痕,被称为“注汤线”,这道“注汤线”便是为“斗茶”时观察水痕而设计的。
无论黑釉瓷的形状或者是釉色都是要根据斗茶的需要来制作的,而黑釉瓷的兴起也是由于斗茶的风气而形成的,以至于有很多其他地区的窑也开始纷纷效仿制黑釉瓷,到后来元朝废除了“斗茶”制度以后,黑釉瓷也慢慢地不再被人们所推崇,从而也慢慢地走向了它的衰竭。
宋人推崇理学、儒学。黑釉瓷茶盏起初的釉色是自然形成,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是对宋代人追求自然含蓄、淡泊质朴风格的反映。它可以融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的艺术追求。同时,宋人追求以茶来养生,他们被理学思潮所熏陶,通过人内心的沉思,以进化人的内心和心理。斗茶,正好反映了宋人对时代精神和心理素质的反思。
综上所述,宋代建盏黑釉瓷与斗茶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甚至在相互影响之下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建窑黑釉兔毫盏由于它的历史作用和高昂的制作费用,慢慢地被世人收藏,也最终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7
[2]冯先銘.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杨洵.建窑黑釉茶盏的兴起与宋代斗茶文化.2012
[4]万晓惠.北宋“斗茶”对建盏设计的影响.2011
[5]曾智泉.建窑黑盏与宋代斗茶文化[J].艺术探幽
[6]罗移峰.浅论宋代建盏与茶文化之关系[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12
[7]贾晋妍.浅谈宋代黑釉盏[J].农业考古.2006
[8]孙建兴.宋代御用茶器--建窑建盏[J].中国陶瓷产区专集
[9]熊寥,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08.P160
[10]胡小军.宋代分茶、斗茶技艺与建窑黑釉瓷茶盏研究[J].茶叶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