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博
认同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的意义
孙一博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认同在国际关系专业中属于一个来自建构主义领域的词汇,认同的目的在于实现一定方式的一致。本文主要是研究认同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认同概念的解释,提出了认同的国际涵义。通过对认同的建构来实现一体化合作的目标。本文最终是为了通过达到东亚认同的建构实现东亚一体化的结果。
认同;观念;东亚一体化
认同是一个来自社会学概念,对于它的研究少不了身份、同一性、一致等含义,是自我认为属于某一社会群体的身份。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资料可谓是汗牛充栋,本文对于认同的概念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身份认同;二是对于某种观念或规范制度的认同,这两者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对于第一方面的行为体身份认同主要是指:一是行为体的自我认同,包括团体和个体,这是对自我身份和特征的认定,这种身份是来自于具有一定特性物质与精神的行为统一体,表明主体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把自已同别人区分开来的最主要精神;二是行为体和他者的身份认同。这种认识主要是说,身份不仅仅植根于行为体的自我领悟,这种领悟的很多内容还常常要依赖于他者对于一个行为体的再现与这个行为体的自我领悟这两者之间的一致。①三是行为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这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种认同的感情基础是共同的特征或相似经历亦或心理上的感情等,这就是说群体对于个体是“我们”还是“他们”。在行为体的身份认同三个部分不可分割、相互统一,行为体的身份就是这三个部分的统一体。
第二方面行为体对某些观念或规范制度的认同主要是:一是内生性认同,即行为体通过自我的经历所产生形成的对某种观念的认同。如果是国家,这种内生性认同则来自于其历史文化传统,可以成为国家判断国际体系性质和界定国家利益的决定因素。这是一个既定的常量,是行为体前一轮认知的终点之后认知的起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一种变量,是一种不断的变化和解释。二是外生性变量,即行为体之间互动实践而产生的对于双方和共同客体的共同看法和理解。这是一种大家都赞成的价值观或制度规范等等,从社会学的角度,正是对一定观念的认同构成了群体中成员联系的基础。正如温特所说:“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的信念和期望。”②在这里对认同理解的两方面内涵是统一的,认同包含的两个方面具有内在同一性,不可分割。
区域认同对于一体化建构意义重大,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地区如果能够称之为区域则首先需要的就是某个方面的某种程度的认同,这种认同虽然是多样的但只有形成某种认同才能够称之为区域,才有发生一体化的可能性。一体化就是根据地区内的某种或多种认同的不断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共同的地区认同,最终建构出一种新的地区身份。对于观念的建构,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来自于建构主义理论,其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提出建构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1)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2)有目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共有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③这并非承认观念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建构主义承认物质力量决定国际政治和国际体系,但观念和认识赋予了物质的实际内容,在国际竞争中优势的取得,必须在观念上下功夫。对于如何建构认同,建构主义也给出了自己的路径。用温特的话说就是“基于他人的社会承认之上的一种自我表象,这种自我表象的内容要和其他行为体对该行为体的再表象取得一致性”。④也就是自我的认同不可离开他者,这种身份的确定来自于这种互动,在不断的联系与认知的过程中出现相互之间的不断的融合,集体认同也就由此而出现。
区域认同一旦建构起来,那么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将大大加快,阻碍的因素会大量减少,这就是认同的力量。对于东亚所形成的这种认同是一种集体认同,集体认同把自我和他者合为同一种身份。集体认同把角色身份与隶属身份结合起来,使行为体把他者的利益定义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亦即具有利他性。利他行为仍然可以是理性的,但是他们权衡利益的基础是团体或团队。⑤东亚国家的认同感是一种地区集体认同,在相当的程度上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相联系。东亚认同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东亚的前途与命运,对东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东亚文化认同是东亚各国认同的首个特征。东亚地区汇集了儒家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各种文明长期在一起交织形成了独特的东亚文明,这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影响。东亚文明许多共同的偏好和价值观的类似使得文化上的东亚认同成为可能。
