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芳,孙怀志,林鉴荣,陈碧韶,曹翠文
(1.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315;2.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 广州 510520)
丝瓜,葫芦科丝瓜属植物,起源于热带亚洲,中国有普通丝瓜和有棱丝瓜2个栽培种[1]。普通丝瓜1 000多年前在中国已普遍栽培;有棱丝瓜进入中国的时间相对较迟,主要在华南地区栽培,是广东的重要蔬菜,故有棱丝瓜也有“粤丝瓜”之称。有棱丝瓜又分长绿型和大肉型2类,由于传统的种植、消费习惯等原因,广东省除珠三角以外的其他地区多以大肉丝瓜为主栽丝瓜类型。近年来生产上花点大肉丝瓜广受推崇,夏胜4号即为针对这一市场需求而选育的有棱丝瓜新品种。
夏胜4号是由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新选育的大肉型有棱丝瓜杂种1代,母本2011DDD-11是由江西韩玉优秀棱角肉丝瓜经9代自交分离选育出的优良自交系;父本2010NSD-16是广东清远当地品种经9代的系统选育而成的自交系。
2013年春季配制组合,同年秋季进行观察,2014年春、秋完成两季品比试验,2014年春、2015年春、2016年春参加广州市蔬菜新品种展示及多点生产试种,表现出优良的商品性与抗病、抗逆性,2016年春参加广州市农业新优品种(有棱丝瓜)擂台赛,获综合性状优胜奖。
夏胜4号生长势强,分枝性较强;中熟,广州地区播种至开花,春季约需47 d,秋季约需38 d;播种至初收春季约为58 d,秋季约为47 d;第1雌花节位春季约为12节,秋季约为31节;商品瓜长35~40 cm,横径4.5~5.0 cm,单瓜质量320~370 g,棱沟浅;皮色绿白,花点明显;肉质紧实,口感脆,味甜,食味佳。采收期长,丰产,耐贮运。
丝瓜根系发达,喜光,采收期长,对有机肥反应良好,应选用向阳,排灌方便,耕作层深厚,土质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性好且前作为非瓜类的地块栽培。
地块在深翻晒白后起高畦。整地时深施基肥,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000~1 500 kg,施肥位置避开种植区。起畦后覆盖地膜,春季选用黑膜,可提高地温,秋季选用银膜可降低地温。
广州地区适播期为2—4月上旬、7—8月。667 m2用种量为100~200 g。由于大肉丝瓜普遍存在种子吸水难的问题,浸种前先进行种子机械破壳。采用温汤浸种,用温水浸泡4 h后捞起,用棉布吸干表面水分,而后在33 ℃下保湿催芽。种子露白后采用营养杯育苗,以培育壮苗。苗期无需施肥,水分管理时,需注意宁干勿湿,以预防猝倒病;注意防治粉虱,避免传播病毒病。当幼苗出现1~3片真叶时,在晴天傍晚或阴天定植于大田。定植时尽量减少伤根,避免根系扭曲悬空。定植后浇透定根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667 m2定植量为500~800株,视各地栽培方式、栽培水平、播种季节不同而定,平棚栽培宜疏植,人字架、旗排架栽培可适当密植。
春季栽培,低温少光,若苗势较弱,定植后10 d可淋2%三元复合肥水促苗;秋季栽培,气温较高,苗势较旺则应适当控肥控水。初花期开始重施追肥,每667 m2施用三元复合肥30 kg;采收期勤施肥,每隔10 d追肥1次,667 m2施用三元复合肥20 kg+钾肥10 kg,采用条施、穴施效果最佳。
生长前期适当控水,春季栽培可防止疫病、猝倒病发生,秋季栽培可防止徒长;开花结果期需水量大,特别是夏秋季节,要早晚淋水,必要时采用沟灌以保证水分均衡、充足供应。
抽蔓后及时引蔓上架。第1个瓜坐果位置高于1 m时,应适当盘蔓,1 m以下的侧蔓全部摘除。上架后需人工引蔓使藤蔓均匀分布,随着茎蔓的生长,应多次理蔓。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群体生长过旺时,适当疏叶以控制营养生长。
丝瓜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疫病、枯萎病等,主要虫害有美洲斑潜蝇、实蝇、斜纹夜蛾等。霜霉病、疫病应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2.2%霜霉威600倍液、72%霜脲·锰锌800倍液、50%烯酰吗啉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400倍液、70%丙森锌700倍液等交替防治,每7~10 d施用1次;枯萎病应在定植后开始防治,可用敌克松原粉1 000倍液、25%多菌灵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等交替灌根,每隔7~10 d施用1次,连续3次,也可采用嫁接防治;美洲斑潜蝇可用1.8%阿维菌素1 000倍液、乙基多杀菌素800倍液、10%吡虫啉2 000倍液等交替防治;实蝇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50%辛硫磷1 000倍液、5%啶虫脒1 000倍液等交替防治或利用性诱剂、毒饵诱杀;斜纹夜蛾可用核型多角体病毒、50%辛硫磷1 000倍液等交替防治,也可利用频振杀虫灯诱杀成虫。
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使用,喷药时间在早晨或傍晚气温凉爽时进行,并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规定。
[1] 马大燮,马延松,马承伟,等.中国蔬菜栽培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683-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