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郜晓瑜 孙文静
鲟鱼隶属于软骨鱼类,无鳞片保护,体背5行骨板,易相互摩擦损伤身体,相对于其它鱼类,运输成活率较低。鲟鱼苗种长途运输是鲟鱼规模化养殖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探索鲟鱼苗种运输的关键技术,提高苗种成活率,在鲟鱼规模化养殖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本地鲟鱼养殖发展迅猛,鲟鱼苗种的需求量大增,当地的鲟鱼苗种繁育场生产的鲟鱼苗种已不能满足养殖户的需求。为了解决当地苗种短缺的问题,从2012年春季起,笔者开始尝试用活鱼运输车从湖北省荆州、宜昌等地拉运鲟鱼苗种。由于缺乏鲟鱼苗种长途运输技术,平均成活率不到55%,最高时也只有70%。经过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操作方式,鲟鱼苗种运输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成活率不断提高。2017年秋季从湖北省拉运鲟鱼苗种10车20余万尾,总成活率达到90%以上。现对鲟鱼苗种长途运输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
选用车况良好的活鱼运输车,配备有苗种长途运输经验的司机。运输车活鱼罐总体积为10m3~12m3,分隔为6个~8个小罐,保温性能一定要好。配备温度计、氧气瓶、加水设备等其他工具。
1.苗种体质
游泳不活泼、体表有创伤和身体瘦弱有病的苗种不能忍受长途运输中的颠簸及密集环境,成活率低。必须选择规格一致、躯体匀称、体质健壮、游动活泼、体表完整、无病无伤的苗种。
2.苗种规格
通过多次运输对比后,规格为每尾15cm~18cm(每尾重约15g左右)的苗种最适合长途运输,运输成活率较高。规格偏小的苗种体质相对较弱,经不起长途颠簸,规格偏大的苗种体表粗糙扎手,在密集的运输环境中容易互相划伤。
水温越高,苗种活动能力和新陈代谢越强,耗氧量也越大,因此运输苗种的水温应当控制在8℃~15℃之间,在此范围内越低越好。
运输用水要求水质清洁、含有机质少、没有任何污染。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由于苗种分泌的粘液、排出的粪便及产生的死鱼都会使水质恶化,必定会影响到苗种的成活率,因此在运输途中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换新水,每次换水量一般不超过水箱水量的1/2,以防止水环境突变造成苗种的不适应。
苗种长途运输一是要尽量降低运输成本,二是要确保苗种较高的成活率,因此要确定合适的装载密度,一般为2000尾/m3左右,具体以苗种规格、水温及运输时间作为参考适当调整,如果苗种规格小、水温低、运输时间短可适当增加密度,反之,则适当减小密度。(见表1)
表1 不同规格鲟鱼苗种运输成活率
苗种运输途中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苗种运输的成败。从湖北往甘肃拉运鲟鱼苗种,有两个难点:一是运输路途长,约1500多公里,需要20多个小时;二是两地温差大,如果运输过程中再遇上气温急剧变化,就会使水温急降,严重影响苗种成活率。因此在苗种起运前,要制定周密的计划,了解运输路线、确定换水地点、关注近期沿途天气预报等,备齐运输途中所需的物品,如氧气瓶、小型水泵、水管子、捞海、温度计、手电筒等,特别要备足氧气。
装车前将待运的鲟鱼苗种集中到待运池,拉网锻炼,停食2天,让苗种排泄掉体内粪便,保持运输途中水质良好。装车时动作要快、操作要细,防止苗种受伤。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规格的苗种装载密度不同,其成活率也明显不同(见表1)。多次运输的经验证明,规格15cm/尾~18cm/尾的鱼种装载密度2000尾/m3时,成活率最高,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起运时间最好选在晚上或清晨进行,这时可避开高温时段,气温较低,水温不易上升。同时还要计算好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最好是在白天,便于卸鱼。
起运后沿途每隔3小时~4小时,要停车观察苗种的状况、水质变化并测量水温。打开活鱼罐盖后,苗种游泳活泼并迅速下沉,说明正常,如果浮在水面行动迟缓,就说明苗种有缺氧现象,需要适当加大供氧量。如果发现水质变浑浊或水温偏高,应及时调换新水。发现死鱼要及时清除。
活鱼运输车到达目的地后,静置20分钟~30分钟左右,目的是让长途颠簸的苗种得到暂时的休息。静置后往活鱼罐中加注库区的养殖用水,当水库水温与活鱼罐中水温温差不超过2℃时,将苗种缓慢放入准备好的网箱中。苗种入网箱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消毒约5分钟。整个卸鱼过程都是带水操作,要做到轻、快、稳,减少因温差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