东亚认同的第二个方面是区域各方对推动地区合作与一体化有着共同的认识。随着欧洲一体化进展的加快以及1997年金融危机敦促各方就区域合作形成共识。金融危机使得东亚成员国家第一次认识到区域合作带来的巨大意义,这是以往任何时候所没有的,在应对困难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合作才是应对危机之策。合作所形成的利益风险共担对阻挡危机的冲击形成完美的屏障。
东亚认同的第三个方面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持续,东亚各国不论是学界还是官方都认为“东亚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讨论话题和长期目标之一。东盟峰会、东亚峰会、东亚论坛等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建立的组织机构,从长期看,东亚共同体建设逐渐成为东亚的共同意志。
亚历山大·温特指出:“没有利益,身份就失去了动机力量;而没有身份,利益就失去了方向”。⑥认同给东亚地区各国集体身份,指引了各国通过合作寻求利益的方向。东亚认同会进一步增强东亚国家取得成功的信心,肯定东亚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著作中肯定了东亚文化对经济正面作用。当然他的这种观点主要是强调文化价值观作用,这样的观点在东亚金融危机过后被许多学者否定,但是东亚文化的积极意义仍然被认可。杜维明写到,虽然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但东亚的现代化已具有很大不同于西欧和北美的文化形式。如果西方能认真了解东亚现代性,那么西方就会更敏锐地看到自己的模式对于世界其他各地所具有的长处和短处。这将是西方和其他地区朝向真正交流迈进的一大步,而倘若没有这样的交流,各种文明之间就绝不可能有基本的信任和有效的合作。⑦东亚认同对于提高整体东亚地区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或东亚的集体自尊意义重大。东亚的崛起意味着文化的崛起,那么代表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也会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当然这种文化价值观一定是包含东亚地区各民族、国家优秀文化的集合,它对外展示的是一种地区认同的文化形象。尽管东亚认同的道路任重道远,东亚各国对于这种认同莫衷一是,但总的方向是好,就是我们应该形成这种价值认同。东亚地区文明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全体大用,圆融和谐”是东亚文化的传统,所以认同的东亚迟早会在东亚达成共识。正是对建构东亚价值的认同,使得地区各国的利益更加一致。那么对于认同的方向是什么,这也是本文的主题,在这里笔者归纳为共享信念的建构。只有有了共同的信念,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目标。而共享信念来自于共同的文化基础,这与我们所处的地区和各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也分不开,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区域的一体化建设,一旦成为该地区的共同共享信念,那么地区内各国家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减弱,合作因此也会产生。只有建立在欧洲多元民主社会的统一政治文化的整合基础上的欧洲层次上具有政治行动能力的公民身份和集体认同的塑造,才能给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扩大和深化提供相匹配的价值观驱动力。⑧只有价值观驱动力一致的欧洲才可以说是真正稳定和一致的欧洲,这是价值观的力量。对于东亚也是如此,没有一致的价值信念,大家仅仅是对共同的一些因素存在认同而没有具体的观念指导,那么这种认同顶多也就是一种感觉,很难发挥实际意义。共享信念的建构就是让大家的信念一致,把认同引导至一个具体的方向或领域之中,这是一个现实的目标,是一种符合整体利益的引导。历史文化研究大师汤因比指出:“我所预见的和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在东亚。”⑨当然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大障碍,东亚区域的广阔而不平衡因素是障碍存在的原因,这也为广大学者、区域国家提出了现实要求。
[ 注 释 ]
①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82.
②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4.
③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1.
④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85.
⑤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87,288.
⑥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20.
⑦塞缪尔·亨廷顿,等著.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书店出版社,2000:383.
⑧刘慧,肖宪.公民身份与欧洲集体认同.国际观察,2004(4).
⑨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294.
D
A
1006-0049-(2017)16-0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