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路径研究

2017-01-31 15:34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政治

王 琪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9



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路径研究

王 琪*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保障,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出技能和素质都优秀的全面人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从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出发,论证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高校;立德树人;路径

一、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事业开展的科学指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他强调,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它,为国家为民族甚至为全人类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在“立德”与“树人”上做大文章。能力与个性不能分离,成长与成才相辅相成,当代大学生除了要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素质。“科学教育之父”赫尔巴特曾经有这样的观点:“教育的唯一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归纳为一个概念——道德”,“立德树人”正是党在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提出的科学要求和价值需求,是深入贯彻党在教育领域的政策要求,为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保障。因此,高校应该大力提倡思政教育,建立同相同行的多学科并行的思政教育网络,使立德树人成为教育事业开展的科学指导,成为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特征。

(二)“立德树人”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高等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既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有良好的人格,是合格的公民,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人。正如二十世纪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提出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高要求”。

良好的人格是大学生立足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前提。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技术,只有具有了良好的人格才能保证所学知识能够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中,坚持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未来进入社会生活和工作领域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大学是人格塑造的黄金时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始终,能够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是人格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可以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涯发展层次、社会发展层次、国家发展层次,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会导致不同的人生境遇,让学生具有更高、更和谐的价值追求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树立信念,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端正成长轨迹的正确方向,培养良好的人格,从而具备有阔达的胸怀,积极的态度,崇高的责任和使命意识。

(三)“立德树人”是形塑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碰撞,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尤其是道德信仰的缺失与重建,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关注,引发人们的思索。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道德缺失仍旧存在,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仍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承担的形塑社会道德风尚的社会作用寄予很高的期望,所以近年来,凡是涉及大学生道德危机的事件,总是能够引发最广泛的公众讨论。人们反思大学校园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则是反思整个社会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能够回应国家和社会所需,所纠正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偏离,也是纠正社会道德信仰偏离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优质的思政和德育教育团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同时高校党团、学工等部门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责,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够给予学生理论的指引和德育指导。一是应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人才选拔入手,只有选拔出一批政治意识强、思想素质高、工作作风优良、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才能提高整体教育效果。二是教师要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研究,从事思政和德育教育的教师,应具有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和针政策看齐的意识,并且是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的坚定信仰者和虔诚践行者,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讲和传播,才会在面对各种错误思潮时,理直气壮地批驳,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才能起到思想领航人的作用。三是正规的教学和教学培训是不可缺少的,这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思想动态和管理经验,开阔视野加强沟通,提高个人素质,从而带动提高整个教育团队的政治意识、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高校人文关怀建设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高校的人文关怀,才能更好的体现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在工业化和市场观念的强烈冲击下,人文关怀中一些非常好的做法,体现了道德教育领域的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已被抛弃,成为了“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伤痛”。例如,崛起于世纪之交“大学城”热,使得教师和学生同在校园生活的模式被逐渐消解,反对“学术近亲繁殖”“不聘任本校毕业生”等等提法和做法,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少,高校更像一个现代化的工厂,老师更像朝九晚五的出现在工厂的工人。教师的缺位、偏远而封闭的环境、远离历史和人文的环境都违背了润物细无声,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使高校思政工作和德育工作陷入两难境界。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坚守根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同步相行,高校不仅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要注重高校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建设,大力挖掘高校的德育资源,培育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呈现方式。

(三)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高校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专业课教学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还应担负着塑造学生人格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重担。在达到专业学习目的同时,按照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公民。

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掘细化了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隐性因素,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过于集中于“点”“线”的瓶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变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

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社会是培养学生素质最真实的课堂,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是理论基础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促进作用的重点体现。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实践,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百态,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来分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和学习社会热点,然后课堂总结实践经验和提交报告研究成果,教师在认真听取以后做出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水平,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储备来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而这一“树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生先“立德”,因此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确立,从小方面说影响着大学生本人的人生发展,从大方面说关系着社会主义建社的发展,是值得教育者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1]韩丽华.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J].理论界,2014(08):171-173.

[2]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6):94-98.

王琪(1979-),女,汉族,山东日照人,法学硕士,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

A

1006-0049-(2017)14-0126-02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政治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