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农业局 杨晓召
葡萄废枝培养料栽培杏鲍菇技术
宝丰县农业局 杨晓召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主办
将冬季休眠期修剪的葡萄枝条晒干,用枝条粉碎机粉碎,加工成2 mm大小的木屑,储干燥处备用;也可将枝条晒干后存放至制袋前再粉碎使用。
用葡萄枝屑替代全部的杂木屑,配方比主要为:葡萄枝屑23%、甘蔗渣22%、玉米心23%、麸皮15%、棉子壳7%、豆粕7%、石膏2%、糖 1%。其中葡萄枝屑可以适当提高,最高可调至50%。
(一)培养料的配制
在制种之前,先将葡萄枝屑、甘蔗渣等预湿,按所选的配方进行称料配制培养料,然后将培养料混合,拌好后的培养料堆放在水泥地或砖地上,料堆成高1.2~1.5 m,宽1 m 左右,长度不限。用直径3~4 cm的木棒在料堆的中下部横向和从顶部垂直向下打数个通气孔,通气孔的间距约40 cm,有条件盖上塑料膜。一般春秋季节,在堆料的第2天,料内温度可达到35℃,第3天可达到70 ℃,冬季要达到上述相应的料温要推迟1~2 d。当料温达到 60 ℃时,保持24 h,便进行第1次翻堆。把料堆表面及堆底的料翻到里面,料堆里面的料翻到堆底及堆的表面。翻堆使料堆内外对调,使得整个料堆的培养料发酵均匀,同时也使料堆内氧气得到补充。翻堆后仍要打些通气孔,此时料温在40~50 ℃,第2天料温可再次达到60 ℃,保持24 h,以后再翻堆,前后共翻3次堆,这样发酵周期即完成了。一个发酵周期需要9~10 d,冬季则需要12~13 d。培养料发酵完毕后及时散堆降温、装袋。在堆料和翻料时要注意,不能将培养料踩实,料堆也不要太宽太高,除了在料堆上打些通气孔增加通气性外,料堆表面也不要盖的太严。如果通气不良,料堆温度迟迟不上来,料堆中心厌养区扩大,会造成厌养发酵,不利于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及物质转化,常伴有酒糟味。同时料堆也不宜太小,否则会使四周冷空气透入料堆,大部分热量经过对流散失掉,料堆难以达到要求的温度,因此要特别注意。
(二)培养料的装袋、灭菌、冷却、接种
培养料发酵后进行装袋。一般选用17 cm×33 cm 聚丙烯塑料袋装袋,每袋装干料0.5 kg,装袋后及时进行打孔,随后进行高压灭菌3 h,待菌包冷却后两端接种。接种时要注意避免杂菌倾入,然后送培养室常规培养发菌。
(三)发菌管理
发菌时,菌袋间相互接触会造成温度过高,稍有不慎便会造成烧菌,因此要适当留一点缝隙。由于袋间有一定的距离, 袋间的通气性好,可使菌丝的生长速度大大提高。在发菌管理中要注意每天都要查看菌丝的生长动向,温度掌握在22~26 ℃,一般26 d菌丝就可以长满菌袋。
(一)催蕾阶段
菌袋发满后,后熟7天左右使菌丝充分生理成熟,然后移入出菇房。出菇房温度保持在12~15 ℃,随后拔除棉塞,去掉套环,将出菇房湿度调至90%,并有少量通风,经10天左右,袋口料表面即有白点状原基形成,稍加大通风量,保持原有湿度,原基数量不断增加,随之分化,幼蕾现出。
(二)幼蕾期管理
幼蕾体微性弱,需较严格、稳定的环境条件,该阶段可将出菇房稳定在 14 ℃,湿度 90%~95%,光照度500~700 lx ,以及少量通风,保持菇房较凉爽、高湿度、弱光照及清新的空气,经过3~5 d ,幼蕾分化为幼菇,即可见子实体基本形状。
(三)幼菇及成菇阶段
出菇阶段气温保持在12~14 ℃,当子实体菌盖直径长到2~3 cm后,湿度可控制在 85%~90%。当空气湿度低于80% 时应进行适当喷水增湿,但忌喷重水或把水喷于菇体上,以免引起子实体黄化萎缩,严重时还会感染细菌,引起腐烂死亡,降低子实体的产量及品质。
当子实体基本长大,基部隆起但不松软,菌盖基本平展并中央下凹,边缘稍有下内卷,尚未弹射孢子时,即可及时采收,此时大约八成熟。
食用菌生长过程中吸收的养分只是培养料的一部分, 而大部分养分无法被充分吸收的废料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可作为农肥,回归果园。培养料中的木屑,又能给农作物提供松软透气的土壤环境,不仅节省成本,还可更好地提高农产品尤其是花卉的产量和质量,更进一步推动农林业、花卉产业及其他相关农业的发展。用葡萄枝屑栽培食用菌,再将食用菌生产后产生的废料返田利用,符合开源节流的资源循环利用理念,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的良好途径,推广应用前景极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