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望
微媒体时代政治话语权研究*
于 望**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以微媒体技术为标志的网络信息和文化传播媒介开启了社会生活的微媒体时代。微媒体信息平台除了能为受众提供短小精炼、数量庞大、扩散快速的信息外,还是使得公众参与程度大大加深。微媒体时代的政治话语权就是话语权在信息网络和媒介传输过程的政治体现和政治导向,其对社会舆论和政治导向等方面越来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微媒体时代政治话语权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化、生活化的原则。
微媒体;政治话语权;研究
自拍、点赞、刷朋友圈越来越成为信息社会的生活潮流,随着信息网络和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群组、微生活圈等这些以‘微技术’为标志的网络信息和文化传播媒介正在为社会生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1]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以“微媒体”为代表的媒体平台所承载和传播的信息短小精炼、数量庞大、扩散快速、公众参与深入,这些铺天盖地迎面而来的各种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对社会大众的思想意志、价值心理和思维行为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主导了社会政治舆论方向和社会大众价值判断。微媒体时代的政治话语权就是话语权在信息网络和媒介传输过程的政治体现和政治导向,微媒体时代政治话语权在“微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对社会舆论和政治导向等方面越来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福柯在文章《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2]话语权的研究起源于意大利共产党的政治斗争,意大利共产党人葛兰西在1926年因领导工人革命斗争被捕后,就在监狱中对工人的革命运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认为工人阶级可以通过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来瓦解资产阶级的政治意志,从而为最终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创造历史条件。掌握了话语权就是掌握了文化的主导权和领导权,也就掌握了社会积极的集体意志,从而掌握了政治体制。可见,话语权具有决定政治领导权的同等作用。
以习近平等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话语权建设,在部署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均多次强调要掌握话语权,这是从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对微媒体时代政治话语权的高度关注,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已经使当今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全维度的信息化的时代,[3]随着东西方文化和信息的交流,西方发达国家也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进行政治话语权的争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4]”这一预言就是对全球化的预言,也是对信息网络和媒体发展促使世界信息一体化的预言。信息网络和信息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和传媒技术的全球化,面对微媒体时代,我们更要牢牢掌握信息传媒的政治话语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种舆论引导正是政治话语权,它最能改变人心向背、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5]从目前来看,关于微媒体时代政治话语权的研究应随着微媒体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于微媒体时代政治话语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引领社会舆论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拓展研究视域、确立研究地位、明确研究界限的学术需要。
“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表达意愿和价值的权利,在政治社会里也表现为控制社会舆论导向的权力。可以说,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能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影响着社会政治发展方向和公众价值导向。
(一)政治话语权就是微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政治体现和政治导向
在信息和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政治话语权在社会舆论和政治导向方面越来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话语权的认知和研究,使我们愈发地感觉到有必要从意识形态工具和媒介价值的层面反思媒介话语权对信息内容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政治产生的作用。西方学者葛兰西较早地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关注并进行涉及政治话语及政治话语权问题的研究,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话语权。20世纪的冷战,更是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政治话语和政治话语权的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6]
前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的原因之一就是丧失了自己的政治话语权,放弃了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主导地位。在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曾长期存在反共话语,得到西方反共势力资助的媒体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理论和舆论话语导向,使本来就强大的西方政治话语权彻底领导了苏中的政治话语权,于是苏联迅速失去了自己的政治话语权,失去了舆论和理论的自我防卫和自我构建能力。事实告诉我们,关注微媒体时代的政治话语权不仅仅是发出声音和表达政治意愿的资格,更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
(二)政治话语权是微媒体时代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和文化引领
在微媒体时代下,政治话语权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群组等微媒体技术为承载和传播形式,信息短小精炼,信息量庞杂,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度高,对社会大众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的思想意志、价值心理和社会行为等都随着微媒体的发展和传播而发生了变化,并冲击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在信息和媒体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政治思潮及其宣扬的西方政治价值观随着微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对我们社会资讯传播发生重大影响,严重冲击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微媒体时代的政治话语权建设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为了有效抵御西方思潮的冲击、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也是为了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努力掌握微媒体时代的政治话语权,这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需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政治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保证。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7]微媒体时代背景下,政治话语权的构建也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中国特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微媒体平台承载和传播的先关媒体信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权的领导主导地位和作用。
(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思想的本质和基本保障,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政治底线,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随着西方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浪潮的涌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底线必须坚守。在微媒体背景下,政治话语权的构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尤其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媒体信息的积极引导作用。2016年,习近平同志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进行调研时就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微媒体政治话语权事关道路和旗帜,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意识形态和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姓党和党性原则,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掌握好“麦克风”、把握好微媒体时代新闻舆论政治话语权的首要原则。
(二)坚持社会化、生活化
微媒体背景下,媒体信息的传播具有开放性,不仅集中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相关内容,还包括经济、情感、民族等方方面面,所以,政治话语权构建也应坚持开放性,坚持社会化、生活化原则。“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尽力按照能够得到自我利益的方式行事,并且以理性方式思考如何得到更多的自我利益。人们追求利益并不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只要有良好的机制和法制保障,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才会自觉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8]政治话语权也是一种利益表达,这种表达是否符合政治社会发展规律是微媒体时代政治话语的价值指向和文化引领。只有坚持政治话语权的社会化、生活化原则,才能达到个人利益追求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契合与共同和谐发展,这也是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指向。
[1]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8):220.
[2]傅春晖,彭金定.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诠释[J].求索,2007(5):27.
[3]吴春岩,史文梁.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46.
[4]刘光前.全球化和中国文化[J].新东方,2006(11):50.
[5]童兵.在以人为本中实施舆论引导[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030/c49165-19439963.html.
[6]闾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6.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8]黄勇波.论话语权的政治意涵[J].中央党校学报,2008(4):1.
[9]游然.“微时代”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10]阮博.“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07):63-67.
[11]习璐.“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
[12]郭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疏离互动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3]李超民,李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50-61+125.
[14]袁光锋.“解放”与“翻身”:政治话语的传播与观念的形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5):44-59+126-127.
*渤海大学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微媒体时代政治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XC2017114)研究成果。
A811;G
A
1006-0049-(2017)16-0012-02
**作者简介:于望(1995-),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