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源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171
音乐艺术院校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李雪源*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171
音乐艺术院校作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可行性。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艺术院校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立足于本地区的公共文化共建模式、文化展演场馆面向公众开放模式、服务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模式。基于此,音乐艺术院校在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好路径构建,即:1、积极参与本地区的产学研互动;2、积极进行院校与地区的资源、机构整合;3、发挥人才聚集优势直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音乐;艺术院校;社会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从站在历史全新的高度上,确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文化建设被摆放到国家全局战略的高度上,对于音乐艺术院校来说看,这既是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需要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点滴积累,音乐艺术院校作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大有可为。
之所以说音乐艺术院校能够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音乐艺术院校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题中之义。进入21世纪以来,不论是在中央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出台了众多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更是把文化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抉择之中来。国家和政府层面的规划,为音乐艺术院校发挥自身作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环境。音乐艺术院校是文化建设的践行者,理应发挥好自身文化建设的职能,积极地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贡献力量。正如中央对目前社会发展阶段判断中提到的那样,现有的文化服务还不足以支撑群众的需求。在这种供给不足的结构中,既有总量的供给不足,也有供需之间的错位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艺术院校应发挥其自身职能,增加文化建设的供给。
其次,音乐艺术院校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三大主要职能之一,也当然是音乐艺术院校的职能。从目前音乐艺术院校的结构布局来看,大部分音乐艺术院校主要由地方政府承办。因此,音乐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职能就主要体现在为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为当地的艺术人才培养服务。在这方面,音乐艺术院校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高素质的艺术学生以及较为齐全的艺术设备设施,不仅智力资源集中丰富,而且硬件方面也是非常齐备。所以,音乐艺术院校理应成为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为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音乐艺术院校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是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在坚持问题导向发展的今天,音乐艺术院校通过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能够在这么几个方面更好地完善自我发展:(1)在服务过程中,了解到社会对于哪种人才、哪种专业的需求更加旺盛,从而能够做到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2)专业老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更好地联系起来,而从在实际中更好地设置理论课程;(3)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实践的平台,通过服务社会来锻炼自己的能力;(4)可以为院校争取到企业和社会的大力资助,增加办学经费。
在对音乐艺术院校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路径探讨之前,有必要对国内相关的艺术院校服务社会的实践做一考察,以从中借鉴采纳好的经验。通过考察,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立足于本地区的公共文化共建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是与当地政府共同建设文化事业,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其依靠的就是艺术院校本身的文化传播优势,典型代表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事业共建方面,该院师生发挥传媒优势,在世界以及亚洲的龙舟锦标赛中担任现场解说,并且积极参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重要媒体的文艺演出。在文化服务提供方面,该院主动积极联系当地媒体、事业单位等机构,共享互相拥有的实验剧场、演播室、录音室、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文娱和体育设施。
(二)文化展演场馆面向公众开放模式
该模式主要依托艺术院校独具的文化展演场馆,主动地向周边社区公众进行开放,其典型代表是南京艺术学院。在目前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并没有强制要求艺术院校场馆向公众开放。艺术院校文化展演场馆因其特殊性,对城市公共文化产品形成有益补充,是城市公共文化艺术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自身的文化展演场馆向公众开放,使得艺术院校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积极力量。南京艺术学院的教师发起的公益性艺术地图——《多彩南京艺术地图》将南京当月的艺术展览活动、文艺演出、讲座、论坛等信息整理公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简明实用的、免费的艺术导航。该院举办“艺术展演月”活动,所有演出和展览项目均对市民免费开放。这样一来,知名的文化艺术场馆也成为市民、旅游者一睹风采的景点,在繁荣城市文化艺术旅游、修学旅游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服务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群众,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农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其典型代表是西华大学艺术学院。该学院深入到当地农村,以表演当地农民较为喜爱的戏曲专场演出为平台,在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将当地农民的文化艺术需求层次进行了有效提高。不仅如此,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利用具有当地气息的琵琶节、饮食节等特色节日,开展了大量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将这些特色节日融入到艺术表演之中。另外,该院还充分利用易于接受的各种宣传媒体,制作不同形式的农村文化宣传资料,如漫画、书籍和精选的音像制品等,向农民群众普及文化艺术知识。
通过对已有模式的考察,按照艺术院校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努力方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笔者认为音乐院校在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路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积极参与本地区的产学研互动
根据本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规划,政府大力倡导产学研的互动发展。在这种互动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本地艺术院校发挥主体作用以及本地企业的主动作用,使得政府、艺术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到公共文化提供中来。在这种互动中,音乐艺术院校利用自身的人文、教育、艺术等特色优势,可以建立本院校的文化产业基地或者文化产业园区,吸引相关文化企业为基地建设投入资金,从而建成服务于本地区的文化艺术实训基地。在这样的基地建成之后,可以更好地产生服务于当地社会文化的系列文化产品,在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也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所用。
另外,通过这种互动,可以使得政府在培育知名文化品牌,扶持特色文化产业优势项目发展的同时,提升本地区的整体文化产业实力。对于院校而言,可以构建多学科、跨学科的文化产业学科群,通过专业与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研和文化创新活动,聘请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骨干、专家来校授课,捕捉到文化发展的前沿信息,将创新的文化、文艺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
(二)积极进行院校与地区的资源、机构整合
在资源整合方面,音乐艺术院校要与地方政府、艺术院团进行资源共享,广泛开展文化艺术惠民的常态活动。对于政府而言,其拥有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能够为艺术类大学生开拓眼界与思路提供有力支撑;对于音乐艺术院校而言,其拥有的图书馆、艺术展厅、艺术研究机构等要定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对于艺术院团而言,其排演的高雅艺术应走进校园,走近寻常百姓,使演出常态化、公益化。
在机构整合方面,音乐艺术院校要主动加强与地区文化部门的合作,大力建设地区文化研究与保护机构,积极参与到地方特色文化、地方非遗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传承活动中来,发挥艺术院校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
(三)发挥人才聚集优势直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音乐艺术院校要充分运用自身各专业表演优秀人才聚集的优势,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通过调动院校各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直接支撑和推动地方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充分利用艺术院校学生艺术实践的优势,一方面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加强艺术实践,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经验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结合开展普及性、群众性艺术活动,提高艺术院校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提高全民文化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1]胡雪峰.地方艺术院校培养新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路径探析——以西华大学艺术学院为例.中国人才,2011(14).
[2]刘红英.艺术教育: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3]钱晓芳.高等艺术院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新美术,2014(4).
[4]周山东,肖凭.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初探——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当代职业教育,2012(5).
[5]洪静.艺术院校文化展演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科教文汇,2014(12).
[6]刘立云,胡咏梅.艺术院校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探析.音乐探索,2012(1).
[7]孙海涛.艺术院校与文化惠民的互动模式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4).
[8]史爱静.地方院校艺术专业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文学教育,2016(3).
[9]成燕.新建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略研究.四川戏剧,2013(3).
李雪源(1989-),女,硕士,天津音乐学院团委干部。
G
A
1006-0049-(2017)06-0234-02