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
企业专栏
人工养殖淡水螯虾的传染性病害问题(3)
孟思妤1孟长明1陈昌福2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
现在还没有治疗甲壳动物病毒病的有效方法,最好的对策就是严格管理措施,避免病毒感染虾群。在淡水螯虾养殖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方面,人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处于天然环境中的淡水螯虾体内大多携带各种病毒性病原生物,养殖业者要获得无病毒感染的淡水螯虾种苗是比较困难的。如白斑综合征病毒,黄头杆状病毒,托拉病毒,肝胰腺细小病毒和杆状病毒等,这些病毒性病原生物在天然环境中的任何虾体内都是经常可以观察到的。而且,对虾养殖产业的持续需要从天然条件下获得大量野生亲虾用于繁殖。因此,对虾养殖业者为了获得没有病毒感染的对虾苗种,需要借助先进的诊断技术,这就需要增加一定的生产成本。从这个方面来看,淡水螯虾的养殖业者如果能良好地把握淡水螯虾的生命周期,一旦在自己的养殖系统中放入适量的未被病毒感染的亲虾,就不需要不断地从野外捕捞可能已经被病毒感染的野生亲虾补充,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补充亲虾而将病毒带入自己的养殖系统中。
到现在为止,只有红螯螯虾杆状病毒(CqBV)和螯虾盖蒂病毒样病毒(CGV)等2种螯虾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这2种病毒都是经口传播的,通过饲喂被病毒感染的组织或者吞食有病毒附着的粒状物质而完成感染过程。不带病毒的澳洲红螯螯虾卵在水质良好(无病毒)的小型孵化池中孵化,并在水质良好的培育池中培育而成为幼虾。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病毒性病原生物在淡水螯虾中传播,所谓的无特异性病原生物(SPF)的淡水螯虾也可以被这样生产出来。
当然,对于淡水螯虾水产养殖系统而言,带病毒的亲虾并不是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唯一传染源。其他的传染源还包括供水水源中的病毒﹑环境中的带病毒宿主(例如野生螯虾,其他携带的病原生物能感染养殖淡水螯虾的甲壳纲动物甚至水生昆虫等)。在淡水螯虾养殖过程中,放养无病原生物的虾苗,并且进行严密的检疫控制和科学管理,已经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控制病毒疾病的措施。
2.2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常常被认为是淡水螯虾的次要的或者是与养殖环境恶化有关的一类疾病,这是因为大多数细菌都是属于条件致病菌的缘故。当在养殖池塘环境恶化时,细菌的致病力就可能发生变化而导致淡水螯虾发生各种细菌性疾病。
2.2.1 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
根据感染特性不同,在淡水螯虾中的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RLO是在淡水螯虾体内全身分布的;另一种RLO仅感染淡水螯虾肝胰腺上皮[10]。全身感染的RLO最近被命名为螯虾立克次体(Coxiella cheraxi),这种RLO已经被证明是与同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的大量死亡相关的。而寄生在肝胰腺上皮的RLO只是在红螯螯虾样本中观察到,在其他的淡水螯虾中尚未发现,是否会导致淡水螯虾患病或者引起大量死亡,尚不清楚。
2.2.2 淡水螯虾菌血症(bacteraemia of freshwater crayfish)
最近有研究结果证实,在淡水螯虾的血淋巴中可以检查到细菌。但是,现在还难以肯定在淡水螯虾血淋巴中观察到细菌存在是否意味着就是疾病的表征,因为在血淋巴中观察到细菌的淡水螯虾大多是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疾病症状的健康个体。有人认为淡水螯虾的所谓“菌血症”的临床表征只有在濒临死亡的淡水螯虾中才能观察到,主要表现为患病淡水螯虾意识丧失并呈现麻痹状态[13]。其实,即使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也难以描述淡水螯虾“菌血症”的初期临床症状,判断这种疾病还需要依靠患病螯虾病程的进一步发展。从患“菌血症”的淡水螯虾血淋巴液中可以分离到属于弧菌属(Vibrio)﹑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一些细菌。
2.2.3 肠道细菌性感染(enteric bacterial infection)
由多种细菌组成淡水螯虾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群,这些菌群主要是属于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的细菌[15,16]。当淡水螯虾受到外界比较强烈的应激性刺激,或者受到环境中某种强毒菌株的攻击,就有可能导致其肠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改变,部分细菌可能会在胃﹑肠道甚至肝胰腺中异常增殖,导致肠上皮等组织坏死,肝胰腺的大部分组织也可能因此而受到损伤。
2.2.4 细菌性甲壳病(bacterial shell disease)
淡水螯虾的甲壳病与细菌和真菌有关。当外骨骼大部分区域被侵蚀时,疾病被描绘为外骨骼的进一步侵蚀并且是致命的。细菌性甲壳病病原包括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的部分细菌。
2.2.5 眼坏死病(eye necrosis)
眼坏死病症仅在澳洲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中有发现。典型的眼坏死病主要发生在温度比较高的季节,症状是螯虾的一只或两只眼睛被气单胞菌(Aeromonads)完全侵蚀。眼睛坏死症通常是致命的,菌血症可能是眼坏死病的另一个病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