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海战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44)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及效果评价方法
贺海战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44)
本文对当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过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价方法,论述了增殖放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并对做好增殖放流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价
增殖放流是养护渔业资源和修复渔业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主要是将人工繁育的鱼、虾、蟹、贝类等或者人工捕捞的天然苗种,经人工培育后,投放到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到恢复,再进行合理捕捞的渔业方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和江河流域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对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域生态荒漠化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天然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捕捞产量、个体重量不断下降,濒危程度不断加重。因此,科学规范地向海洋、河流和湖泊等天然水域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自2006年以来,河南省按照《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文件精神,每年在黄河沿岸的地市如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濮阳等向黄河流域补充和恢复黄河鱼类种群资源,促进和保护黄河水域的生态平衡。
在确定人工放流前,全面掌握放流水域的水深、水位常年变化状况、气候条件、水质、水温、溶氧、pH值、底质、水体理化因子等水文资料,保证放流效果。
对放流水域的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物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准确掌握放流水域的生物资源量,确定放流的品种和数量。
全面了解和掌握放流水域周边的社会环境状况,尤其是渔民的基本情况,如生产状况、经济来源、文化层次、收入状况、生活习惯等,将这些情况与放流计划、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扩大放流效果和影响力。
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确定苗种培育供应单位,确定放流品种、数量及价格。增殖放流的品种应当以本地种和子一代苗为主。杂交种、转基因种、种质不纯以及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苗种,不能用于增殖放流。
放流水域主要包括增殖放流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或洄游通道。要求水域生态环境良好,水面开阔,水流畅通,温度、盐度、硬度、酸碱度、透明度等水质因子适宜;增殖放流对象的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较少。
以有效保护水体生态环境为主,保持鱼类资源品种多样性,兼顾渔业生产经济效益,河南省根据近五年来每年捕捞的品种、产量及市场销售情况,结合鱼产业开发的需要,确定选择鳙鱼、鲢鱼、银鱼、草鱼为主要放流品种,同时在特定流域补充放流黄河鲤鱼、黄河鲶鱼、黄河泥鳅、青鱼、三角鲂等品种。这些放流品种不但能有效的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环境。
根据水域状况、水文特征和增殖放流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灵活选择放流品种规格,确定适宜的放流时间,可有效提高苗种成活率。选择无风、晴朗、多云或阴天进行放流。人工将苗种尽可能贴近水面(距水面不超过1 m)顺风缓慢放入放流水域。在船上放流时,船速应小于0.5 m/s。尽可能扩大放流范围和面积,减少苗种集群过多。
苗种要求规格整齐、外观完整、体表光洁、身体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逆水能力强。春片和冬片采用全部重量法进行计数,对放流鱼种全部过秤称重,通过随机抽样计算单位重量的个体数量,折算放流鱼种总数量。抽样重量不低于放流鱼种总重量的0.1%。尽可能减少因中间环节过于繁琐造成损失。
苗种的运输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节省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成活率。一般采用充氧活鱼罐车和活鱼运输船进行运输,在装卸水产苗种时,坚持带水操作,做到快速、细致,避免鱼体受伤。
放流后监测主要是监测放流鱼苗和成鱼与野外种群间的生态和遗传关系以及放流种群对野外种群的恢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阶段性目标。监测内容包括放流地生境质量评价、放流种群与野外种群的遗传关系与生态关系以及放流个体的扩散与存活情况等,而后两项内容的完成依赖于鱼类标志技术。标志方法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放流效果的评价,标志放流是评价增殖放流效果,掌握放流鱼种的移动分布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评价增殖放流效果的方法较少,一般采用标志放流——回捕分析技术。依据渔业资源评估原理,结合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特点,提出一套计算群体生物统计量,进而评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的方法。国内放流监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标志放流个体比例少且标志后期监测薄弱,因此,应建立完整的标志、放流及监测体系。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标志放流——回捕分析技术的标志方法,主要分为挂牌标志法、体外标志法、体内标志法、生物遥测法几种。挂牌标志法是最古老并且使用最广泛的标志方法,大部分增殖放流鱼类都可以使用该方法。
表现为:一是增殖放流种类确定、放流数量缺乏科学指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二是增殖放流生态风险缺乏评估,如病害风险、遗传风险、环境风险等;三是增殖放流效果缺乏评价,如鱼类资源变化、遗传多样性变化等。
根据农业部颁布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中的“用于增殖放流的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对增殖放流的苗种来源有较高的要求。而社会上缺乏有资质的苗种生产单位,特别是急需放流的特有、濒危物种受此限制而不能大规模的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河道挖沙取土、水利工程施工以及过度养殖等都导致了天然水体的渔业功能退化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
广大人民群众对增殖放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对增殖放流活动的科学性缺乏了解,经常出现抢捕,乱捕增殖放流对象的行为,对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较低。
放流品种以重要的洄游性的经济水生生物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约》附录物种以及对资源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为主,用于增殖放流的人工繁殖的水生生物物种,应当来自有资质的生产单位。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加这一公益性活动,扩大增殖放流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从而达到渔业生态保护的效果。同时,邀请有关科研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等方面的代表参加,对增殖放流的品种、数量、规格等有关情况进行公证和公示,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提高增殖放流的科学性,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应投入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增殖放流的效益。
增殖放流是在天然水域中进行的,放流苗种的质量、放流地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放流鱼种的成活率,因此,对放流鱼种质量、规格、数量、放流地点等都要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等饵料生物的调研,以确定放流规模;对生态环境恶劣水域的研究,以确定增殖放流的品种。
[1]姜浪波.浅析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J].中国水产,2005;(12):72-73,79
[2]潘绪伟,杨林林,纪炜炜等.增殖放流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0;(4):236-240
[3]陈丕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J].南方水产,2006;2(1):1-4
[4]沈新强,周永东.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J].渔业现代化,2007;34(4):54-57
[5]费鸿年,张诗全.水产资源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The technology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proliferation and releasing in fishery resources
He Haizhan
(Henan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Zhengzhou 450044,Henan,China)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current process and problems of proliferation and releasing of fishery resources,includ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effect of proliferation and releasing.It also analyzed the func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releasing in prote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proliferation and releasing.
fishery resources;proliferation and releasing;evaluation methods
贺海战(1979-),男,汉族,助理畜牧师,从事水产工作17年,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工作。
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